張玉玉
小學高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策略
張玉玉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張家港實驗小學,江蘇宿遷223800)
我國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朗讀的重要性愈發體現。高年級是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基礎重要的奠基時期,學生在這時通過對朗讀技巧的掌握以及對朗讀興趣的培養,將有利于高年級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效地學習,有利于引起高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相對應的,朗讀教學在高年級階段的語文學習中也愈發重要。
朗讀;朗讀教學;高年級;策略研究
語文課程作為最基礎的語言學科,將貫穿于學生的語言文化學習和工作生活之中。通過語文課堂中有效的朗讀教學,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表達能力和較高的語言文化素養。從小的方面來講,有利于學生今后學習其他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更有利于老師改善和提高其他語言學科課程的教學質量;從大的方面來講,有效的朗讀教學能訓練學生的朗讀技巧,鍛煉學生的語言藝術,對于學生以后進入社會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高年級是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基礎重要的奠基時期,學生在這時通過對朗讀興趣的培養以及對朗讀技巧的掌握,有利于他們更有效地學習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此,朗讀教學在高年級的語文課堂中不容忽視,高年級語文老師應重視朗讀教學。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種技能培訓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必須慢慢進行,因此,朗讀教學也要注意循循善誘,一步一步地進行,應該從平時開始抓起,再在此基礎上慢慢地進行培養。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教學領域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變化,擁有高素質的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個人的全面發展是其在社會群體中脫穎而出的基本前提,而教育活動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活動,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受到廣泛關注。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是素質教育中重要的學習科目,而朗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是需要引起老師們高度重視的,尤其對高年級來說,有效的朗讀教學有利于充分激發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對知識的充分理解。
但是現今教育領域仍舊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嚴重影響了老師在課堂上的授課方式與高年級學生的學習方式及目的,其過度強調考試的分數而忽略了興趣的培養及多種知識的運用及串聯。在我國小學高年級的語文學習中,由于我國小學高年級是學生重要的補習階段,家長和老師重視知識的灌輸以及對知識點的掌握,使學生理論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但是這卻忽略了高年級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及對內容的充分理解,也就說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并未充分展開。對于高年級學生朗讀教學重視不夠,不僅影響了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大大降低了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對朗讀教學不夠重視主要體現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的教學中,講、問等形式都占據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老師往往為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而盲目追求知識點的灌輸及課程的圓滿結束,使課堂中學生用于朗讀的時間少,朗讀訓練的內容虛于形式,導致最后的朗讀效果并非理想。并且高年級語文老師往往對于學生的朗讀缺乏耐心。高年級學生由于接觸事物較少,認知能力有限,所以高年級老師總是擔心學生“讀不好、讀不到位、讀不出”,常出現一個讀完急忙換一位學生讀或者學生一出現卡頓,就不讓學生讀了,所以朗讀根本沒有充分展開。
小學高年級階段語文朗讀教學的目標不明確,在我國語文課堂教學中已經普遍存在。要想將事情完善,則需要明確的目的,但是在我國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朗讀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容易忽略對于朗讀的目標設定及要求細化,較少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要怎么讀,讀出什么”,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導致大多數的學生只是一味跟讀,不能明白自己“讀的是什么,讀的內容想表達的是什么”。這也就無法提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影響了整個課堂朗讀的效果。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活動形式。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潛入課文的字里行間,體驗和吟誦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他們可以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用有聲語言重塑文本。朗讀可以作為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也可以作為情感價值觀的橋梁,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提高綜合能力。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教學也正是體現了語文課程教育的本質特點,突出了語文課程的特點和魅力。通過反復地朗讀,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文章語言詞句式的優美之處,體會了從作者筆下蜿蜒流淌出來的真意,體會了從中找到對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鳴,從而達到讀懂詞義的目的。
1.遵循兒童自身成長規律設置朗讀目標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朗讀教學中,老師應根據小學高年級兒童的生長發育規律進行朗讀教學,充分把握高年級學生的特性,制定合理的語文朗讀目標。
新課改提出要求學生能夠“正確、流暢、生動地朗讀課文”。通過有效的朗讀教學,帶領學生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而且能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融入作者的感受之中使之與作者的感受融為一體,產生心靈共鳴,真正感受文章內容描繪的景致和情感。這其中包含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高年級老師在此基礎上還應充分認識到高年級學生認知不足、領悟淺的特點,設置循序漸進的合理的朗讀目標。
2.結合教材內容設置朗讀目標
在朗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根據教材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高年級語文教材中包含兒歌、兒童詩、散文、古詩、寓言、童話、神話等體裁,內容豐富,老師在朗讀教學中則應該根據所授篇目的體裁特點設置朗讀目標。例如,在高年級詩歌體裁的朗讀教學中,教學步驟大致可以概括為:一讀,運用拼音正確、流暢地讀通全詩;重讀,通過對畫面的想象,初步獲得情感體驗,大致了解詩歌的主旨之后進行朗讀;三讀,讀出詩歌的節奏和節奏,反復朗讀,讀出感情。再例如在高年級童話故事的朗讀教學中,教學步驟大致可分為:一是根據注音讀通全文;二是根據老師講解分析或者觀看相關視頻,展開想象讀課文;三是反復朗讀品味人物對話、故事情節部分;四是角色扮演,演繹故事人物。
這樣的一種教學目標清晰明確的朗讀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朗讀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把具體朗讀技術融入學生朗讀的過程中,避免了學生毫無目的地朗讀。
小學高年級朗讀教學的有效開展需老師提高自身的朗讀技能。朗讀活動是引導高年級學生理解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情感的重要活動,老師要引導學生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基礎內涵,感受到文章的詩句韻味,體會到文章的真實性,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思想審美和語言文學素養,促進他們的理解、表達、欣賞等各類語言技能和綜合素質逐步提高,豐富小學生的語言積累,增強他們的語感,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藝術和鑒賞能力,為達成這些目的,老師就需要提升自我,提高個人朗讀能力。
1.理解技能
語文老師的語文理解能力是語文朗讀的基礎和關鍵,也是衡量語文老師專業素質的重要尺度。在閱讀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忠實于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只有徹底的理解,才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語文老師應善于理解和把握課文的內容,發展想象力,結合生活實際,從細節觀察出字里行間的情感。
2.發聲技能
在朗讀發聲上,語文老師要做到“語音純正,吐字清晰;圓潤明亮,集中持久;實聲發音,自如聲區;色彩豐富,操縱有度”。老師的吐字發音讓聽者有“美”的享受,才能走進學生的心中,使學生受其感染。
總之,如果老師們能夠有效落實,對于老師和學生多方面的成長和發展將具備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了上述意見,以期對整體發展將會有所幫助。素質教育在不斷進步與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技術缺陷。在現代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老師應轉變觀念,努力改變傳統的朗讀教學模式,可以總結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并結合自己的實踐,創新朗讀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必須提高朗讀教學能力,重視高年級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才能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1] 張曉蘭.教師在訓練朗讀中的作用[J].甘肅教育,2001(09):22.
G632
A
1002-7661(2022)13-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