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梅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淺析
岳梅
(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南湖小學,甘肅平涼744603)
小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創新發展和思維鍛煉中起主導作用,對小學生的自主學習促進效果很好,文章以小學生語文課堂教學為例,分析了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發散思維的作用,探討了在課堂上塑造學生發散思維的各種途徑和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本文將就此加以闡述。
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發散性思維
邏輯思維的本質是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是發散思維和集中邏輯思維融合形成的,其中發散思維占主導地位。發散思維,又稱異質邏輯思維,它促使學生從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構思、具體分析和綜合,最終圓滿地解決問題。發散思維不會受到課本基礎知識的束縛和限制,學生在獨立思考時很可能有新穎的觀點,獨樹一幟。筆者作為一名小學生語文教師,多年來一直在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有目的地幫助學生提高教材內容的范圍,嘗試多方面塑造學生的發散思維,實現良好的學習效果。
發散性思維是人思維方式當中最基礎的一種類型,其也被稱為擴散性思維。所謂“發散”是指人在產生思維活動時,能夠根據其中的一個思維點或一個內容進行擴展性的思考后連續,讓自己的思維呈一種發散性的狀態放射出去。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具備發散思維能力,但不同人的發散思維水平會存在差異,其中發散思維能力越強的人,思維活躍力越高,想象力越豐富。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做好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是重要工作目標。在該目標中,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是教師需要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來看,他們應具備的發散思維更多側重在學習方面。例如,教師說出“蘋果”,學生的思維可以從蘋果發散到蘋果汁、蘋果派、蘋果樹,再到牛頓、智能手機品牌、平安果、紅富士等,這就是學生發散思維的最典型表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同學科對學生的發散思維策略也略有不同,如數學學科的發散思維注重“一題多解”,而語文學科的發散思維則主要表現在“一物多用”“一事多寫”等方面。
有教師認為發散性思維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兩者雖然相近,但在本質上有區別,因為舉一反三的思維活動是圍繞“一”這個核心進行多方位、系統化的分析與思考,而發散性思維則是以“一”為基礎延伸到“三”,再到“十”,甚至是“一百”,所以兩者并不該被混淆。
從學生的成長角度來看,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他們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可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育水平,這對于學生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能力尚處起步階段,很多方面都需要依靠教師進行啟蒙才能夠得以發展,這是人思維形成的必然過程。在這種前提下,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那么包括學生的聯想思維、創新思維都會得到啟蒙,這對于學生的思維發育而言起到了重要輔助作用,小學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由此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予以培養,有助于學生的知識學習進步,這在實現小學語文教育目標的同時,推動了小學語文教育事業的進步與發展。在實際工作中,雖然語文知識可以在很多方面實現延伸,幫助學生獲得多方面的啟蒙和鍛煉。但語文知識的教育仍是關鍵所在。而且,以語文課堂為基礎的各類教育滲透行為,其效果是必然與語文知識相掛鉤的,也就是說如果基礎語文教育任務無法完成,那么附加的思維鍛煉和認知啟蒙目標也都無法實現。然而,從發散性思維的本質角度來看,其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完成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并借助發散性思維的特征實現對學生閱讀、寫作方面的鍛煉,這讓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做好對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已經成為義務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要在完成基礎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學生的全方面素養予以培養。發散思維作為學生應具備素養中的典型內容,教師在課堂當中對其予以培養,可以發揮出發散性思維的優勢,實現對學生啟發方面素養的輻射,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素養構建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在進行《鐵杵成針》的文言文學習時,如果學生具備良好的發散性思維,那么他們就可以在與教師進行課文內容分析時自主將其與“水滴石穿”成語相匹配,并總結出“只要在正確的方向下堅持不懈,那么就一定會取得成功”的道理。因為這個道理是學生通過發散性思維自主得出的,所以就會深深地印在腦海中,并成為他們價值觀念的一部分,學生的全面素養由此得以有效構建。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想要實現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培養,就必須要做好課堂教學工作的統籌設計,其中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至關重要。
學生和新事物之間的實踐差距通常會導致意想不到的理解和感知問題,保持發散和直覺邏輯思維等習慣是形成發散思維的主要前提。比如在課堂上講授《水城威尼斯》時,有同學明確向教師指出:水城威尼斯就是水城,這些工程建筑是如何在水中完成的?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考試大綱的規定,但教師抓住這個機會為學生布置了作業,讓他們自己尋找相應的材料。隨后,很多同學根據搜索的資料進行討論,很容易理解其中的主要原理,也加深了對水城威尼斯的認識。根據這個學生的疑問,教師采取了適當的解決措施,促使大家一起動腦筋,積極解決問題,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也塑造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得思維進步循序漸進。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小學生異質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啟發和正確引導小學生從差異方向獨立思考,有利于小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實踐能力。因此,教師經常有目的地幫助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從不同的角度以多種方式討論和解決問題。比如《再見,家人》的課上,教師就鼓勵學生從多方面理解創作者的含義,同學們踴躍發言。有的同學說:“這也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職業道德,熱愛中國人民,他們知道老太太的腿很痛,所以不讓她送別。”因此,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的發散思維素養得到了進一步地提高。思維的差異性促使學生的思考速度更快,而且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態勢,同時教師也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一定要尊重調皮的學生,調皮的學生不一定是壞學生,事實上,很多求真題都是學生在調皮不聽話的整個過程中提出的,頑皮意味著有疑惑,這恰恰說明了學生們的思想和積極性。
比如在鑒賞課上,具體內容是學唱江蘇民歌《茉莉花》,就在同學們聽著笛子,一起唱歌的時候,班上頓時爆發出一陣笑聲。筆者抬頭一看,坐在小東身邊的同學們忽地大笑著向前傾身,伴奏音樂戛然而止,筆者的臉色由晴轉陰,用嚴厲的目光盯著正在笑的學生們,問道:“誰在笑?你們在笑什么?”很多笑的學生立即閉上了嘴:“沒有。”后來,一同學為筆者解答了疑惑:“是小王用揚州話唱了《茉莉花》,把大家逗笑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小王的身上,然后又回到了筆者的身上,仿佛在說:你看,這到底是誰的?筆者不想傷害孩子的自尊,于是,筆者決定先了解情況,慢慢走到小王的眼前,笑著問道:“小王,要不你唱給老師聽聽?”小王紅著臉說:“我沒鬧,我也在電視上看有人唱揚州話,很好玩,也很有意思。”后來,筆者和同學們展開了一場各地民歌演唱歌曲的比賽,很多民間音樂就是在民間生發的,有趣的方言演唱和戲曲、民俗不謀而合,教師只要真正懂孩子們的想法,就能夠達到正向引導的作用,使語文學習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小學生發散思維的主要特點是敢于想象,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學生當前的日常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想。比如《狼與羊》的課上,筆者問學生:“大家都說,小羊愿意被狼吞掉嗎?”學生們的思想特別活躍,充分發揮了他們深刻的想象力。有人說狼撲了回來,小羊一閃而過,狼掉進河里淹死了,有人說小羊退到懸崖邊,小羊躲起來,狼掉進了河里。在同學們大膽地想象和熱情洋溢地討論中,一只聰明強壯的小羊在同學們的心中栩栩如生地出現,他們發散的思維也將呈現積極發展的趨勢,每個人都知道想象力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利用想象力構建有趣的寫作環境。想象力也是各種創新的來源。如果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多樣性的各種創造發明;沒有想象,就沒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名句。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所見、所聞、所想應自然而然地寫出來,“每個學期都要能夠創造一些趣味性的想象文本,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同時,還提到“要合理鼓勵小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想象力,寫出各種想象的東西”。
小學作文的具體指導過程中,以生活中的想象機會為突破口,正確引導小學生進行各種想象實踐,一方面可以豐富創作內容,拓展寫作思路;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詩意悠遠、活潑有趣。在整個過程中,也可以通過討論幫助學生們培養感情,增進理解。作為教師,一定要對孩子們心中的夢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能夠在生活中找到更好的發散性思維通路,更何況,小學生的寫作中一定要有想象的成分,體現出真正的童趣和純真。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給讀者一定的想象空間,而專門引導學生想象的內容是最有效的發散思維培養方法,將會影響孩子們對課文的閱讀。教師只有將課文和生活結合,因地制宜,創造想象的藍圖,刺激學生的想象,激發不同內容的主題思維活動和學生們的想象力,同時也促進想象力體現其創造力,才能在閱讀課等活動中正確地引導學生根據具體的日常生活,放飛想象的翅膀,大膽想象,把握想象和現實之間的轉化分寸。教師還可以開展“小練筆”主題活動,可以幫助小學生合理開發大腦,塑造想象力,練習發散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文內容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小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實際效果。比如《小站》的課上,教師讓同學們根據文中描述的“裝備簡陋的小站”,想象五年后的小站會是什么樣子。同學們的發散邏輯思維之門一下子被打開了,一些人對地鐵站的修建進行了大膽的想象,包括修復庭院和假山,建造音樂噴泉,也有學生明確表示,在提升地鐵站機械設備基礎建設的同時,提升地鐵站的服務水平很重要。根據實際情況塑造小學生的發散思維,可以讓學生記住和掌握書本中的專業知識,感受到真正獨特的感受。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豐富多彩,世界也越來越精彩絕倫,每個人的思維能動性具有一定的共性,發散性思維的發展趨勢可以體現優秀的創意拓展過程。在當今社會,它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和思維方式,具體表現為:具備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洞察能力和溝通能力,具有高度適用性的現代高素質人才具備應對危機的能力。“發散思維”是指對同一問題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和處理方法。心理學家E.韋德托蘭斯在其著作《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中將“創新”概括為重新整理和提煉疑難問題,對疑難問題中的剩余要素和缺點敏感,并具備一定的特殊性、協調能力,這就是一種對發散思維和流暢的創新思維新穎的論斷,“發散思維”是想象力培養的重要基礎。
讓學生重新組織課文內容的語言表達方式,可以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積極練習,閱讀和思考,可以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水平,讓學生感受到好文章的創作技巧。比如,在課堂講授《草原》一文時,第一段的設計方案強調文章中語言重組觀念,認為小學生一定要經常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教師可以這樣提問:“誰見過草原?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草原是什么樣子的?”同學們爭相訴說著他們眼中草原的經典形象,有的說草原是直達天邊也看不見的,有的說大草原的青草像翠綠的蓋子。同學們講完后,教師再次正確引導:“我們一起讀文章的第一段。同學們說剛才描述的草原和書中描述的草原哪個更強?為什么?是作者寫的嗎?掌握草原的特征?”根據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課文內容用簡潔的句子、形象生動的經典形象,向大家展示了廣闊的草原美景。小學生們以語言重組為基礎的語言表達訓練,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本文創作的精妙之處,更能提升學生在創作文本中的規劃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激發表達的沖動,需要從發散性思維的角度入手,促使小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發表意見和提問,促成一種很好的參與方式,使用多學科和多領域知識融合的方式,使語文學習更加具有歷史人文氣質。這種課堂教學有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增加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接觸“日常生活中的真實世界”,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同時教師要抓住機會,提出疑問,正確引導,激發了學生更加顯著的學習沖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將取得事半功倍的實際效果。
[1] 王春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J].家長,2021(24):81-82.
[2] 何鳳.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途徑[J].廣西教育,2021(25):114-115.
[3] 錢立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1(06):89.
[4] 薛小紅.試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方法[J].情感讀本,2020(06):61.
[5] 林利.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滲透高階思維的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3):51-52.
[6] 黃香英.小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21):31-32.
H09
A
1002-7661(2022)13-01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