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虎
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的有效融合
張發虎
(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橋寺鄉朱墩小學,甘肅臨夏731801)
對于現代化的小學教育來說,德育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德育為先的教育背景下,無論是學校管理者還是語文教師都應重視德育的功能性作用。本文先是從“豐富教學內容,提升課堂趣味性”等三方面論述了將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接著從提升課內德育效果、拓展課外文本、贊美鼓勵式教育等三方面分析了如何將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進行有效融合。
小學;德育;語文教學;融合策略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校與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德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作為重中之重。而小學語文教師在展開德育時應當將目光放到具體的語文文本當中,從中提取一定德育價值的素材,并將其合理應用到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的有效融合,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與道德修養。
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內容十分豐富,范圍相對比較廣泛,學生經過學習,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與專業水平。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與語文教學息息相關,如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都需要通過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實現。這些資源則隱藏在語文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書本中的課文、課堂中的圖片視頻、師生溝通的素材……這些都是影響小學生道德素質形成的關鍵環節,而教師通過對語文教材與具體內容的深入研究,不僅可以發現許多文學精髓,而且能夠從中提煉出一些能為日常的德育提供重要幫助的資源。教師將這些資源合理地引入到日常的語文教學當中并加以改編和擴充,不僅可以提升德育有效性,同時也促進了小學生對語文的深度學習,讓語文教學變得更加多元化,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語文的趣味性。有了這種趣味性作為基礎,整體的語文教學效率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
經過對教材內容的細致分析與深入研究不難發現,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往往與德育有關,德育因素往往蘊涵在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中。以課文學習與閱讀理解為例,它們的重點和難點往往是領會作者的意圖、把握文章的主旨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而這些都蘊涵著極強的品德與思想色彩。面對這樣的情況,倘若教師能夠將具體的語文教學與德育有機結合,也就意味著對語文重難點的學習有了切入點。要知道,對于重難點的學習來說,最重要的便是找到切入點,然后才能以此為基礎撥云見日,最終抵達知識的本質。因此,當語文與德育被成功融合,學生便可以德育為切入點,更好地理解原本無法理解的知識,把握重點、克服難點,最終提高自己的語文成績與文化素養。
其實,對于語文這種文化感較強的學科來說,它不僅包含了具體的語文知識,而且也不乏一些擁有較高思想價值的名家名篇,學生學習這些能夠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與認知級別,從方法論的高度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日常的人際交往產生新的認識。要知道,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黃金階段,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期。因此,教師如果能夠及時地將語文教學與德育巧妙結合,就能夠通過經典的文化故事、具有極高品德修養的古今中外代表人物的事跡、蘊涵著正能量與深刻思想的名家名篇,讓學生真正觸摸到文化與品德的溫度,感受到思想與道德的重量,有效提升其文化素養與品德修養。
1.從生活中選取語文教學與德育素材,拉近學生與德育的距離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文本往往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指導人們的生活,所以,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工作者,要將德育工作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相結合,就應當積極從生活中汲取靈感與素材,充分發揮語文的學科優勢,將其與德育工作有機結合,從而有效提升語文教學與德育的整體質量。要知道,人們往往對較真實的事物更感興趣,更容易理解,小學生也不例外。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思維水平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倘若教師始終端著邏輯與理性的架子,一板一眼地對學生輸出德育大道理,那么教師與學生之間會產生距離感,學生只是在表面上對教師講的內容表示認同,但他們并不能發自內心地認同那些熠熠生輝的思想與品質,結果只會是事倍功半,無法真正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基于此,語文教師應當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通過一些生活化、容易使人理解的例子進行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從而提升德育的感染力,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觀念,全面提升其道德修養和綜合素養。
以三年級下冊《趙州橋》為例。趙州橋是一座有著獨特建造工藝和歷史文化內涵的橋梁,在這座橋梁中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同時也散發著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習這樣的課文不僅應當注重對字、詞、句的講解,而且也應當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包括建筑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其民族自豪感,這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絕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親自見過趙州橋,只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因此單靠教師的講述他們可能無法深入地觸摸到民族文化的厚重。此時,教師就應當把目光放到當地的特色建筑上,選取一些有一定歷史和文化內涵、學生非常熟悉的建筑,從而將課本上的事物與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巧妙結合,幫助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優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這些都是教師可以進行德育的重要教學資源。
2.確保德育理論能夠應用到生活實際當中,體現德育的真正價值
無論做什么事,首先應當對目標和方向進行清晰定位,然后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采取正確的措施,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樣也不例外。上文提到,教師應當將德育融入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并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提高德育的效率,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與認知水平,讓他們知道什么才是正確的言行、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提倡和學習的行為。但教師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知道”與“成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德育的目的絕不僅僅只是幫助學生知道對錯、明辨是非,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無形中成為一名具有優良品質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讓他們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實踐過程中端正自己的言行,熱心幫助他人、刻苦努力學習、微笑面對生活,彰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只有搞清楚德育的真正目的,才能以此為標準采取科學合理的教育措施。因此,要想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的有效融合,學校與語文教師不僅應當注重對學生思想層面的教育,而且也應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語文、德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而真正體現出德育的價值。
以《黃繼光》為例。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在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主動請纓,勇往直前沖到敵人陣地,用自己的胸膛擋住了敵人的子彈,最終英勇犧牲”的故事。在講這篇文章時,教師不僅應當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英雄黃繼光身上那種勇敢、頑強與樂于奉獻的精神,而且應當引導他們懷揣這些可貴的精神,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畢竟,先輩們用自己的青春和鮮血換來了今天明亮的教室和安全的學習環境。在和平年代,讓學生學習這種精神并不是讓他們去打仗,而應當讓這種精神為他們的生活實際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遇到困難就要勇敢克服,樂于幫助同學,樂于為他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從而將教育理論真正運用到具體的生活實踐當中,體現出德育真正的價值。
語文知識與德育知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的過程中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在備課的過程中細心觀察生活細節,在語文教材、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在教學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也要保證德育理論的實用性,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德育理論可以指導其更好地生活。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天真爛漫、情感真摯,在學習過程中處于尋求認同階段,對于教師給予的認同和鼓勵有著很高的期待。相較于嚴厲的批評,學生更樂于聽到教師贊美和鼓勵式的話語,而不太友好的呵斥與打擊性語言反而會讓他們逐漸變得自卑、膽怯、沒有自信心,而自信正是成功的基礎,當學生的自信心沒有了,他們就不能以此為基礎更好地學習語文,做一個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保持教書育人的初心,懷揣愛生如子的愛心,使用溫和性語言進行贊賞和鼓勵式的教學,多給予學生贊賞和鼓勵,讓其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與認同。這樣的德育方式不僅能有效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而且也能讓他們認識到愛心和責任心的珍貴,為把其培養成具有高尚人格的“三好學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具體來說,就是教師應當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對于部分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來說,內在動力不足是其落后的主要原因,教師要認真分析每一位成績落后學生的現狀,對其進行鼓勵似的談話,多說一些認同和鼓勵性質的話語,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巧妙地給孩子們以精神力量。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展開贊美鼓勵式的教學與德育呢?將口頭教育與文本教育相結合無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教師除了通過課內文本展開教學之外,也可以引入一些課文上尚未提到的經典篇章,從而用文字與文化的力量感染學生,給予他們鼓勵與鞭策,幫助他們成為擁有正能量與良好道德修養的人。
例如,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方式帶領學生朗誦詩仙李白的《行路難》,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鼓勵語文基礎較薄弱、缺乏自信心的學生。教師要積極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與鼓勵,鼓勵其樹立自信心,帶著“長風破浪”的信念,大膽嘗試、努力和拼搏,從而“直濟滄海”。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引入《論語》十二章,為他們講述其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一方面,《論語》十二章是初中階段重要的語文學習內容,教師提前為學生引入,能夠幫助他們初步了解新課,提升其語文水平;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名言警句也能夠對語文基礎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產生鞭策,畢竟,曾子這樣的大家都能夠一日三省,學生當然也應時刻保持謙虛與清醒,經常審視和反省自己,認真分析自身學習上的不足,從而更上一層樓。一方面,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接觸課本上尚未提到的經典古詩文。在閱讀課外古詩文的過程中,學生能看到古人不屈的氣節、偉大的理想抱負和對美的欣賞與描述能力,能夠有效開闊其眼界,提升其文化素養;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古詩文中傳達的中華優良品德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不竭源泉。通過這些篇章里的歷史人物的言行,能夠對學生形成鼓勵或鞭策,從而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有機結合。
中國擁有燦爛輝煌的文明,史家典籍浩如煙海,詩詞歌賦交相輝映。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經典文化載體,比如講究格律、語言與用字的唐詩、宋詞、元曲、漢賦;比如四大名著具有極高文學價值、蘊涵深刻道理的古典名著;比如《女媧補天》《大禹治水》體現華夏民族骨子里自強不息精神的神話傳說與寓言故事等等。這些經典的文化載體不僅擁有強烈的時代意義,更對后世的教育有著深遠影響。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從中提取適合小學生們學習并且具有一定德育價值的部分,將這些內容融入閱讀教學過程中,用文字觸動學生,用語言感染學生,用故事影響學生,用道理展開最深刻的德育教育,推動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的有效融合。
在重視德育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忽視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情懷。因此,要想將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有效結合,教師也應當將教學的目光放到教材文本中的傳統文化部分,并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打造高質量的課堂,從而幫助學生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民族文化,培育其家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這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基礎。以四年級上冊《出塞》和《涼州詞》為例,教師就應當將其與德育巧妙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涼州詞》中體會邊塞將士們必死的決心與笑看生死的樂觀豁達;在《出塞》中感受那種捍衛國家領土與尊嚴的豪情壯志,幫助學生逐漸確立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培育其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情懷,為德育增磚添瓦。
除了經典的古詩之外,教師也應當充分重視對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的講解,通過這些經典的文本展開德育教育,幫助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與精神。如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教師可以綜合使用多元化的教學語言和方法,讓學生了解到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水災頻繁,大禹將國家利益和百姓的幸福裝在心頭,三過家門而不入,與洪水作斗爭,面對困難永不退縮,始終與百姓站在一起,歷經十三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完成了治水,給百姓幸福與安寧。從而幫助學生們充分認識和學習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偉大精神,引導他們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當中,始終保持這種精神,勇敢克服各種困難,最終成長為既擁有較高文化素養又擁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對于培養學生語文文化素養和良好道德修養有重要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德育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的有效融合。
[1] 李峰.淺談語文教育與德育的重合點[J].語文教育周刊,2018(27).
G628,G40-012.9,H09
A
1002-7661(2022)22-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