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婕
淺析口風琴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周婕
(甘肅省金昌市實驗小學,甘肅金昌737100)
口風琴不僅是一種演奏藝術,更是聲音藝術和聽覺藝術的高度融合。將口風琴教學融入小學音樂課堂中,豐富了小學音樂教學內容,改善和優化了傳統的教學結構,有效提升了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果,強化了音樂學科的育人價值。本文就結合新課改下的小學音樂教學要求,對小學音樂課堂中口風琴教學進行了詳細研究。
小學音樂;審美素養;口風琴;新課改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集審美、趣味、人文和實踐性于一體,承擔著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審美素養的雙重任務。因此,為了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不僅要重視音樂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音樂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演唱能力,還應關注學生的演奏水平。在這一背景下,口風琴作為一種吹奏型樂器,將其融入音樂課堂教學中,不僅豐富了音樂教學內容,也有助于學生在口風琴演奏中循序漸進提升了自身的音樂素養。
新課程改革下,明確提出了“音樂核心素養”一詞,更加關注小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習興趣、學習方法,旨在實現小學生全面、自由、個性化的發展。針對小學音樂這一學科來說,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時候不能局限于幾首簡單的兒歌、幾幅樂譜,而是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使得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真正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新課改背景下,將口風琴融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首先,豐富了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喚醒了小學生的音樂興趣。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口風琴的融入,徹底轉變了傳統小學音樂課堂中“聽”“唱”的局限性,充實了音樂課堂內容。同時,口風琴屬于一種鍵盤樂器,將其融入音樂課堂教學中,打破了無音高打擊樂伴奏的現象,可促使學生直觀、精準掌握音樂樂理知識,并促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強化了自身的節奏感、音高感等,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其次,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還應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在口風琴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要想將曲子吹得更加整齊、更加統一,必須要進行集體合作,在吹奏時候注意傾聽他人的演奏。久而久之,學生在口風琴訓練的過程中不僅僅會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其他學生、關注整個集體的演奏,循序漸進強化了小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再次,有助于強化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口風琴的融入,不僅充實了音樂課堂教學內容,也促使學生在口風琴演奏的過程中強化了自身的節奏感、旋律感,有效提升了小學生的音樂試聽能力、音樂演奏能力等。同時,通過口風琴在音樂課堂中的融入,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識譜、學唱、演奏等環節,對具體的歌曲形成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另外,通過口風琴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融合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得小學生在眼、手、口、耳并用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提升了自身的音樂素養,真正滿足了新課改下的音樂教學目標。
最后,強化了學生的表演能力。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通過口風琴教學的融合,教師結合口風琴教學的內容,并在課堂教學內給學生提供了多種練習和演奏的平臺,使得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提升了自身的音樂表演能力。尤其是針對音樂素養比較高的學生來說,可促使其在演奏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成就感、滿足感,進一步強化了小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一,教學形式雷同,忽視小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當前,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口風琴教學時常常忽視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而是采用“統一”的教學標準,致使口風琴教學出現了“千人一面”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一部分學生能夠快速掌握口風琴知識和技能,也有一部分學生學得比較吃力。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口風琴學習吃力的學生逐漸產生厭煩的情緒。
第二,反復枯燥的練習方式制約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只有具備了濃厚的口風琴練習興趣,才能在這一動機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參與到口風琴訓練中,并獲得理想的訓練效果。但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小學生在初期接觸到口風琴時常常會異常興奮和好奇,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就開始覺得枯燥無味。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長期處于單一、枯燥的口風琴訓練模式下,尤其是針對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常常處于原地踏步的階段。久而久之,就會逐漸降低學生對口風琴訓練的興趣。
第三,小學生的口風琴訓練時間不足。通常一節音樂課時為40分鐘,而真正屬于口風琴練習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不到十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小學生的口風琴訓練時間比較少,難以真正掌握相應的技巧。同時,學生回家之后,由于面臨較大的學習壓力,常常不會主動練習口風琴。長此以往,就制約了口風琴的學習效果。
口風琴作為一種吹奏型樂器,具有體積小、較便攜、音準佳、旋律優美等特點。與其他的樂器相比,口風琴學習起來比較簡單。但要想真正演奏出動人的旋律,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基礎,才能更好地開展學習。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優化口風琴教學時必須要關注學生的口風琴基礎知識教學。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由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不同,教師不可能一開始就進行提高性教學,否則就會產生揠苗助長的效果。基于口風琴的特點,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關注學生的手指控制、氣息運用等,因為這兩部分直接決定了口風琴的吹奏效果。同時,教師在加強學生口風琴基礎訓練的同時,還應對學生進行樂譜指導,使得學生熟悉樂譜,以便于學生擁有良好的樂感,進而從整體上領悟曲子的結構。如此一來,學生掌握了良好的口風琴演奏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開展后續的提高性訓練。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備極強的好奇心,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同時,口風琴簡單易學,學生可在短時間掌握演奏技巧。因此,在推動口風琴與小學音樂課堂融合的過程中,應以激發學生的口風琴興趣作為首要目標。一方面,教師應掌握和明確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其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輕松愉悅的口風琴學習氛圍,使得小學生在課堂環境和氛圍的影響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科學融入多媒體信息技術,通過電影、電視、錄音、動畫等多種途徑,將口風琴的吹奏方式、使用情況展示出來,以便于學生在學習中對口風琴形成更加真實的理解和感知。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展示不同類型的口風琴,包括木制口風琴、鐵質口風琴、大口風琴、微口風琴等,給學生帶來一場視覺盛宴;也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優美的口風琴演奏視頻,使得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感悟口風琴的魅力。
音樂和樂器之間緊密相關,音樂可通過樂器這一途徑將其表現出來,樂器是音樂的具體表現形式。小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融入口風琴這一樂器,不僅對樂器本身進行了一定的了解,也促使學生在演奏樂器的過程中對樂器產生了新的想法、新的認知,進而對音樂的內涵進行全面、深入地體會,最終強化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基于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可以結合具體的音樂教學內容,將口風琴作為一種輔助性的學習工具。如此一來,不僅豐富了小學音樂學習內容,也優化了音樂課堂結構。在這種情況下,致使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學習形式下,真正激活了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吉祥三寶》的音樂教學中,由于這一首音樂廣為流傳,并且音樂節奏非常優美,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難度比較小。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在優化音樂教學內容時可適當融入口風琴,指導學生在吹奏的過程中真正掌握歌曲、樂器演奏之間的相同之處,使得學生在口風琴的幫助下對音樂形成更加深刻的感受,體會其中蘊含的魅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還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充分發揮自身的輔導價值,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以往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基本上都是采用“教師領唱一遍、學生自己跟唱一遍”的形式進行的,這種教學方式枯燥無味,極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喪失音樂學習興趣。基于此,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要及時更新理念,摒棄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口風琴和演唱相互配合的方式,在互動中完成音樂的高效學習。例如,在《閃爍的小星星》教學中,教師就可將學生劃分為兩個小組,一個為演唱組,一個為口風琴組。教師借助口風琴的方式,引導指導口風琴組的學生對這一首歌曲中的低聲部分旋律進行演奏。如此一來,通過兩個小組學生的互動合作,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相互配合的過程中加深了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感悟到其中蘊含的內涵,同時也促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強化了自身的口風琴技能。另一方面,在互動合作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吹奏小組和演唱小組的配合中逐漸激發和強化了自身的集體意識,對團結合作也形成了深刻的認識,真正實現了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在開展口風琴教學時還應關注班級中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性,考慮和依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等,以便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口風琴學習習慣,強化學生的口風琴學習自信心。具體來說,教師應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針對能力比較低的學生選擇簡單、易學、耳熟能詳的作品,引導學生進行吹奏訓練。同時,在學生吹奏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走進學生,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采用分層指導的原則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地點撥和引導。例如,在《小奶牛》的教學中,歌曲中存在附點二分音符,學生由于對其理解不夠,在吹奏的時候常常出現不準確的現象,甚至還有的學生因為自己吹奏得不夠完美而影響個人、周圍其他學生的情緒。面對這一現狀,音樂教師必須要對學生加強鼓勵,借助分樂句吹奏形式、吹奏與演唱旋律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強化自身的口風琴學習自信心。
要想真正激發小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師還應結合小學生的設計情況設置多樣化的口風琴表演活動,以便于學生在表演中提升對口風琴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每一節課音樂課堂教學的結尾之處單獨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鼓勵學生結合音樂課堂學習效果,運用口風琴記錄真實的自我;還可以在每一個學期結束的時候,以年級作為單位給學生舉辦一個口風琴演奏比賽活動,學生可以個人的形式、小組的形式參與到比賽中,且比賽的題目不受限制,但一定要保證選擇的口風琴曲目具有積極向上的學習主題,如《鐘表店》《雪絨花》《北京喜訊傳邊塞》等,使得學生在口風琴表演的過程中掌握了解音樂理論知識,并循序漸進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其次,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之余,結合具體的口風琴教學內容、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等積極開展微型音樂劇表演活動,將口風琴表演活動融入其中,或者舉辦口風琴演奏比賽活動、口風琴作品欣賞等,促使小學生在多樣化的口風琴活動中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最后,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創作一些曲目,或者引導小學生積極開展口風琴即興演奏活動。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小學生接觸到口風琴的時間比較短,在日常學習中基本上都是采用模仿的形式,即教師教什么,學生便跟著學什么。這種口風琴教學模式下,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基于此,教師在優化口風琴教學時應給學生提供即興演奏的時間和空間,結合具體的口風琴演奏內容為學生創設出相關的教學情境,使得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素養,更好地參與到口風琴即興創作中。如此,可最大限度豐富音樂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在趣味性的口風琴活動中積極地參與到口風琴學習中。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口風琴雖然屬于一種比較大眾化的音樂樂器,但是要想真正利用口風琴演奏好一首歌曲,卻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口風琴鍵盤的掌握中存在較大的難度。面對這一現狀,小學音樂教師在優化口風琴教學時,必須要結合口風琴教學的內容、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等科學設計音樂情境,借助音樂教學情境的輔助,促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口風琴學習中。例如,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教學中,為了強化口風琴教學效果,教師在開展教學之前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音樂故事情境:“清晨,鳥兒快樂地唱著歌。鳥媽媽說:‘今天我們一起出去游玩吧。’于是,小鳥兒更加歡快地唱起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故事進行續編。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我們給編的故事增加上節奏合適嗎?”并嘗試結合學生創編的故事,融入口風琴。最后,教師提出問題:“大家想不想學習口風琴伴奏?”在學生的期待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將《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口風琴演奏呈現出來。如此,通過音樂情境的設計,可促使學生逐漸進入到口風琴學習中,最終達到既定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口風琴作為一種簡單易學的吹奏型樂器,將其融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豐富了音樂教學內容,激活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最大限度提升了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基于此,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要將口風琴教學靈活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并借助多樣化的口風琴教學手段,真正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1] 李志鳳.口風琴進課堂,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初探[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6):115-116.
[2] 劉桂玲.打開音樂之窗——讓口風琴走進小學音樂課堂[J].當代家庭教育,2020(25):87-88.
[3] 王進.口風琴教學在提升小學生音樂素養中的重要意義[J].科普童話,2020(17):77.
G622
A
1002-7661(2022)22-01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