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鑫
(江蘇省溧陽中學 213300)
高中物理相較于初中物理顯得尤為抽象、難懂,在課堂教學中如果采用平鋪直敘的教學方式進行講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聽課疲勞,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生的好奇心理是與生俱來的,教師在進行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時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采用問題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問題中產生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將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學習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深度學習.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進行知識講解、學生認真聽講,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而且在課堂上教師講解的過程中是不允許學生提出任何問題的,一味被動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困頓,長久下來學生就會對物理學習產生厭倦.新課標的實施使教師和學生的課堂地位調換了位置——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這種改變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平等的教學環境,這樣將有助于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所思所想提出問題,教師再進行引導,就能夠實現在師生的共同協作下形成問題鏈,學生這時就會積極、主動的思考,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熱情,從而實現高效教學.
如在教學《互感與自感》一課時,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即便是認真聽講,理解程度也很低.為了改變這種教學不良模式,教師就采用了先讓學生在課上閱讀課本中內容,然后再粗略的給學生講解了一下本節課的內容,經過兩遍的“學習”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了一些了解,這時教師拿出了一節干電池、電鍵、一個小線圈、一個小燈泡、導線若干,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電路圖,接著按照圖紙把干電池、電鍵、小燈泡和小線圈用導線接好,接著在電路圖上燈泡和線圈的兩邊引出了兩根線,并在學生的見證下在小燈泡和小線圈的兩端也加上了兩根導線,教師開始引導學生:需要兩個人共同操作一下,其中一人負責開關的開合,另一個人手拿兩個引出的導線以體會當開關打開、閉合時的感受.這時教師發動學生大膽一試,學生在自由的課堂氛圍中一下就放開了,紛紛搭伴來到講臺上進行操作,幾乎班上所有的學生都嘗試了一遍,教師這時讓學生自由提問,并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看似隨便的書寫在黑板上,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按照開關閉合時、到開關打開時、再到開關打開后的順序安排問題,學生這才發現原來教師書寫的是一個完整的問題鏈.第一條是:當把開關閉合時,為什么小燈泡會慢慢的亮起來?第二條是:當開關斷開時,為什么小燈泡是慢慢的熄滅的?第三條是:為什么電鍵斷開時,手會感覺到麻麻的呢?第四條是:當電鍵斷開之后,手就不再麻麻的了,為什么?由于問題是自己提出的,學生自然就會進行認真、仔細的思考、分析,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師為學生創設主動提問的教學環境,在師生的共同協作下形成了完整的問題鏈,正是在自主提出的問題的激勵下,學生會主動思考,正是協作提出的問題鏈,激發了學生深度學習的熱情.
高中物理學科的教學內容是枯燥的,如果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學生在課上很難做到認真聽講.新課標的實施,給高中物理課堂帶來了一片生機,教師牢記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基于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提出問題,然后對問題鏈進行討論、交流,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就會表現出足夠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問題的解決中,完成深度學習.
高中物理知識,如果教師采用常規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學生接受起來就會困難重重,再加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新舊內容的內在聯系,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鋪設階梯性的問題鏈,讓學生在有梯度、新舊知識關聯的問題引導下進行思考、探究,隨著問題的解決,學生不僅感受到新知識學習的難度降低,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捋順了知識脈絡.
如在教學《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時,教師就結合實驗要求、所學理論知識為學生設計了階梯性的問題鏈:機械能有哪些能組成?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是什么?它有幾種表述?機械能守恒的條件是什么?可否利用自由落體運動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呢?具體怎樣操作?進行數據處理時要測定哪些物理量?在這一連串的問題引導下,學生就會回顧舊知識——機械能是由動能和勢能構成、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表述及條件,自由落體運動符合守恒條件,接下來的學習內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分析中,一段時間后有學生就提議:機械能守恒定律也表述為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那么就可以根據自由落體運動驗證動能增加量和重力勢能的減少量是否相等,對于速度和高度變化可以利用前面所學的紙帶一并解決.經過大家的齊心努力最后完成了實驗步驟的制定同時也獲得了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可見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逐步深入的完成了教學內容.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新舊知識聯系為學生鋪設階梯性的問題鏈,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能夠進行深入的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深入學習的過程,這將有利于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高中物理知識構成上很明顯的區分為單元,每個單元的內容之間有著承前繼后的聯系,因此在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后,教師通常都會對本單元進行內容復習、習題講解,以便在學生頭腦中對本單元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連環的問題鏈,并在單元連環問題中加入課時內的問題,為學生成功開啟一扇通向本單元的總體框架的門,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深度學習的思維.
如在教學《相互作用——力》這一章節的內容后,教師采用了連環問題鏈的形式進行復習:力是什么?要如何來描述它?(力的三要素是什么?)本章節學了幾種力?(涉及1、2節重力、彈力、摩擦力產生、大小、方向如何?)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是什么?(相互作用力的特點是什么?與平衡力的區別在哪?)力的合成與分解遵循怎樣的規律?(合力和分力的關系怎樣?何為正交分解?一個力分解的原則是什么?力分解為唯一解的條件是什么?)進行受力分析的步驟是什么?(共點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在分析動態平衡問題時有哪些常見的方法?)教師將連環問題鏈擺在學生面前后,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這些問題,構建完整的章節知識網.
教師為學生布置連環問題鏈,使學生能夠在連環問題引導下對知識有更深入的思考、學習的過程,便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更為清晰的脈絡圖,成功地提升了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各種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高中物理本身內容就很難懂,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甄別,然后有針對性的設置問題鏈,當把錯誤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就會在問題鏈的引導下進行學習反思,使學生能夠深刻的認識到自身出現錯誤的根源,其實反思的過程就是糾錯的過程,也是學生將題目糾錯延展到思維糾錯中,從而促使深度學習的延伸性.
物理知識與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教師在進行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物理與生活關聯的內容,讓學生能夠體驗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更高效的進行高中物理學習,教師可以利用衍生的問題鏈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與生活有關的內容,以便更好的讓學生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的使命感,還能成功實現知識的遷移.
如在教學《摩擦力》一課時,教師的講解,學生對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以及大小有了充分的認識,為了讓學生對摩擦力知識有更為全面的掌握,教師就設計了摩擦力與生活相關的衍生性問題鏈的教學內容,以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能力的遷移,教師先設計了基礎性的生活問題:我國東北的冬季經常下大雪,在路上經常會看到汽車輪胎上綁著鐵鏈,你知道是為什么嗎?接著提出衍生性問題:增加摩擦力有哪些可行的方法?你在生活中可曾見過?有時生活中需要減小摩擦力,怎樣做可以達到這一目的?由于提到了與學生身邊的生活有關的問題,那么學生就會積極動腦開始思索、分析,回顧與摩擦力有關的內容,有學生提出了手握東西時,握力的大小和所握東西的輕重有關,重的東西就要非常用力,輕的東西只需輕輕的用力就可以了,可見學生明白可以通過改變正壓力來改變摩擦力大??;在減小摩擦力問題的回答中,有學生提到現在的高鐵列車,采用的磁懸浮技術來減小與鐵軌的正壓力而達到減小摩擦力效果的.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利用衍生問題鏈,將物理與生活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有了思考、分析的原動力,更好地激勵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結構化的認知,最大化課堂教學效益.
總之,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探索,使學生能夠隨著問題的解決,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