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福方
(福建省上杭縣第一中學 364200)
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離子反應這些概念內容本身并不難記憶,但使學習者理解概念、熟練掌握與概念相關的規律與結論,并能靈活應用于解題中并非易事.實踐表明,部分學習者對上述化學概念理解不深入,解題時出錯率較高,化學成績提升緩慢,因此,實踐中應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做好概念教學,使學習者吃透概念本質.
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化學中的重要概念,貫穿整個高中化學,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學實踐中為使學習者更好地掌握這一概念,把握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可按照以下思路開展教學活動:
其一,回顧所學,激發興趣.學習者在初中階段已經接觸到一些氧化還原反應,只是當時并沒有講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為降低學習者學習陌生感,激發其學習興趣,課堂上可與學習者一起回顧初中階段學習的化學反應,并設計相關問題要求及思考,給其留下學習的懸念.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習者展示:銅絲在空氣中加熱、用氫氣還原氧化銅、將鐵絲插入CuSO4溶液中、向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實驗現象的圖片.
學習者對這些反應非常熟悉,因此能很好地吸引其注意力.在此基礎上展示如下問題:上述實驗中銅元素發生了什么變化?前三個反應和最后一個反應有什么區別?含銅元素的物質在反應中各表現出什么性質?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習者向“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學習靠攏.
其二,結合實例,講解概念.課堂上要求學習者動筆寫出上述四個實驗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而后預留一定的空白時間要求其標出反應中各元素反應前后的化合價.而后告知學習者“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要求其指出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哪些是氧化還原反應,哪些不是,并說明理由.學習者根據“氧化還原反應”概念不難作出判斷.如此結合具體實例為學習者講解概念,更容易給其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建立對“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初步認識.
其三,運用實驗,探究本質.為使學習者更好地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要求學習者完成課本中“交流·研討”部分的自主學習,并鼓勵其思考、討論,在此基礎上使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習者宏觀展示鈉和氯氣、鐵和硫酸銅反應的具體過程,幫助其探究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使其認識到氧化還原反應伴隨著電子轉移.不僅如此,課堂上可要求學習者思考如下問題:氧化還原反應中有物質失去電子,那么必有物質得到電子,失去電子的數目與得到電子的數目是否相同?以此使其更好地掌握氧化還原反應中存在得失電子守恒這一重要的規律.
其四,預留作業,及時鞏固.實踐中為使學習者更好地掌握“氧化還原反應”概念,借助氧化還原反應規律,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完成理論知識講解后及時預留作業,鞏固其所學.例如,布置作業時可要求學習者分析以下習題:
將足量稀硫酸加入到Fe3O4和鐵屑的混合物中,混合物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不含有Fe3+,產生Fe2+和H2的取值的量之比為3∶1,則原混合物中Fe3O4和Fe的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
運用氧化還原反應規律可不用列出具體的化學方程式便可得出結果.設混合物中Fe有xmol、Fe3O4有ymol,Fe失去電子化合價升高為+2價,轉移電子數目為2xmol,Fe3O4(FeO·Fe2O3)得到電子2ymol.由得失電子守恒可得H2SO4得到電子為(2x-2y)mol,對應生成H2的物質的量為(x-y)mol,由Fe2+和H2的取值的量之比為3∶1,可得(x+3y)∶(x-y)=3∶1,解得x∶y=3∶1.
“化學反應速率”是高中化學的又一重要概念.化學反應速率顧名思義用于衡量化學反應的快慢,其可從反應物的減少量或者生成物的增加量進行衡量.高中化學對“化學反應速率”概念的考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學習者根據某一具體的反應,表示或者計算化學反應速率.另一方面,改變反應的某一條件后要求學習者判斷化學反應速率的改變情況.教學實踐中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與理解“化學反應速率”這一概念.可按照以下思路進行教學:
其一,自主學習,掌握理論.課堂上給學習者預留一定的空白時間,要求其認真閱讀課本中的內容,掌握“化學反應速率”概念的描述、具體的計算方法以及單位等.同時,鼓勵其相互交流對“化學反應速率”的理解,加深對概念的認識.
其二,結合實驗,進行探究.將班級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組織其開展“探究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實驗.要求其根據實驗現象總結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進一步激發其學習興趣,掌握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內在因素的同時,掌握反應物濃度、溫度、接觸面積、催化劑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規律.
其三,注重訓練,深化理解.為使學習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速率”,并能正確、熟練地解決相關化學問題,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圍繞“化學反應速率”設計相關問題,組織學習者開展針對性的訓練活動.例如,課堂上展示如下習題,要求學習者作答:

A.0.5mol·L-1·min-1
B.2.5mol·L-1·min-1
C.2mol·L-1·min-1
D.1.25mol·L-1·min-1
該題能很好地鍛煉學習者計算化學反應速率的熟練程度,檢驗其對“化學反應速率”概念的理解.用v(NH3)表示化學反應速率,即求氣體NH4Br生成NH3的速率.由化學反應中的系數可知,生成NH3的速率和生成HBr的速率相等,因此,只需求HBr生成的速率即可.需要注意的時HBr分解成Br2、H2的那一部分也應考慮在內,即v(NH3)=v(HBr)=(0.5×2+4)mol/L/2min=2.5mol·L-1·min-1,選擇B項.通過該題的訓練可使學習者積累計算化學反應速率的經驗.
“化學平衡”這一概念在高中化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習者掌握這一概念,更要能夠真正地理解化學平衡的本質.其中要求學習者根據具體化學反應以及給出的參數判斷化學是否達到平衡是各類測試以及高考中的常考知識點.教學實踐中為使學習者更好地掌握這一概念,可參考以下思路進行教學:
其一,鼓勵自學,做好互動.講解“化學平衡”這一概念時給學習者充分的學習自主權,鼓勵題進行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尤其為更好地督促學習者高效地完成自學目標,課堂上應注重與其進行互動.如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提高學習代表以下問題:(1)“化學平衡”的概念是什么?(2)化學平衡是否是一直不變的?(3)化學平衡狀態受到哪些因素影響?(4)怎樣判斷化學反應是否達到平衡?課堂上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并根據其回答問題的情況,及時進行點撥與指引,糾正其理解上的誤區.如此開展教學活動,既能很好地激活高中化學課堂,又等使學習者認識與彌補學習中的不足,促進課堂學習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其二,精講例題,傳授技巧.不同的化學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時的表現是不同的,為使學習者能夠準確地掌握判斷化學平衡狀態的相關思路與方法,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優選經典例題,在課堂上為學習者展示例題的求解過程,傳授相關解題技巧,使其在以后的解題中能夠少走彎路,迅速找到解題思路,實現對“化學平衡”概念的深層次理解.例如,課堂上為學習者講解如下例題:

A.容器內氣體密度保持不變
B.混合氣體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
C.CO、H2、CH3OH三者的反應速率之比1∶2∶1
D.CO的體積分數保持不變
三種物質均為氣體,由密度定義可知,無論反應是否達到平衡氣體的質量不變、體積不變,密度不變;反應中氣體物質的量發生變化,當達到平衡時氣體物質量不變,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變;反應無論是否達到達平衡CO、H2、CH3OH三者的反應速率之比1∶2∶1.假設充入容器中CO、H2均為amol,起始時CO的體積分數為0.5.假設某一時刻CO轉化xmol,則CO、H2、CH3OH的物質的量分別為(a-x)mol、(a-2x)mol、xmol對應CO的體積分數為(a-x)/(a-x+a-2x+x)=0.5.綜上分析只有B項是正確的.通過該例題的講解使學習加深對“化學平衡”概念的認識,掌握判斷化學達到平衡狀態的指標以及分析問題的思路.
“鹽類的水解”高中化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該概念較為抽象,很多學習者應對概念的本質理解不深入,在解題中錯誤百出.教學實踐中為使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與掌握“鹽類的水解”概念,可參考以下思路進行教學:
其一,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鹽類的水解”概念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習者的探究熱情與探究欲望.課堂上可要求學習者圍繞“鹽溶液都呈中性嗎”開展探究活動,做好探究結果的總結與分析,嘗試著解釋鹽溶液不都呈中性的原因,為“鹽類的水解”概念講解埋下伏筆.
其二,展示鹽類的水解原理.為幫助學習者更好的理解“鹽類的水解”本質以及規律,教學實踐中應注重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習者宏觀的展示鹽類的水解過程,使其清晰地看到溶液中離子是如何進行結合的,降低其理解上的難度.
其三,提供應用機會.為使學習者能夠運用“鹽類的水解”分析以及解釋化學現象,應注重設計問題給學習者提供應用的機會進一步深化其對這一概念的認識.
綜上所述,概念在高中化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學中應注重將概念教學納為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結合具體概念靈活運用自主學習教學法、化學實驗、多媒體技術給學習者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進一步提高其學習體驗,激發其概念學習熱情與學習潛力,尤其通過習題的講解,促進其深層次地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