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江
小學生“四史”教育研究
何江
(甘肅省白龍江林業中學,甘肅白龍江746000)
在小學教育教學階段,對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不言而喻,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充分認識到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作為處在小學教育前沿陣地的整個教師隊伍,認真做好對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極響應黨的最新號召,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立足教育教學實踐在小學生中深入開展“四史”教育工作,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小學德育教育;“四史”教育;教育研究
小學德育教育對象大都是七到十二歲、正處于幼兒向青少年轉變過程中的小學生,這一階段正是他們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小學階段教師有必要在這個重要時期靈活應用多種活動形式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小學生知史愛黨、學史愛國,努力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目前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四史”作為我國黨史研究重要成果在小學德育教育方面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故而思想政治教師應將教育中心放在對小學生的“四史”教育上。
在小學德育教育中開展“四史”教育工作,首先教師隊伍應該明確“四史”的具體內容和教育的意義?!八氖贰本唧w是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雖然“四史”各方面的內容有不同的側重點,但總體上來講是一部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史和奮斗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痹谛W德育教育中,“四史”教育具有重大意義。但就目前情況來看,社會與學校依然沒有意識到“四史”教育乃至整個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導致越來越多青少年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從而對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威脅。而良好的德育教育和“四史”教育可以建立青少年健康的價值觀,故而人民教師應在小學階段注重對青少年進行充滿正確價值觀、正能量“四史”教育的工作。
由于傳統的班主任負責制德育教學形式的根深蒂固,導致目前我國的教學形式存在過于功利化等問題。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大環境背景下,留給思想政治教師的時間本就不多,而新課程標準雖然一定程度上規范了教師的教學行為,但同時也限制了教師對于授課形式的創新,致使大部分小學德育教育工作者陷入功利化和形式化的怪圈。并且教師教育理念出現偏頗,過分輕視小學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更多的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或者為了留下痕跡,比如拍視頻、照片,或是流于形式開展一些學生德育活動。這種情況加大了小學德育教育形式的創新難度,其對學生實際的德育教育意義并不是很大,德育教育效果也不是很明顯。
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甚至不同教師的教育水平都存在一定差異,包括每個班級人數、每個學生家庭環境等情況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制定符合現實情況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形式,進行教育形式的創新,采取符合實際要求的教學形式?!八氖贰苯逃旧韺τ谛W教育就存在著一定的復雜性,在教育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情況,而“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又比較高,對于小學德育教育工作者來講,發掘、創新的課堂模式和教學形式是一項有挑戰性的任務。
“四史”作為政治性較強的主題,小學生對其很難有較全面的理解,而部分教育工作者本身就對“四史”的內容模棱兩可,且沒有意識到“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將小學德育教育過于簡單化,視“四史”教育為教學負擔,思想上抵觸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添加“四史”教育內容。并且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比較發散,偏重理論的“四史”教育內容本身無法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小學生學習“四史”的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不濃。
有關部門在編纂小學德育教育紙質教材時,往往忽視了七至十二歲小學生活躍的思維和好動的天性,導致教材內容過于成人化,并且難以理解。再加上前文談到教師單一古板的教學形式,使德育教育課堂了無生機,學生也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關“四史”方面的教育便無法展開。基于此,急需增添豐富性和趣味性的教學內容。
如果教學成果無法檢驗,教學質量便無法保證,類似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等主要學科都會根據考試成績評判和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但在小學教育階段,德育教育學科大多不會進行實質性的考試,所以也就沒有一個有效合理的評判標準。換而言之,目前小學德育教育更加注重過程形式而非實際效果。正因為如此,對小學德育教育教學質量評估不應僅僅是針對學生,更應注重相關學科教師的素質培養,做到“處處有德育”,使人民教師在德育教育方面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如果教師本身認為智育大于德育,就很難在德育方面為學生做出表率。同理,教育工作者對“四史”教育的展開不應該只是關注形式問題,而是應該重視教育的內容和應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的創新,更應該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從而讓學生主動地去參與、去探究、去學習、去感悟。
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不應拘泥于單方面的“灌輸式”傳統教學,更應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因為“四史”教育的政治性較強,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向小學生講解“四史”具體內容成為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可以在介紹“四史”內容之前進行一些簡單的提問。例如,“我國的執政黨是哪個黨?”“我國的國慶節在哪一天?”等。對于這些簡單的問題,小學生大都有所了解,會回答“中國共產黨”“十月一日”,教師就要做進一步的引導:“那為什么我們的國家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呢?”將問題深入到黨史方面的同時再次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這時就可以鼓勵學生踴躍發言,歸納學生對于該問題的觀點,結合學生發言的實際情況制定下一步教學目標。因為這個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過于復雜,學生的觀點可能不甚明確,教師應及時表揚提出正面觀點的學生,并對那些錯誤觀點及時糾正:“中國之所以由共產黨領導,是因為人民群眾選擇了共產黨。”接著引出黨史:“在舊社會人們因為壞人的壓迫吃不飽、穿不暖,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心造福人民,所以人民愿意接受黨的領導,將壓迫我們的壞人趕出了中國大地,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像這樣通過問答互動的教學方式層層遞進、深入淺出地介紹黨史一方面可以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向學生傳達黨史核心觀念。同時對于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等也可以通過上述方式進行具體的講解。
在學生對“四史”有了簡單的了解后,教師便可以通過社會實踐等活動幫助學生對“四史”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在日常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學校普遍會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游覽革命圣地、參觀歷史博物館等社會實踐都是向學生宣揚“四史”的好機會。在參觀歷史博物館的社會實踐中,德育教師主動承擔了“講解員”職責,引導學生在博物館中參觀、感受紅色文化,在學生行進到一些有關重要歷史時刻的展品前。例如,學生們參觀一枚紅軍總部一九三七年在延安為全軍頒發的紀念章時,身為“講解員”的教師應及時對這枚紀念章進行介紹:“這枚紀念章是為紀念紅軍改制成‘八路軍’所做,獲得者必須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前就加入了紅軍?!苯酉聛砭涂梢砸鰵v史話題:“當取下紅五角星和紅領章并換上青天白日帽徽時,很多戰士在情感上都不愿接受,因為‘紅軍’這個名字是無數戰士的鮮血換來的。但我黨顧全大局、不計前嫌與國民黨合作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币约t色紀念品為媒介、通過講故事的方法進行“四史”教育,滿足小學生好奇心理的同時也使紅色文化得到了傳承。并且教師可以在參觀結束后布置一些簡單的作業,例如收集革命故事,并在課堂上介紹給其他學生。有些學生的祖父輩參加過革命,通過這種課后作業的形式可以使學生了解祖輩們為革命事業做出的犧牲和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與家人間的感情溝通。
“四史”教育有關話題對于小學生而言過于沉重的同時也不便于小學生進行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僅僅采用照本宣科的、“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式,就無法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反而會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產生抵觸情緒等不利于“四史”教育開展的狀況。在“四史”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備課時教師應在繁雜的教材中提煉重點,將其中的關鍵內容進行整合與梳理,并將核心內容羅列在教案PPT上,在課堂教學時,應避免大段地通讀教材內容,講到關鍵問題時,應在PPT上展示圖案或播放有關音視頻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比如講到改革開放對我國的影響時,教師在PPT上貼出了一九七六年深圳和一九九六年深圳的對比照片:“七六年,深圳還是一個小漁村,人們都很貧窮;但到了九六年,短短二十年的時間,深圳已經變成了國內名列前茅的大城市?!碑攲W生們看著落魄小漁村和發達大城市照片內心進行對比時,教師緊接著拋出問題:“為什么短短二十年時間深圳的變化如此之快呢?”并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在學生發言結束后,教師公布答案:“因為國家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這個政策不僅僅促進了深圳的發展,也促進了全國的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中國人民的生活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變,生活質量也有了巨大的提升。”通過對深圳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的講解,引申出了全面改革開放政策歷史的話題,這種由小見大、化繁為簡的教學方法有效促進學生對國家政策的理解,應在“四史”的教學中廣泛使用。
教師及時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組織書面考試作為檢驗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被廣泛應用于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等主要學科教學中。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書面考試并不適用于小學德育教育質量的評估,一是增加小學生的學業負擔;二是容易適得其反,降低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嚴重可能導致小學生產生負面的抵觸情緒。
雖然小學德育教育屬于軟性教育,小學生三觀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但是對于小學德育教育質量的評估也不能松懈,不能走向形式化。一方面,小學德育教師可以運用提問、布置相關作業等手段評估小學生對“四史”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學校也要定期考核德育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對國家政策的理解程度,并且對全體教師組織德育教育培訓活動。同時,德育教育質量也受學生的家庭因素影響,學??梢酝ㄟ^家長會宣傳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對少部分觀念落后的家長可通過單獨溝通的方式,使學生家長的觀念從“重智育輕德育”轉變到“德智并重”,確?!八氖贰苯逃樌_展。
我國小學德育教育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已經充分意識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對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被充分激發,這為“四史”教育的展開做了有利的鋪墊。“四史”教育可以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切入點,吸取愛國主義教育的成功經驗,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四史”教育應立足現實,通過對比促進小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不斷尋找歷史與現實的連接點,重溫歷史、結合當下實際、展望未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創造性思維。例如,講到社會主義發展史蘇聯解體部分時,教師提問:“蘇聯這么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會解體呢?”“同樣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解體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通過對蘇聯解體問題的了解,討論我國應該采取什么政策?思考如何以史為鏡使自身強大?同時讓學生明白歷史對于現實的重要性和意義,使學生理性看待歷史的同時培養學生愛國、愛黨意識和情懷。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近年來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動蕩,在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國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四史”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全面理解“四史”對于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對小學生的“四史”教育既不能“用力過猛”,也不能僅僅流于形式,因此對于教學力度的把控十分關鍵。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將“四史”教育落實到小學德育教育中,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在小學教育階段,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茁壯成長。并且在對小學生講解歷史知識、歷史理論的同時更要培養小學生運用歷史思維與歷史方法的能力,為其后續正式學習歷史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 宋學勤,羅丁紫.論“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21(03):73-79.
[2] 邱仁富.推進大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的著力點[J].中國德育,2020(17):35-40.
[3] 潘美芳.豐富“四史”學習活動載體拓寬紅色基因傳承渠道[J].少先隊研究,2020(05):43-46.
[4] 吳碧英.學習“四史”堅定“四個自信”[J].福州黨校學報,2021(02):23-24.
[5] 靳諾.圍繞立德樹人加強“四史”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5):22-24.
[6] 趙卯生.新時代持續推進“四史”教育的科學路徑[J].人民論壇,2021(Z1):62-64.
[7] 王憲明.“四史”學習教育需要樹立什么樣的歷史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106-111.
G622
A
1002-7661(2022)12-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