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數學“綜合與實踐”的教學策略研究
劉婷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000)
新課程改革中對處于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學科學習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學生應當具備整體性綜合學習思維,同時具備一定的數學學科生活化應用能力。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是指將實踐融入日常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應用能力的訓練。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有效促進理解能力、生活化應用能力、數學思維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最終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學科學習成績的提高,也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學科的終身學習。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通過情境創設、有效利用多媒體、加強學科之間聯系教學、落實評價機制等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性思維和實踐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綜合素養。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
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是近年來教育行業的熱點,得到許多教師的青睞。但是在進行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的滲透教學時,小學數學教師往往發現教學效果績效普通,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以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成為主要難題,如何把握好“度”,也是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考慮學生的各項能力水平,再進行教學的設計,運用有效、有趣、簡單的實踐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再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本文就以數學“綜合與實踐”的教學策略研究為論題,展開論述。
核心素養指出,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在數學學科的綜合與實踐中,學生能夠在這其中鍛煉自己的生活能力,數學生活化應用能力;能夠通過有效的數學實踐培養學生適應不同場景的能力,能夠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發現問題、探究論證、解決問題、提出創新見解。以上能力都是獨立學習中學生將要得到鍛煉的能力。現今學生數學學習“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中,許多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理論,但是缺乏數學生活化運用能力,不利于學生數學學科的終身學習,也不符合新課程改革對處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要求。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塑造性極強的時期,在此時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以及應用習慣,加強綜合與實踐教學滲透,使這項能力成為學生的“固定思維”,促進學生長久數學學科的學習發展。
數學學科中的每一項知識互相串聯,互相聯系,“一環扣一環”。這就需要小學生能夠理解每一章節每一節課的知識,打好數學基礎,建立數學知識整體性框架,才能長期保持良好的數學學習,保持較高的數學學習效率。同時,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能對信息進行簡單地處理,這時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進行相應的整理復習,將具有相同聯系的知識進行對比整理,加強知識的整體性聯系,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復習和記憶,也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遷移能力。將實踐融入整體性規劃中,能夠增加過程的有趣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真理,更加提高學生對數學整體性知識的理解,促進處于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學科學習效率。
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師純理論教學的局面,給當今應試化教育大背景下的教學方式下枯燥課堂的局面帶來了轉機。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心理、智力發育的萌芽和成長階段,學生的天性是“愛玩”,對有趣的事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小學數學教師對其加以適當運用,將有效提高課堂設計的有趣性,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故而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促進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的滲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學中實踐。這樣可有效進行課堂引入,打造有趣課堂過程,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體。但是在現今的小學數學教育上,小學數學教師與小學生都沒有擺正自己的地位,導致大多數時間小學數學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缺乏課堂上自主思考、自主規劃、自主決策的時間,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其中,整體性思維是學生需要具備的一項重要數學能力,學生需要更多自主思考的機會訓練學生的整體性意識。此時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就為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學生成為數學學科學習的主體,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責任,需要自己訓練自己的能力,有利于使小學生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生可以在實踐中自由發展自己的各項能力,并在實踐中得到訓練,加強學生的各項能力。其中,小學生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訓練自己的整體性思維,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基礎知識把握以及知識深化和創新能力。
數學綜合能力中有一項能力為教材知識綜合,首先要求學生能夠完整掌握教材內容。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在生活中喜歡問“為什么”,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但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很少向數學教師提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學生的畏難心理,學生因為對課堂知識掌握不準確,缺乏理解,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不知道如何提問;第二個原因是小學數學教師日常教學時忽視與學生的互動,使學生對小學數學教師產生嚴肅的、刻板的印象,學生不敢問問題,怕被數學教師責罰。小學生不愿意上課提問,久而久之就會喪失探究能力,導致學生不能吸收課堂的主要內容。學習環節的漏失導致學生落下許多重要知識,不能將數學知識進行整體性的把握,缺乏教材內容必學章節的綜合能力,導致學生數學成績的下降。同時,小學數學教師的數學課堂缺乏有趣性的教學設計,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更加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完整性掌握。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從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入手,提升數學課堂的有趣性,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首先打好相應的數學基礎,使學生心中自成“知識整體連接系統”,再進行其他能力的培養。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蘇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班級聯歡會》這一節課的教學時,可以將班級聯歡會與生活情景相結合,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學數學教師首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小組之間應當互相合作,并在合作中注重發展個人能力。分好小組后,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請學生參加班級聯歡會的購買大作戰。首先各小組之間應當互相探討,制定購買計劃。如,要買的水果有哪些?要買的礦泉水有哪些?使學生先確定購買目標。其次各小組可以分工進行工作,去各大商店或者超市抄寫購買計劃中食物的價格。如負責購買礦泉水的小組可以去超市將各種品牌、大小不一的礦泉水價格記下來。最后,各小組將抄寫下來的商品價格進行匯總,合理安排,選出最優方案,再去購買聯歡會需要的食物。這樣的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強學生對于小數計算的應用熟練度,在準備聯歡會的過程中準確吸收本節課主要內容。若是在計算中出現整數的情況,學生就可以運用之前學過的整數的加減法,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促進學生的教材知識綜合能力的提高。
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注重教材內與教材外知識的聯動,要求小學生具備一定的深度探究能力。小學數學教師此時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培養學生愛鉆研、愛挖掘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在將教材內容基礎打好的情況下進行深度挖掘,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了解,使學生能夠樹立終身學習數學的目標。但是在實際教學情況中,當今的小學數學教育為了應付“小升初”考試,只注重考試內容的教授,讓學生專注課內知識,忽視課外知識,甚至認為課外知識是擾亂學生學習的“罪魁禍首”。但是數學的課外知識往往能夠豐富學生的見解,使德育教育、思維教育、行為習慣教育等理念貫徹到學生心中,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重要的輔助作用。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相關的數學教學時,應當通過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滲透教學,使學生能夠拓寬眼界,運用正確的態度對待數學,最終運用正確的數學思維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進行蘇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字與信息》這一節課的教學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首先有請學生思考:1.生活中常見的號碼有哪些?2.為什么每個人的身份證號碼不同?3.為什么學生都有自己的學號?讓學生首先思考數字背后的意義。其次小學數學教師就可以進行課外延伸,讓學生收集各地的郵政編碼,并對郵政編碼顯示的信息進行探究,了解數字與信息的關系。同時,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請學生了解數字與信息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如向學生展示數字信息產業園,介紹其作用和開設原理等知識,豐富學生對數字與信息的認識。讓學生進行數學實驗實踐,并讓學生對數學理論的本質進行深度發掘,對更深度的知識進行挖掘,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以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最終通過將教材內與教材外的知識聯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應用探究能力以及學科素養。
學科與學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中同樣也強調學生需要具備學科之間的知識遷移能力。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深度發掘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具備聯系與發展的眼光,將其進行綜合考慮與學習,進而促進學生全方面素養的提高。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學生缺乏綜合的眼光,采用孤立的眼光對待數學學科,認為數學學科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容易忽視數學學科中具備的邏輯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不能進行有效地運用;同時,忽視其他學科具備的優點,缺乏學習其優點的意識。故而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運用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有效將學科與學科之間進行聯合,讓學生形成挖掘學科中優點的意識與習慣,最終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提升。
例如,在進行蘇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畫出美麗的圖案》這一節課的教學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的數學知識與美術課進行有機聯動,讓學生在學習圖形變換的過程中學會將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科學的方法,從數學的角度提高學生的畫畫水平;同時也使學生在畫畫實踐的過程中增進對圖形變換的了解。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請小學美術教師進行課堂聯動,上一節“美術數學課”。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展示圓的畫法,運用尺子等工具畫出圓的圖形,還可以向學生展示扇形的畫法,讓學生了解圓的奧秘,并請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案,思考“想一想”中的圖是如何畫出來的。其次,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有關圓的美術作品,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教授學生如何運用圓進行組合、排列,設計出一件優秀作品。
小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科的學習時,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經驗,常常不能自我反省,不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學生在課堂中常常因為局部的勝利而沾沾自喜,攻克一點數學難題便覺得自己已經“很牛了”,導致學生的學習態度日益下降,從而出現成績下滑的現象。同時,又有學生因為對自己的局部表現不滿意,就全盤否定自己,讓自己陷入“自卑”的心理環境,造成學生的成績下降。究其原因,是學生不能站在綜合、整體的角度看待問題,思維不開化,形成錯誤認識,從而耽誤學生的數學學科學習。故而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調整評價機制,使學生能夠轉變其孤立思維,在綜合與實踐中調整學習心態。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蘇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球的反彈高度》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應當巧妙地落實評價機制,讓學生在做對時得到鼓勵,在做錯時得到勸解。即,小學數學教師在學生進行實踐的過程中也應當落實評價機制。首先小學教師可以請學生做教材中乒乓球和皮球的反彈實驗,在這一過程中滲透分數教學。學生在進行乒乓球的記錄時,頭兩次的下落高度與反彈高度都呈 的比例,但是到第三次記錄時就變成了 。小學生如果陷入局部思維,采用局部的思維進行問題的思考,只看待這三次的結果,就會認為同一個球的彈性是不一樣的,從而導致認知出現錯誤。此時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激勵學生:“可不能鼠目寸光呀,要整體看待問題,實驗還沒做完呢。”此時學生就會下意識明白自己的錯誤,繼續進行測試,發現乒乓球的下落高度和反彈高度又回到了二分之一,再進行皮球的測試,測出其下落高度以及反彈高度的比例大多都為 ,最終得出結果:“同一個球的彈性是相同的,不同球的彈性是不同的。”此時,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運用鼓勵的語氣評價學生:“你可真是大格局呢,這都被你發現了,真棒。”小學數學教師適當地評價引導,使學生的綜合思維得到落實,又使學生獲得一定的鼓勵,提高學生的成就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待數學的能力,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可結合落實評價機制,使學生形成綜合思維,提高實踐興趣,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實踐,培養學生學科之間的綜合能力,巧借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1] 沈科.淺談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學習評價的設計[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009):47-47.
[2] 高欣紅.淺談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J].人文之友,2019(005):207.
[3] 周洪.淺談數學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中的滲透[A];教育理論研究(第十一輯)[C],2019.
[4] 申友強.淺談勸中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與教學的互補作用[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9(5):0070-0070.
G622
A
1002-7661(2022)12-00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