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冠男
海軍士官學校,安徽蚌埠 233012
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以中道立國,以禮儀立國,是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相比較而言最具特色之處。”[1]對軍隊院校學員實施禮儀教育、提高學員個人修養是綿延我國禮儀文化、夯實我國禮儀之邦美名的必要舉措。目前,軍隊院校中開設外交禮儀、禮儀與修養、溝通與禮儀等禮儀課程,禮儀課程在軍隊院校越來越受重視,但同時要意識到禮儀本身具有道德屬性,禮儀課程內容不僅是禮貌用語和儀容儀表常識,禮儀教育中還應包含思政教育元素,禮儀課程應有效發揮課程思政的功效。然而在軍隊院校禮儀課程實際教學中,課程思政元素明顯不足。
禮儀修養是軍隊院校為軍士參謀培訓專業所開設的必修課程,設置了禮儀文化、禮儀修養等模塊,主要是軍人儀容儀表、辦公場所禮儀等方面內容。禮儀是一門綜合性的行為科學,禮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內外兼修,讓學員通過得體的外在形式表達內在情感。禮儀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教會學員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具體禮節儀式,更為重要的是讓學員領悟到得體、規范、威嚴背后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情感內涵和政治內涵。禮儀課程思政改革,要求重視學員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個人形象塑造,立德修身,將禮儀規范內化為自身的行為修養,培塑忠誠、尊重、溝通、盡責的參謀職業素養,踐行“忠誠使命、英勇善戰、建功海洋”的新時代海軍精神,為未來軍士參謀崗位任職奠定堅實基礎。
在禮儀修養課程中,圍繞“誰來講、怎么講、講什么”三個重點問題,深入探索實踐,總結出“知行研、理扣路、集編設”的課程思政體系化建設方法,具體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的“知行研”,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改革的“理扣路”,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建設的“集編設”。思想品德修養和個人形象塑造是禮儀課程思政改革的關注點和著眼點。要提高學員道德品質和道德情操,就要使學員通過對禮儀核心內涵的理解和把握,產生積極的道德情感和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要塑造軍士參謀良好個人形象,必須使他們知、信、行合一,也就是不僅要教會他們禮儀的知識,更要端正他們對禮儀的態度認知,還要解決禮儀知識運用的實踐問題。圍繞這個目標,設計了“234”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模式,即:區分2目標(思想品德修養、個人形象塑造),串起3條線(釋“理”、解“扣”、接“路”),運用4途徑(自學自啟、教員講授、情境感受、實踐內化),實施禮儀課程思政教學,使學員完成由感性、知性到理性、靈性的升華。
把禮儀原理常識理解的難點作為課程思政改革的發力點,圍繞釋透禮儀中蘊含的“理”設計思政點。形成文化釋“理”思政點和政治釋“理”思政點,貫穿于整個教學流程之中。涉及到《禮記》的內容,要求學員課前自學,課堂上教員主要運用“滲透式”教學方法,采取相對隨機的、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員進行思想教育和融入式的引導,讓學員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德育教育。通過釋理思政點的設計,不僅深化了學員對禮儀要求的理解,同時提升了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文化包容和尊禮自覺,提高了學員的政治判斷力、領悟力、執行力[2]。
讓學員對禮儀的認知態度這個教學效果的最大變量成為課程思政改革的最大增量,圍繞解開學員內心深處的“扣”設計思政點。通過上課觀察、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等形式,掌握學員對禮儀的常見錯誤認知和不良習慣,形成解“扣”思政點。主要通過帶入情景分析法、給定反例警示法、頭腦風暴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進行實施,著力糾正學員對禮儀認識上的“偏”、骨子里面的“懶”、靈魂深處的“私”,深刻理解“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的道理[3],提升學員學禮知禮踐禮的積極性、主動性。
讓學員這個主體力量發揮主體作用,圍繞打通對接實踐的“路”設計思政點。形成接“路”思政點。既有像擦皮鞋、熨軍裝這樣的課堂實踐作業,又有每周的“禮儀進步一點談”活動,還有教師節、中秋節、烈士紀念日、抗美援朝紀念日、禮儀風采大賽、士官論壇等大型活動禮儀實踐平臺,制定詳細的教學實施方案,提高實踐活動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為學員提高知行合一能力架起立交橋、開通高速路。同時,注重學員考核,將學員日常行為合“禮”情況,以及實踐活動的參與情況,作為平時成績納入考核體系中,組織學員自評、互評,引導學員把禮儀要求變為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以前學員普遍反映禮儀課程知識記不住、技能用不好、道理說不清。經過課程思政改革,禮儀課程教學正在慢慢發生嬗變,不僅教學團隊形成改革共識、堅定改革信心,而且學員反饋效果很好。具體來說就是“兩個轉變、一個提升”。一是教員角色逐步從“主角”向“導演”轉變。教員更注重課上激發、課下交流、言傳身教,師生交流明顯增多,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二是教學模式逐步從單一的顯性教育向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轉變。第二課堂活動的教育功能愈發凸顯,禮儀課程教育實效性不斷提高。學員對禮儀課程滿意度和學習投入不斷提高,課程考核成績優良率較往年提高近15個百分點。
禮儀修養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解決了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如何培養、教學如何設計、資源如何建設等深化學校課程思政改革的重、難點問題,為同類課程改革提供了借鑒模式。
課程思政元素選取較好做到了“三個結合”,即:結合學員未來所從事軍士參謀崗位的職業素養要求、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結合國際國內時事進行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同時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與再造,實現禮儀修養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和自身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較好實現了“四個融入”,一是融入課程教學實施計劃和教案,對課程教學內容結構進行了優化。例如,在軍人儀容儀表、行為舉止內容設計上,創新性地歸納出“敬凈威雅”四字總要求,并在此統領下,細化講解條令條例有關要求,突出了價值塑造導向。二是融入課堂教學,通過闡釋理論和創設問題情境、價值判斷情境,讓學員在解開思想之扣的過程中,認識禮儀問題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思維和價值判斷,實現對學員的價值引領。三是融入實踐教學,堅持把育人要求融入實踐教學過程,在解決日常問題、完成大項活動中,使學員學會踐禮、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同時,充分挖掘大型節慶活動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提出了“十心”育人體系,在實踐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四是融入學員自主學習,將《禮記》作為課外必讀科目,下發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建立慕課學習平臺,讓學員在自主性學習中體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和強軍擔當。
軍隊院校中的禮儀修養課程需要將禮儀的精神內核作為授課重點,通過禮儀課教員思政教學意識和能力的提高,將禮儀與思政自然融合[4],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表現相結合,使軍校學員在精神層面接受禮儀教育,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