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竺,曹 丹,王 娟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6)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尤為關鍵。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系統的重要一分子,在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是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在學科專業和應用研究方面具有優勢,要明確創新創業方向,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有效的科技創新文化建設路徑。[1-2]本文從分析目前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文化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出發,探討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文化建設思路。
科技文化是學校文化構成中的重要部分,要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到科技文化創新先行。通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的文化氛圍建設、制度建設、科技團隊建設、區域融合建設,培育科技創新文化,激發全校師生的整體科技創新能力。[3]
1.1.1 層次性
教師和學生是高職院校中兩個主要科技創新人才團體,他們在創新體系中有著不同的特征。教師是科技創新的領頭兵,是科技創新團隊的主力軍,激發他們的科技創新意識尤為重要,而學生是學校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其創新能力更為突出。因此應該根據不同層次有區別地展開校園創新文化建設,以人為本、從人出發,盡最大可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
1.1.2 專業多樣性
高校教學主要采取分專業實施教學模式,高職院校也不例外,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專業、學科之間又有關聯性,通過專業建設、課程調整、實踐優化和完善,突出優勢專業,統籌不同學科,匯集技術骨干和先進實驗設備,實現校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在不同專業的交流碰撞中帶動科技創新能力的長遠發展。
1.1.3 開放性和靈活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高職院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服務作用越來越突出,高職院校要保持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流動性,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作為出發點,積極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建立政府、企業、學校、行業四方聯動機制,共同挖掘創新文化的內在價值,根據市場需求,深度合作,資源共享,靈活有效地進行科技創新文化的整體建設。[4]
1.2.1 科技創新文化氛圍不濃
科技創新的觀念性,主要包括創新理念、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與創新價值觀等等。在高職院校,培育科技創新文化氛圍有利于技能性人才的創新思想和觀念的萌芽與生長,其實質是一種內在的文化熏陶和外在的素質培養,有利于培養技能性人才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科技創新文化理念、信仰、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的發展變化決定了人的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積極貫徹落實科技創新工作,但是很多時候在認識方面上存在偏差,很多教師開始重視科學研究,但忽略了創新,并沒有深入了解企業并且缺少為企業提供服務的相關課題,缺乏研究課題的創新點。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網絡帶給校園文化的信息和資源良莠不齊,學生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成才意識等方面呈現出多元化,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心理壓力比較突出,這些都是高職院校培育科技創新文化氛圍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
1.2.2 科技創新的制度不完善
對于大多數高職院校來說。科技創新活動中存在著很多體制問題,如沒有形成支撐和引導文化發展的科技研發體系,傳統的管理體制和監管模式,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創新人才的作用未得以充分發揮。競爭機制、開放機制、激勵機制不完善,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只追求科研的數量,而不關注科研的質量。雖然政府和企業會投入縱橫向的科技經費支持,但經費獲得能力有限,造成科技創新效率很難有大的提高。[5]
1.2.3 創新科研團隊建設參差不齊
雖然各高職院校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勵支持科技創新團隊的建立,成立不少優秀的科技團隊,但也出現了許多臨時拼湊和包裝的科技團隊。這些團隊往往倉促建立,穩定性差、缺乏明確的研究目標,缺乏特色,人員之間交流較少,跨學科之間合作較少,阻礙了科研創新成果的形成。很多院校缺少科學合理的政策和相應的科學評價體系統一管理和評價創新科研團隊,缺乏過程管理、盲目追求成果形式,成果中人員排序不合理,這都容易導致科技人員急功近利,待遇不公等現象出現,最終會影響整個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6]
1.2.4 科技成果轉化與市場對接不暢
在很多高職院校,在業績考核科技研究人員或科研項目時,以論文發表篇數、科研成果數目等為主要依據,因此科研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對市場需求缺乏足夠的重視,過少考慮成果有無實際應用價值等,最后造成很多科研成果在高新技術運用創新上存在不足,高質量的創新成果比較少。這會導致創新和轉化銜接不夠緊密,存在成果與市場脫節現象,很難被社會企業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因此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問題較為突出,市場并未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力量。
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能夠激發師生們強烈的創新熱情,培育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提高創造能力。在高職院校,有目標、有方向的建設科技創新文化,以“寓教于樂”的建設理念,形成“探索、交流、創新、包容”的價值觀念,實現科技創新文化活動的協同發展。在政府層面,政府要加強與高職院校的合作,進行資源融合;學校層面,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協同教育創新,以培養科技創新能力來提升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師資隊伍建設,要重視教學實踐結合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營造適合科技創新發展的文化環境;教師層面,樹立創新意識,加大投入科技研究力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確立互動啟發、開放創新的教學模式,構建新型課程培養體系;學生層面,增強和塑造學生的科技創新強國的理念,提倡和引導學生參加創新項目、學科競賽等創新活動,融入創新方法與創新思路,自主解決貼近生產實際中的問題難點,培養科技創新能力。在寓教于樂的科技文化培育中營造自由、寬松、多元的文化氛圍。[7]
2.2.1 建立健全管理體系
高職院校應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建立專門的科技人才管理部門,健全科技管理工作的網絡體系,積極探索建立院校、系兩級管理,構建院校科技體系,進一步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凝聚人才,增加科技專項投入.做好相關配套經費支持,加大研究資助范圍和力度,理順投入渠道,保障投入主體,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參與競爭。拓展科技交流領域,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參加國內外科技交流活動,汲取他人寶貴經驗,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應有較強的適應性,科技成果主要以應用為主,對于探索性強、風險性高、創新性強的項目要通過合理的遴選機制來保障研究成果能夠滿足企業的需要,有利于實現成果轉化,形成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廣機制。[8]
2.2.2 健全科技創新人員考評和激勵機制
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思維,面向未來的前瞻性謀劃,完善與健全科技評價機制。對于教師,高職院校應堅持科研成果和教學質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評價的分類指導,建立不同類型不同標準的評價體系。對科技創新團隊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色,分層、分類評價,要客觀真實地反映不同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敢于批評,做到全面合理評價。
2.2.3 創建高校科技創新平臺信息公開機制
高職院校和地方政府以及高新企業聯合辦學,形成科研平臺和校企合作平臺共享,及時向社會發布平臺設備信息、課題、研究成果等有關的科研信息,進行數據共享,促進實現推廣并轉化科研成果。
教師層面上,要建立一個團隊結構合理、成員知識互補,形成梯隊建設的隊伍,團隊要有核心人才,號召和組織團隊成員明確研究方向,交流學習、分工合作、共同前進,重視對團隊后備力量、骨干力量的挖掘和培養,在團結、包容、互助、和諧的氛圍下激發團隊的創新活力,組建一批跨學科、跨部門的多學科交叉、開放式、創新能力強的科技創新團隊;學生層面上,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營造自由、積極向上、多元的創新氛圍,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交流的互動關系,寓教于樂,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學校應積極通過創新創業項目、技能比賽等活動,師生共建科技創新團隊,在老師與前輩的引導下,啟發思維、主動探究、提高科研創新能力,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9]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獲得各級政府支持,創建大學科技園,同企業有效合作,吸引校外的研發工作人員,鼓勵教師參與到科技園工作當中,整合校內及校外的各種資源,研制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科研成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更好地推進地方經濟建設。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文化建設通過營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圍,健全有效的制度體系,創立多元的創新團隊,建設高效的科技園等,激發科研工作者的創新能力,必將取得與時俱進的科技創新文化培育建設成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