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俏俊
關于以生為本視角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思考
陳俏俊
(浙江省臺州市玉環市坎門海都小學,浙江臺州317602)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并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根據這樣的教育理念,筆者在數學課堂上進行了深度學習的初步實踐,創設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參與度,深層次訓練學生思維的學習模式,以數學核心知識以及思想方法為載體,給學生充分的支持,也給學生更多的個人學習空間。本文即展示了筆者在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思考。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以生為本
以生為本,即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展現知識方法時需要尊重學生的學習基礎,在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在教學過程中也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想法,了解學生的學習不足并加以反思總結,這與深度學習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共同點。深度學習要求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尊重學生的理解,在理解性學習的基礎上,運用高階思維學習新的思想,從而使數學知識之間融會貫通,以形成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根據二者之間的共同點,筆者設計了“以生為本”教育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教師為了順利完成課堂的教學內容,通常會在課前做好預設,即將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置好,減少學生學習的難度,也在每一個環節設想好學生可能的反應,以保證教學過程能夠順利進行,學生也能夠學得相應的知識。但是,教師要注意情境的創設不能流于表面,要引起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參與探究。這就對情境的有效性提出了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在課堂上設置原始問題時引領學生利用現有的知識和方法探究新知識,必然會帶來很多問題,學生會在獨立思考時,可能提出新奇的想法,產生新的學習思維,也可能提出錯誤的看法,或者進行激烈地爭辯。教師要明確創設有效情境的目的是改善課堂教學質量,在學生發生上述情況時,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以保證學生的學習向更高層次發展,最終實現深度學習。
例如,在學習《小數的性質》這部分知識時,學生在了解了小數的意義后,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小數的數位和計數單位,這標志著學生對于數的概念理解已經從原本分散的整數擴散到有理數,根據教師之前創設的情境設置的課程內容,學生已經了解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如使用貨幣、測量長度等都與小數分不開關系,而這些恰恰是學生學習后續小數性質的起點。根據深度學習的理念,教師要明確這節課設計的框架區別淺層學習的學習方式,借助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深層學習動機,然后才能使學生進行深度理解并參與實踐創新。小數的性質這部分知識的核心知識點為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通過創設具象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借助不完全歸納法經歷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從具象的事物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思想與方法,指導學生看到數學本質,最終探索出小數的性質。
在教學中,教師進行情景創設:小明在一次數學測驗中考取的分數為98.5分;而小明的好朋友小紅則考取了98.50分。小紅和小明爭執不下,紛紛說自己的分數比對方高,請學生幫助他們倆判斷一下,究竟哪一位學生的分數更高一些?學習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參與興趣,結合情景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共同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積極結合自己對于小數知識的了解進行分析,有的學生表示小紅的分數比小明高,因為小紅分數小數點后面比小明多一位;還有的學生則表示小明和小紅的分數一樣高,因為小數點后增添或減少零、其數字的大小不變。情境的創設使學生主動參與情景中進行問題的分析,且能夠積極將自己了解和掌握的數學知識應用其中,高效完成問題結論的探究和總結,且在此過程中實現了知識掌握的深化和細化。這個教學過程著重對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協作精神進行了培養,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的具象美、理性美、抽象美,從而實現學生數學抽象能力的提升。經過課堂情境的創設,學生將主動投入到數學課堂當中,且建立強烈的數學課堂參與興趣,高效完成情景問題的分析與探究,實現數學知識全面掌握達成深度學習的積極參與。
生活問題的特色鮮明,貼合學生的真實生活,又富有時代感和趣味性。教師利用好生活問題,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還能夠借助生活中的多樣化問題進行巧妙地設置,以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同時,深度學習也講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進行積極且具有批判意味的學習。數學知識的學習目的就是為了應用,憑借生活問題進行教學組織能夠使學生建立起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當中的主動性,也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幫助學生將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積累的經驗應用在數學問題的分析探究中,取得良好的數學知識學習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數學教育中的生活問題選擇不僅需要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也需要與學生的生活特點進行有效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生活問題有效應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教育培養效果。
例如,在學習《小數除以整數》這部分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生能夠正確進行計算的基礎上借助生活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推理能力。
首先,根據課本中的生活化例題讓學生分析王鵬應該每周跑多少千米?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學生需要完成獨立列式、獨立計算的過程,并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結合課本中的生活化問題進行分析,且能夠積極結合小數除以整數的相關知識進行問題解決。這時,要讓學生弄懂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過程,教師質疑學生的計算方法,質疑學生的計算結果,讓學生以數學語言來說說具體是怎樣計算的。教師的質疑并不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否定,反而是一種激勵和引導的過程,在教師的質疑過程中,學生能夠詳細思考自己在知識應用與探究過程中的想法和思路,且能夠將其使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有效厘清數學問題探討與思考的過程。
其次,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小數在除以整數的計算時,小數點是如何移動的。教師提出生活化問題:媽媽在超市購買了一包零食,一共花費15.8元。回家打開后,發現一共是五小包,請問每包多少錢?趣味化的生活化問題不僅牢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促使學生積極結合自己的數學知識進行問題分析與研究,嘗試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小數除以整數計算中小數點移動問題的解決和技巧的掌握。在生活化問題的幫助下,這個本該由教師強加給學生的技能,由學生獨立探索完成,增強了學生對數學計算的實質了解。
最后,將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用生活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除了借助課本中例題的形式,整合學生的生活信息,還可以由學生主動提出相關信息,如商品單價問題等。教師組織學生分享各自的購物經歷,如學生有購買飲料的經歷、購買文具的經歷,將具體購物經歷中的數學信息提取出來,將其改編為數學例題。這樣就能保證學生學會在親身經歷中找到相關數學信息,在處理問題時深入問題本質,并以開闊、包容的視野尋找問題的答案。由此可見,經過生活化問題的引入數學課堂,不僅能夠增添樂趣,還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學習中,憑借生活化問題的探究實現知識眼界的拓展和知識應用能力的強化。
將學生的淺層學習思維推向更高層次,必須進行有效的指導,由點及面地學習知識點,促進學生形成深度學習,從已經學過的知識理論中,橫向或縱向的拓展與深化,都能夠促進學生形成更豐富的知識結構。學生在系統性地學習數學知識之前,有些片段或淺顯的知識點已經建立了相關概念,所以教學的重點在于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的外延,以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對數學概念規律及應用方法進行發散拓展。這樣既能充分利用好學生學前的知識網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夠在課堂上實現教師為主導的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上以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充分學習,從而形成更加豐富的知識面,搭建起完整的數學知識框架,還能夠在實際生活中不斷應用提升,實現學生從數學學習走向社會生活。
例如,在學習《小數乘整數》時,學生需要經歷小數乘整數整個計算過程的探討,在明確相關算理的基礎上進行正確計算,關于計算,學生在之前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計算基礎能力,讓學生能夠根據教學內容抽象出數學問題,然后進行計算。為了保證課程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計算學習充滿期待,教師要為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借助具體場景的展示,讓學生從具體場景中找到數學信息,然后整理出相關算式。結合計算學習的需要,教師要由點及面地深化學生的學習意識,帶領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整數乘法,并組織學生說說小數點的移動規律。也就是說,在復習學生之前所學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利用以往的知識進行遷移,從而建構新的知識框架。
又如,在學習概率問題中的“可能性”時,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讓學生了解到隨機現象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教師就要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條件,讓學生有機會、有時間體驗隨機事件。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將學生進行分組,結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到的隨機事件,以及學生需要深入理解的學習內容,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體驗到隨機事件的發生。學生在小組內自由設計抽獎環節,可以選擇不同的抽獎形式,但要注重抽獎過程和抽獎結果。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讓學生將抽獎的結果記錄下來,如一定發生的現象,可能發生的現象以及不可能發生的現象。學生在小組內有足夠的探索時間,能夠體會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了解了在探索可能性的過程中需要付出的努力,從而訓練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解數學規律的發現過程,探索數學現象背后的特點。實現知識點的拓展并不能完全依靠學生在課上對隨機事件的觀察和分析,要使深化學習落實到知識點的拓展延伸上。如教師組織學生在課下仍以同樣的方式(抽簽、擲骰子等)觀察事件的發生情況,并記錄下來。有學生記錄了擲骰子的事件發生情況,并列出了相應的問題,包括能不能投擲到4點,投擲到大于6點的可能性等問題。
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必須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根據中高學段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學習特點,教師在設置課堂例題時,要注重層次性、開放性,既要站在學生的視角上考慮本節課的收獲,設計總結性的習題,讓學生完成課堂所學知識的梳理,也要根據不同層次的例題讓學生學會慢慢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長此以往的訓練過程中,學生能夠在課堂例題中感受到運用數學知識的樂趣,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油然而生,教師的引導作用也就能夠發揮應有的效果。憑借不同層次例題的教育引導,學生能夠投入到數學課堂的深度學習中,憑借深度體驗和深度實踐達成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的強化。
例如,在學完《認識分數》這部分的知識時,教師設置例題時,要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他們對趣味性的例題明顯更感興趣,教師在設置例題時就可以將富有趣味性的例題設置在前,而后采取逐級遞增的方式將難度逐步提升,讓學生在玩中學,逐漸感受到分數運用對于實際生活的幫助。第一道例題為分數連連看,即要求學生將分數相對應的小數和整數連在一起。遇到例題的探究和分析,中學生能夠主動應用自己的分數知識進行問題解決,還能夠憑借趣味化的例題研究,建立起數學知識應用的主動性;第二道例題為分數來減肥。在不改變分數大小的情況下,讓學生把幾組數據中的分數變為最簡化的形式。這道例題幫助學生應用約分知識,促使學生積極結合例題內容進行探究,強化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效率。第三道例題為分母分子請回家。教師先出示一個分數,然后再出示幾個數字,讓學生對后面幾個數字進行隨機整合,最后整合得出來的分數與先出示的分數大小相等。不同層次的數學問題設置為學生打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主動投入不同層次的問題探究中,完成深度學習的參與和踐行。從例題的設置上來看,既幫助學生回顧了這部分知識的重點內容,也通過層層遞進、不斷深入的例題設置,讓學生經歷了復習、探索的過程。最終,學生在深度學習的探索中完成了不同層次問題的解決,且在此過程中建立了數學知識的應用主動性和應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數學學習效果,有效實現數學學科素養的建立、健全。
總而言之,“以生為本”視角下的深度學習要求學生的收獲由學生的發現而來,根據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將深度學習的理念滲透在課堂中。而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既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對學生的啟發、點撥,學生進行的分析、探索、總結等,都讓學生經歷了問題的發現與探究的完整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深度學習,就要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堂教學,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上,借助多元化的方法進行靈活變化,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時,要促進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以完成當前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
[1] 張翼飛.以生為本,引領學生開展"深度學習"的思考[J].數學大世界:小學三四年級輔導版,2019(9):83.
[2] 成小麗.對核心素養發展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思考[J].科普童話,2020(26).
[3] 黃衛華.對小學數學課堂深度學習的幾點思考[J].基礎教育參考,2018(5):49-51.
G622
A
1002-7661(2022)15-0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