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華,段賽花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探究
李鑫華,段賽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蘇州附屬中學,江蘇蘇州215000)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學生的整體能力培養成為現代教學的重點所在。對高中數學教學而言,針對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需要教師落實有效的措施,以此順應核心素養教育的發展,促使學生多元化發展,并深化課程改革。本文就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并引入有效教學模式的對策,以期提升教學實效,推動數學教學發展。
核心素養;高中數學;教學模式
核心素養教育內容的引入,不僅可以豐富高中數學教學的內容,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改善當前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參與度不高、整體能力發展受限的現狀,進而深化教學改革,推動教學發展。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現代教學更重視學生的整體能力發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知識掌握,還需要滿足學生探究、創新、合作等多元能力的發展。對于高中數學教學而言,為了進一步實現這一目標,則需要教師重視多元教學方式的引入,進而改善當前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較差的現狀。
核心素養指向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出各方面品質都優秀的人才。這一目標的順利達成,則需要教師形成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要求其按照新課程標準、內容,在課堂教學全過程中滲透綜合素質、多方面能力的培養。通過經常性、常態化地使用核心素養育人理論,能夠從思想層面引起學生對個人能力、思維發展的關注,使其成長、發展向多方面方向發展。由此發現,核心素養理念的融入學生全方面發展具有一定作用。
在教育事業地位日漸提升的大環境下,加快固有教育形式變革成為時代趨勢。在數學課堂授課環節,在高考、應試理念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數學教師會將視線更多地停留在學生考試技能的發展上,而不是思維邏輯、應用能力上,導致學生個人發展受限。在轉入核心素養育人視角后,教師將會讓學生靈活地選取學習狀態,學生個人能力、思維品質也更容易得到發展。由此,核心素養與高中數學課堂的進一步融合,是極有助于課堂風格、授課形式變化和創新的。
數學學習活動的核心在于構建基于知識的能力結構,在逐步深入地學習、積累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高中生面臨的數學問題呈現出了復雜化的趨勢,抽象性強的步驟、思路很容易讓學生陷入費解的困境。對于在課堂中實現學生知識、技能強化的需求,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中是否居于主體地位,根據不同個體基礎水平、能力異同進行活動安排,為學生快捷、簡便地完成知識積累提供環境條件,使其在建立知識網絡鏈接的同時解決實際數學情境中的問題,更加熟練地掌握所學知識的應用技巧,發揮數學學習對社會應用的服務功能。在教學實施的細節中,教師需要對不同個體的差異進行科學判斷,順利完成知識的針對性延伸、拓展,以漸進式理念促進知識、技能結構的成形,促進學生綜合應用技能得到發展。
對于思維可塑性較強的高中生,實際參與、體驗過程能夠促進其形成自學發展、積極學習的態度。這就需要教師把握思維、態度的協同關系,采取多引導、多鼓勵、多監督的方式,讓學生有秩序地參與課堂對話、進行問題交流,使其在活躍的思維生態下形成自學態度、合學態度、競爭意識。思維態度的形成需要關注長效性,需要教師關注、重視學生的課堂反饋、課外反饋,實施多元、創新且高效的教法,使其始終保持對數學的學習動力、熱情,要抓住課堂活動開展中多方面的教學要素和資源,如輔助教育技術、教學場景、教具等。通過運用系列化、合理化的授課手段,促進教學深入發展,為學生提供開闊性、自主性強的思維探索空間,使其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首先,教師教學思想落后。落后實際的教學思想是限制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教學目標難以實現的關鍵所在。一方面,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并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其自身依舊是課堂主體,并未過多重視學生的多元素養培養,導致教學內容較為枯燥,整體教學實效性不強。另一方面,雖然部分教師開始重視多元教學方式的引入,但是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沒有充分發揮這些教學方式的應用價值。以合作學習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并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不合理的分組導致教學活動難以順利開展,學生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其次,既定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舊圍繞知識講解為主,但這樣較壓抑的教學情境不利于學生探究意識、合作等多元素養的發展,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不僅如此,數學教師并沒有過多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思維能力是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關鍵,其內涵是在學生找不到解決思路時,則需要從其他的層面進行考慮,或者運用逆向思維。但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解題能力培養而不重視學生的思維培養,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局限,他們在解題時也只是套用公式,但是教師稍一變形,學生便“無從下手”,整體的教學效果難以提升,既定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高中數學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是達到核心素養下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在核心素養下,數學教師需要順應教育時代的發展,重視學生整體能力的發展,借助多元、有效的教學方式構建有效的教學情境,以此深化教育改革,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發展。首先,明確新時期下的教學目標。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教師需要破除自身固有的教學思想,重視學生多元能力的培養,結合新課改大綱的要求明確學生的能力培養目標。一方面,教師需要深入教學內容,掌握其中的教育內涵。如,在《集合》相關的教學中,不僅需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也需要引導學生熟練運用集合之間的關系與運算,并培養學生的轉化能力和逆向思考能力,實現學生多元能力發展,為其之后學習函數、不等式等相關內容做好充分保障。另一方面,分析學生的整體能力。把握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是提升教學針對性的關鍵所在,也是落實有效教學方式、實現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的重點。為此,數學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深入分析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認知能力,從而選擇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實效。其次,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案。教學方案的設計需要結合數學教學現狀,并將其細化,從而在導入、課上、課下教學中借助良好的教學方式,開展有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掌握更多數學知識,并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這樣,高中數學教師及時轉變自身教學思想,結合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引入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學生的整體能力發展目標得以實現。
基于學生自主參與的任務驅動法,成為眾多高中數學教師信任、廣泛運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在此種教學方式下,通過教師設置課堂研究項目,讓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有利于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可以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在解題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從而提升整體教學效果,實現學生多元能力的發展。不同于初中階段的數學,高中數學知識的邏輯性更強,研究的內容也更深入,結合這一點,通過創設探究情境,則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主動性,使其通過探究揭開數學知識神秘的面紗,得見“廬山真面目”。
例如,在《正態分布》一節教學中,筆者借助任務驅動法,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更深入的知識,實現學生多元素養的培養。首先,合理分組。在本節教學中,筆者采用了分組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在組內結合相關的問題進行探究。通過分析學生之間的情況,筆者發現班級學生在成績上差距不是特別大(個別生除外),但學生之間的認知能力差異較大,他們的探究能力各不相同。結合這些內容,筆者圍繞“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生分為6個小組,確保之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其次,提出驅動問題。在第一節教學中,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相關概念以及簡單解題技巧后,可以明確正態分布在生活中應用的作用。為此,筆者為學生呈現了以下問題:現在根據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將學校200名學生劃分為15個小組,隨后參與知識競賽,如果你是筆試負責人,你會怎樣劃分呢?最后,學生結合問題,參與探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筆者則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及時回答學生問題,并糾正學生錯誤的觀點。通過任務驅動模式的運用,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并提升自身的探究意識和溝通能力,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被引入不同領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以及生產。將其應用于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可以改善當前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不高、課堂效果難以提升的現狀,也可以將復雜的教學內容簡化,深化學生的理解。同時,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分支,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進一步實現。
例如,在《導數的概念》教學過程中,筆者借助信息技術,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本節教學內容是開展之后深入教學的關鍵所在,也是整個高中數學中的重點教學內容,但是學生在此之前并沒有學習過極限這一概念,因此本節教學內容并不適合學生在不掌握極限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也正因如此,教師可以借助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案例簡化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通過導數知識的學習,充分感知“極限”這一思想,進而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做好充分保障。在教學案例的選擇上,筆者選取了“求物體瞬時速度”的案例,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較抽象的內容。首先,在導入環節。通過分析教學內容以及重點,筆者將教學內容制作成微課,其中主要有導數的基本概念、地位、作用,其中也涉及幾個簡單的問題,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極限思想,深化學生理解。其次,創設信息化情境,借助案例強化學生理解。通過微課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之后,筆者借助信息技術,呈現求瞬時速度的問題。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計算方法,且從“物體運動平均速度的極限是瞬時速度”這一點,映射到“函數中的平均變化率的極限是順勢變化率”,能夠為學生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這樣,借助信息技術,可以簡化抽象的教學內容,并通過情境的創設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整體教學效果得以提升。
分組教學、合作協同是教育教學實踐中備受推崇的方式。通過合理劃分協同小組,再讓學生下沉到具體的雙人、多人學習小團體中,能夠充分發揮不同個體互相促進、協同發展的優勢。在充分突出學生個體思維、主觀能動性的小組環境下,教師不再局限于講臺上知識傳授者角色,更多地是小組單位的引導者、協同活動的幫助者。教師要密切地關注各組的學習動態,及時發現、搜集活動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再以多小組協作、全體學生參與的方式解決,讓學生在合作協同學習中發展核心素養。例如,在《正弦函數與余弦函數》教學實施中,教師可以設置“公共任務”,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分析誘導公式,對兩種函數的概念、圖像進行解讀,并總結出典型函數圖像類型。再者,在《命題》教學環境下,部分學生容易在充分、必要條件關系上出現混淆,這時就可以讓學生“下沉”到組內,組內同學共同列舉生活中的命題,讓學生在命題實例分析、解讀中抓住二者的關聯性。分組、協同小組的建立并非要為每一節課、每個環節服務,教師需要在必要時讓學生討論、形成意見,讓組內同伴以“小導師”身份進行協同討論、互助學習,促進學生知識理解、技能掌握效率得到提高。
評價機制的完善是核心素養視閾下深化高中數學改革的必要措施,也是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向以及教學內容的重要參考。但傳統的評價機制局限性較大,主要是教師結合學生的成績,對其進行評價,但這樣不利于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空白。為此,在核心素養培養下,教師則需要重視評價機制的完善。例如,在任務驅動下,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不同層次對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評價。首先,學生的探究積極性。這一內容的評價有利于督促學生及時加入學習過程,確保整個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其次,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此項內容則可以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在探究中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及時查漏補缺。最后,評價主體多元化。可以讓學生自評,也可以讓組內其他成員參與到評價過程,保證評價的公平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評價內容,并將這些視為完善教學內容的重要參考,以此提升教學針對性,進一步實現核心素養下的數學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融合核心素養理念,并引入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夠改善當前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難以提升的現狀。基于此,數學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并引入任務驅動、信息技術等有效教學模式,借此構建有效學習課堂,實現學生多元化發展,從而推動數學教學發展。
[1] 范麗麗.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策略[A].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匯編(二)[C].福建省商貿協會,2021:4.
[2] 李大永,胡鳳娟.指向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特點——以對均值定理教學片段的分析與改進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1(6):40-47.
[3] 王淑杰.用“互聯網+”助推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國新通信,2021,23(3):202-203.
G632
A
1002-7661(2022)15-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