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黃曉月,陳 慧,馬曉玲
(1.包頭醫學院人文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2.包頭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
體驗式教學以學生體驗為中心,授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合理的情境,結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心理測驗”等不同形式的實踐學習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認知領悟、情感體驗、行為訓練等形式展開教學,不僅重視學生心理學知識的獲得,更關注學生情感和行為層面的改變。體驗式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揮課堂學習情境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體驗式教學促進學生心理行為的改變,從認識―情感―行為三個層面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育目標[1-2]。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特別強調授課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及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啟發學生在不同形式的心理體驗活動中從個體心理發展視角,結合自身實際思考個體與集體、身處的社會及國家的關系,從所學專業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發展的現實情況,聯系社會、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以全新的站位和認識視角重新審視自我及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基于此依據不同的授課專題和教學目標通過專題研討、心理案例分析、心理體驗活動等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挖掘不同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專題中的隱性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從認知、情感和行為層面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并發生改變[3]。
幫助學生將學習到的心理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是教學的最終目標,本次調查中很多學生反映雖然授課內容比較貼近實際生活,但是將學過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似乎不那么得心應手。改革傳統的理論講授法,準備一些與教學主題相關且來源于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不僅學生容易理解,而且可以將學到的內容遷移到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諸如“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和預防”,可以通過案例分析法使學生理解每種癥狀的具體表現和治療方法,幫助學生更好的識別癥狀和應對癥狀。
通過案例分析法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健康的個體,幫助學生認識到個體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特別是道德健康統稱為健康,幫助學生從大健康視角審視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關聯性,國家和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人們對健康的標準也需要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相匹配,特別是社會心態和國家認同感的確立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屬于行為訓練法的一種,使用領域較廣泛,操作簡單也容易被學生掌握的一種心理咨詢的方法。在課堂教學情境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某種情境,使學生深入到“此情此景”中,扮演其中的某一種角色,通過所扮演角色的語言、行為、表情、內心體驗等,進而體驗這一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角色扮演法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所遇問題的原因,也給學生提供了情緒宣泄的機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也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領悟親密感、歸屬感的意義和價值,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中體會個體與集體、學院、學校甚至是社會、國家乃至民族關系的認識及情感體驗,增強大學生對他人、社會和學校的接納度,增強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家國情懷。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的環節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諸如“學習心理”專題,可以邀請學習成績較好,或是學習方法比較有效的學生與大家進行經驗交流,答疑解惑;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問題或相關問題進行歸類,問題相似的組成小組進行討論,找出解決具體的問題的策略或方法。
小組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朋輩彼此促進和發展,能夠收獲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愛情”專題討論時,從良好的家風、家國情懷視角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激發大學生學會戀愛,自覺承擔戀愛的責任,處理好戀愛和學習的關系,以積極的心態處理好失戀、戀愛與關愛家人、關愛同學、集體和關愛社會的關系,從追求“小愛”逐漸升華至追求人生的“大愛”的境界,這對醫學生將來從事醫療衛生職業具有至關重要的教育價值和意義,為人民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包括結構化的心理測驗和非結構化心理測驗。引導學生在心理健康課中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投射測驗、自畫像、心理測驗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結合教師理論講授的內容,實現自我探索的最大化。
(1)心理測驗法:可以通過EPQ測試,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通過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幫助學生了解適合自己的職業有什么,更好地制定生涯規劃。
(2)投射測驗:通過“小小動物園”的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自我;通過“自畫像”幫助學生探索自我認識水平和自我接納水平。
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幫助大學生清晰的認識自我、從積極的視角接納自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自我調控。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啟發學生將個體層面的自我意識與國家層面的自我探索聯系起來,強化學生對“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的認同。
團體心理輔導是通過團體活動的模式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的一種教學形式,團體內成員間的人際互動,促進團體成員之間的交往,團體中的成員通過彼此觀察、活動、分享體驗,學習新的思考方式、態度和行為方式,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諸如“人際關系”專題,找15位左右的同學,完成非言語活動“生日派對”,使學生認識到非言語溝通和言語溝通的區別是什么,非言語溝通的技巧有哪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影響人際關系的非言語因素及作用;“挫折應對”專題,可以設計一些挫折情境,通過團體活動“腦力激蕩法”來找到應對挫折的有效策略。
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認識到集體力量對個體發展的促進作用,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出發引導學生在團體中體會和認識個體發展是離不開集體的發展,支持和鼓勵大學生以積極的心態處理個體與他人和集體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個體與集體的沖突,在團體中獲得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方法,為將來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一種教學模式與課程性質和教學對象契合度越高,其教學效果也會越顯著。體驗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參與意識和主體地位,一方面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本身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設置相一致,另一方面體驗式教學模式與大學生具有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獨立意識相適宜。如何在醫學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中有機地融入體驗式教學模式,發揮出體驗式教學在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的優勢,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質增效,直接關系到醫學院校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目標的實現。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深刻領會體驗式教學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中的精髓,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并通過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將醫學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打造成心理育人的新時代“金課”,為培養與新醫科人才需求目標相一致的醫學人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