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嘉棟
(蘇州香雪海小學,江蘇 蘇州 215000)
提出問題是指主體對已經發現的“問題”進行言語的表達或基于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情境中存在的數量關系及變化規律的“再發現”。也就是說,發現問題是提出問題的前提,提出問題是發現問題的結果,兩者互相滲透。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階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基本是同步進行的。
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可以展現一個課堂的良好生態,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我們會發現,學生在自己提問時,常常思想活躍,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呈現放松、自由、活潑的狀態。同時,課堂上學生會踴躍參與,根據一個同學的提問,突發奇想地提出另一個問題,有的時候甚至能讓老師都眼前一亮。這樣的課堂,比起老師問學生答的模式,學習氛圍更濃烈,學生注意力更集中,學習效果當然事半功倍。在低年級的課堂中,學生的注意力可能只能維持在上課的前20分鐘,也就是知識新授階段,對后面的練習會失去興趣,特別是計算新授課,學生會覺得簡單,這時遇到讓他們提出問題的練習,會重新提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在高年級的教學中,學生更注重于解題,課堂比較沉悶,在新授部分讓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順著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
在對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展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在發現問題時,學生充分調動了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力、整理和歸納能力;在提出問題時,又提升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圖1,3個學生在跳長繩,2個學生在跳短繩,2個同學準備回家;圖2,3個同學還在跳長繩,4個同學準備回家。根據情境完成填空5+□-□=□?!笨粗且粋€填空,但是卻是一個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兩張圖片,發現其中變化的量,再整合這些信息進行思考、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就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培養,而展開的中心點就是提出問題,學生需要自己來觀察、整合并提問。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各項能力之間是有一定聯系的,從來不是獨立存在,而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有著一定的引領作用的。
問題是一切探究活動的根源。古往今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就是從發現和提出問題開始他們的研究,如牛頓因為“蘋果為何會落下?”這個問題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因為“能不能讓缸體保持不冷而活塞照常工作呢?”改良了蒸汽機等等。因為一個問題改變世界的人有很多,無不是極富有創新思維的,而發現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是他們進行探究的第一步。也就是說,通過發現提出問題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基本,而一個好的問題也是創新意識的良好體現。
學生知識的獲取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平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二就是課堂中使用的課本。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我們越來越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書本上的內容也更趨近合理化。在三年級學生就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這是著重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一個單元,也是穿插在往后的學習中的一個重點。課本上還專門會給出一些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題目,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題目。這些題目的目的不僅是要學生掌握當前的知識點,也是對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不斷培養,能夠產生發散性的思維。
被動學習的學生往往提不出問題或者有問題也不愿意提出來,只是單純地思考老師或者書本上給出的問題,為了學而學。因為學生的思考方式基本是從簡單的開始,逐步加深,讓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有更利于前后知識的銜接。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我們教師更應該做出一些改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親身感受問題的存在。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往往要比直接獲取知識體系來得更加深刻。
如:在教學《整數的四則混合運算》時,例題是“一副中國象棋12元,一副圍棋15元,買3副中國象棋和4副圍棋”,書本上的問題是“一共要付多少元?”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提問。根據條件和數量關系,學生最先發現并提出的必然是“3副中國象棋多少錢?”和“4副圍棋多少錢?”這兩個問題,緊接著就會有學生提出“一共要付多少錢”,慢慢地就拓展出了最后一個問題“4副圍棋比3副象棋貴多少元?”。在這一個過程中,學生在整理條件的基礎上,非常有層次地提出了4個問題。前兩個問題是基礎,第三個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第四個問題又是對知識的延伸。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已經開始慢慢找到了分步計算和四則混合運算之間的聯系,初步完成了知識的架構。
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不是說讓他脫口而出一個隨便的問題,而是在整理條件、發現數量關系或規律再思考后提出的一個方向或一個盲點。因此,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有時需要老師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教師的引導方法是多樣的,可以是口頭言語上的引導“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你有什么疑問?”等等,也可以是行為上的引導,甚至是思維上的引導。教師的引導方向是多角度的,可以是在新課前讓學生預習,進而提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是新課時創設有趣的情境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也可以是新課結束時對知識內容的反思而提出新的問題。這些引導的目的都是讓學生內心產生新的疑問,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因數和倍數》時,找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是很重要的一環。學生從理解公因數的意義開始,知道公因數是兩個數共有的因數,采取的策略就是寫出所有的因數,再找到其中共有的且最大的因數。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選擇較大的兩個數讓學生尋找最大公因數,如:96和72。學生寫著寫著就會提出問題“這么多因數怎么寫?”“怎么樣才能找到最大公因數?”學生覺得憑借之前的知識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卻發現一時之間又是無可奈何。這樣的引導讓學生發現了列舉方法的局限性,轉而思考其他解決方法,自己就會提出“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樣一個問題。通過思維上的引導,讓學生發現某個方法的不足,由此產生新的疑問。
其實,多數學生是很樂于提出問題的,但往往會因為“我提的問題會不會太簡單”“我提的問題會不會被同學嘲笑”“別人不提我也不提”等等一系列的思想活動而束縛住。這時候,教師應該多給他們積極的鼓勵,讓學生大聲地說出來,并給予適當的表揚。甚至有的時候,學生提的問題可能不是這一堂課或者不在預想范圍之內,教師不要著急去否定他們或者訓斥他們,可以帶有一起研究的語氣回答他們“這個問題老師也沒有想過,我們下課一起討論好不好?”教師既可以繼續進行接下來的教學,也不會打擊到學生的自信心。特別是在低年級,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會天馬行空,教師要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多鼓勵,少訓斥,使他們樹立自信,激發提出問題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索求知的情緒。
問題是人思維的開始。在小學數學中,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要以問題為紐帶進行教育、教學,即以激發學生產生問題始,以產生新的問題終,從而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和創新精神。也就是說,對于每一個具體課堂教學內容的處理,應從問題始,以問題終。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運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地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當作一項重要的任務,讓學生敢提問、會提問、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