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蘭,王 燕,廖曉玲,肖文謙,楊 爽
(重慶科技學院,重慶 401331)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等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20年6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對課程思政在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內容體系、評價體系等方面做了具體的部署和指導,明確要求教師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由此可見,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和價值取向培養的重視。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知識教育固然重要,而用科學知識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更為重要。基于此,課程思政首先是一種戰略舉措,旨在立德樹人;其次是時代任務,旨在全面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最后是一種教育理念和方式,旨在實現專業教育與價值引導的融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如何發掘各門課程蘊含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并廣泛實施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的高校畢業生則是當前高校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本文立足于我國“課程思政”建設大背景,結合重慶科技學院的整體規劃,以《醫用化學》為例,對其課程目標、內容、設計及評價進行探索與思考,以期為新形勢下相關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和思考。
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潛能的重要指標。在當今世界“危、機共存”環境,“和平與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深入開展“課程思政”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須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抓好思政教育[2]。《醫用化學》授課對象為大一新生,正是人生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面臨學習方法、生活態度、人生觀念和思維方式等多方面向成熟的轉變。緊密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再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提出采用問題導向“PBL”和成果導向“OBE”[3]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增設本課程的思政教學目標,以期能夠有效提升“課程思政”各環節的質量和水平,讓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切實發揮教育教書育人的雙重教學目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注重在知識傳播中實現價值引導,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在知識傳播、能力培養的同時從思想上幫助學生形成科學高尚的人生追求,培養學生攻堅克難,無私奉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強烈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2)促使“工匠精神”和“可持續科學發展觀”內化為大學生高尚的精神品質,幫助學生實現人生價值;(3)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精神”,從多個維度幫助學生實現職業目標、成才目標,最終實現課程育人的總目標。
《醫用化學》知識點眾多,且密切聯系國民生活和工業生產,因此可映射的思政元素較多。隨著課程的深入,實際執行過程中應對思政映射點進行適宜的調整和規劃。例如,緒論是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最好的第一環節。在追溯醫用化學的發展史中,祖先的智慧和偉大發明,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在近代,我國杰出化學家侯德榜不畏日本軍閥,遷廠辦工,改進權威合成方法,先后試驗500多次,最終創制侯氏制堿法。在現代,中國藥物學家屠呦呦不懼艱苦環境,歷經多次失敗后,發現了青蒿素,并因此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等。以時間為線索,為學生講解具體實例,讓學生明白正是無數科學家懷揣著一顆為民族爭光的雄心,不畏艱險,執著進取,勇于創新,才有了今天我國在世界上不可撼動的地位。之后在講授具體知識點時,則應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基礎,制定既符合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又能夠突出核心要點的規劃部署。如對于《醫用化學》中同一角度的思政教育,可選取5個思政映射點,對其進行著重設計和整合,豐富形式和內容,循序漸進,逐漸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以達到震撼學生內心,引發共鳴的目的。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應特別考慮到基調統籌、課程進度、形式新穎變化、頂層設計等因素。
在具體教學環節中,分析學生特點,嘗試“PBL+OBE”相融合的教學理念與多樣化教學方法,如案例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研討式教學等,有效實現師生互動、學生主動與被動學習的互補,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醫學廢料的處理一直是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其中的有毒有害化學制劑、傳染病人污染物等均歸屬于危險品,在處理時需要特別對待。可以某一具體醫學廢料(如應醫療廢物的處理等)為題,結合十九大報告引入研討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的生態環保意識,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等[5]。此外,在授課過程中,還可以結合“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推進“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創新,積極與學生進行線上線下互動交流,用專業知識幫助解決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增強育人效果等。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發掘他們喜歡的教學活動形式等,這樣既提高了教學質量,也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思維,提高了其學以致用的能力等。
基于PBL模式以問題為導向,學生為中心,可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探索性、主動性、問題性、參與性,培養其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OBE模式以產出為導向,學生為中心,可根據師生的感受或收獲,因地制宜地對思政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調整,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體驗和學習效果。因此,在《醫用化學》的課程思政教育中,將PBL和OBE模式有效契合,可真正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成效。具體實施時,可基于“自評+他評”模式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評估。自評包括教師和學生自評,其中教師自評是指教師根據課程思政實施的效果,對現有課程思政實施方案進行評價,學生自評則是指學生評價本課程思政是否對本身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以及影響的大小等。他評同樣包括教師和學生他評,需注意的是,無論是自評還是他評都應有相應的具體評價內容。由此,任課教師可獲得本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客觀評價,并由此對教學內容及思路中不完善之處進行第二輪改進。通過這種反思—改進、再反思—再改進的模式,最終獲得更加科學、操作性強的教案模板。
“思政”出自漢代王充《論衡·感類》,當將其引入到課程中時,可理解為“通過課程或課堂教學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引導與培養”。在對專業基礎課進行思政建設時,需充分授課對象特點,本課程內容及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充分挖掘本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積極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路徑。借鑒“PBL+OBE”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其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精神食糧;轉化為相關專業人才成長所需綜合能力;轉化為為國發展之動力源泉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