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羽
(南充開放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在終生學習觀念持續推行的情況下,社區教育已經成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促使全民學習觀念以及終身學習理念可以在居民生活中更好地貫徹,更需要注重發展社區教育,同時社區教育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
作為四川東北區域的主要經濟中心城市,南充在社區教育層面尚未建立起較為全面的政策法規,也缺乏完善的組織體系以及領導機制,更缺乏對應的財政投入機制。雖然推行社區教育過程中存在有較大的難度,但南充電大并沒有因此而懈怠,注重從活動的角度出發,從項目著手,通過對學習型社會構建的不斷探索,達到對社區教育進行研究的目的。
社區教育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區域對應的發展歷程等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所呈現以及具備的特點同樣有較大的差異性。結合實際可以發現,就算在同一個國家,若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或者在概念的界定層面存在有偏差,同樣會促使社區教育在表現上呈現出巨大的差異性。當前,對于社區教育較為權威的界定出自教育部2000年《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的通知》。其充分強調的社區教育的開展形式以及服務對象、開展目的。社區教育的核心和常規學校教育存在本質上的差異,不在于培養人才,其注重在現實生活過程中為居民提供對應的教育服務,達到改善對社區居民生存條件的目的,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達到促進居民全面發展的目的,同時對當地經濟的發展等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社區教育具有區域性、靈活性、“三全”性、特色性的特點。所謂區域性則主要是指社區服務的主要對象為特定的區域以及社區內的居民。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應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等均無特定的框架,促使社區教育具備較高的靈活性。可以為社區全員進行全方面以及全程的教育服務,即“三全”性,針對全體社區居民,包羅萬象的知識與技能傳授和培訓。特色性即是結合本社區特定的人文、地理和社會的特點,開展的教育活動。社區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
結合40多年的持續性發展,電大在自身所發展的領域內均存在有較大的進步,培訓教育以及學歷教育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當前的遠程教育體系更具特色,對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于推動社會的進步同樣有意義。在內外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影響下,電大學歷教育的發展空間在不斷縮小。隨著終身教育體制的持續性推廣,社會學習型政策的不斷運用,為廣播電視大學的后續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同時也使廣播電視大學在后續發展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在后續發展的過程中,電大必須做到與時俱進,持續性地對新的發展領域進行摸索,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開放大學屬于最主要的戰略轉型路徑。2012年7月31日,國家開放大學、上海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揭牌成立,為電大的戰略轉型翻開了新的篇章。四川電大更名為四川開放大學也正在緊鑼密鼓加緊建設中。將電大作為發展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為電大系統的整體戰略轉型提供了指導方針。
學習型社會的大環境下,社區教育可以更加高效地開展社區化教育活動,達到踐行終身教育體制的目的。而開放大學屬于較為特殊的教育載體,所服務的對象包括社會的各類成員,提供社會化的遠程教育公共支持服務,為社區教育開辟了新的空間,提供了新的平臺。
早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已經明確指出,各地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并推動各種學習型組織的建立,鼓勵全民學習,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及價值觀。
社區教育有較大的公益性,在社區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同樣有極為重要的責任以及義務。電大隨時保持積極的姿態,不斷接受各級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委托,充分利用電大的系統優勢,對應的教育資源等,其具備多層面、地方性特色,開放形式多樣,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其最為需要的教育指導,且對應的教學內容可以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進行有效貼合,對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等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開展教育的過程中,電大充分注重自身的教育方向,完全和學習型社會的建立融合,積極拓展教育范圍,開展不同的社區教育,促使社區教育逐步滲透到居民生活的各個層面,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自身的發展空間,“插旗站位”擴大了電大的社會影響力。
社區教育在進行品牌建設的過程中,需要以社區的實際情況作為主要依據,且不得有較大的盲目性。考慮到每個社區均有自身所特有的人文環境以及基礎條件,且人口素質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進行社區教育品牌建立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加以考慮。在建立社區教育本土特色的過程中,更需要對社區各方面情況進行摸底,了解社區的特色以及自身的優勢所在。通過實地考察或者查閱有關的文獻資料等多種方式對社區的各方面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
比如,巴中社區大學的“耕讀傳家 書香巴中”全民閱讀活動連續舉辦了四屆,已經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活動。南江的“扁擔學校”“食和堂”,巴州區的“晏陽初講堂”,平昌的“幼教中心”,通江的“紅色教育課堂”都已經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社教品牌。連續兩年,巴中市都有“全國百姓學習之星”的獲得者。參與社區教育的人數不斷增加,每年約10萬人左右;社區教育的師資隊伍不斷壯大,僅志愿者教師即達200余人;社區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菜單式的供需關系解決較好,課程設置更具吸引力。
綿陽社區教育與四川省金諾瑞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建設“i-烘焙”實驗室,形成了“社區教育引導、市民實踐參與、課堂教學為重、企業社會支持”的社區教育新模式。
自貢一是成功打造了國家級“i-彩燈”品牌。結合自貢傳統彩燈文化資源優勢,圍繞自貢“鹽、龍、燈”文化主題,自貢電大與市文廣新局密切合作,共同建成富有自貢文化元素的“i-彩燈”實驗室,旨在傳承中華彩燈文化、傳授中國彩燈技藝、品鑒自貢彩燈魅力、助推自貢彩燈產業,讓“中國非遺自貢燈會,中國工藝自貢彩燈”出彩中國,享譽世界。二是積極打造“自貢市社區文化廣場”品牌。自貢電大通過7個“1+1”舉措,現已打造出兩個藝術指導團隊、六類精品課程。兩個藝術指導團隊即知名專家指導團隊和民間特色藝術團隊。六類精品課程即以聲樂器樂、戲劇攝影、書法繪畫為主要內容的藝術入門輔導課程,以大爺大媽學電腦、玩轉手機微博微信等為主要內容的網絡新媒體課程,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觀課程,以扶貧政策解讀、脫貧項目策劃、扶貧產業推廣為主要內容的精準扶貧課程,以廣場舞、武術、橋牌為主要內容的體育健身課程,以政務禮儀、社交禮儀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禮儀課程。三是努力建設“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品牌。建設“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市民學習圈,在全社會營造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濃烈氛圍,助推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
為促使社區教育的品牌可以更好地建立,則需要在日常教育的過程中,充分做到以點到面,持續完善自身的發展以及管理機制,開拓新的發展途徑,進而建立品牌。在進行社區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圍繞社區教育服務指導的宗旨,并構建專業的教育管理隊伍,持續地對社區教育管理工作的相關制度進行完善,并對教育場地以及教育經費等進行有效的落實,確保各方面教學活動可以完全貼合居民的日常需求。同時,在建立的過程中更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數字化學習平臺,更應當結合社區居民的特點以及愛好等方面情況,對社區教育的開展方式進一步優化,確保社區教育具備足夠的吸引力,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
南充電大于2014年底啟動了社區教育試點工作。有關情況如下:成立了8個社區教育學習中心。先后開展了一些社區教育活動:社區干部和居民電腦學習培訓、災難避險自救講座、日常鄰里糾紛法律知識宣講、社區居民社保醫保政策宣講與咨詢、冬季家庭防火、老年人怎樣預防電信詐騙、如何拍出更好的照片、“鄉村振興戰略”解讀、圖書捐贈、老年合唱等。其中,“如何拍出更好的照片”系列講座和“老年合唱班”,規模較大,已形成系列。活動的形式有專題講座、現場演示、咨詢答疑、印發宣傳冊、辦專題展板、發放圖書等。
4.2.1 爭取領導重視
電大要主動出擊,積極向黨政領導、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匯報工作,宣傳政策,爭取支持。省電大可報請省教育廳發文,在社區教育工作開展得好的城市舉辦一次觀摩學習會議,邀請政府分管領導和教育部門領導參會,達到讓領導認可的目的。
4.2.2 自己主動有為
電大自身要不等不靠,有所作為,切實以居民需求為中心,通過開展喜聞樂見、豐富多樣的社區教育實踐活動,贏得社區干部的支持和居民群眾的歡迎,從而以下促上,引起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關注、重視,進而開展調研、作出決策,推動工作的開展。
4.2.3 贏得社區支持
電大與街道辦及下面的社區沒有行政隸屬關系,也不是利益共同體,因此電大有必要也應該通過幫助其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口惠而實至”,贏得對方的支持和配合,使電大與社區建立起互利互惠、互助共贏的合作關系。這樣就能有效解決組織群眾參與社區教育這個問題,社區干部和居民還可以為電大的社區教育出謀劃策、分憂解難,使社區教育成為雙方都受益的“大合唱”。
綜合本次分析可以發現,為促使社區教育的品牌和本土特色進行充分融合,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開拓思想,全面地對各個社區的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明確各個社區的特色所在,并探尋符合社區特色的教育模式。此外,在開放社區教育以及組織的過程中,更需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創新。持續地對管理機制進行完善,并創新新的發展方向,推動品牌建設的進一步發展,進而達到推動社區教育發展和進步的目的。對于南充電大來說,起步晚,經驗不足,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積累經驗,就一定會探索出一條社區教育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