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媛媛*,沈 潔,葉妮雅,丁悅敏,杜鵬英
(浙大城市學院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各個高校進行課程思政進一步明確了方向。課程思政既不是新開設的課程,也不是學校組織的一場活動,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將傳統的思政教育對接專業課程、課堂教學與師資團隊,形成密集型與全方位并存,滲透型與一體化互進的全新教育模式[1-4]。在“大思政”背景下,各專業課程的教師要主動適應課程思政教學的需要,思考在教學中如何以專業課程為載體,通過復雜多變的教學環節,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課程思政”資源,培養學生情感,啟迪學生心靈,在進行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滲透,既育智,又育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藥學事業與人民生命健康、生活質量息息相關,藥學領域從業人員的職業活動涉及藥品的研發、生產、流通、管理、使用、服務等各個環節,是特殊且極其重要的社會職業領域。該職業要求藥學從業者必須具備技術層面的素養和非技術層面的素養。從學生時代開始加強“藥德”培養,可以使藥學人員能夠在專業大門的入口處就清楚一個合格藥學人才的基本素質,并且在今后嚴格自律。《有機化學》是藥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也是生命科學不可缺少的化學基礎,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就要學習該課程。從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質要求出發,該課程的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思維方法、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學習該門課程的大一新生剛剛從高中走進大學,學習思維方式和生活環境都有較大的變化,思想可塑性較強,既有積極向上的愿望,又有矛盾交織的焦慮,這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空間。綜合《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目的和學生的成長特點來看,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恰當融入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十分必要。
課程思政的建設關鍵在教師,教師是高校育人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因素,也是課程思政實施和推進的關鍵力量。《有機化學》是藥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教師不僅需要結合藥學學科的專業特色和優勢,還需深入研究藥學專業的育人目標,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針對藥學專業,教師需挖掘和建立以“熱愛祖國、厚植家國情懷,誠信仁愛、提升職業道德,嚴謹求實、培養科學素養,不懈奮斗、堅定品格意志力”為思政目標,圍繞學生思想價值取向、日常行為規范、職業道德修養的培育,真正做到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融為一體,使《有機化學》課程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專業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對思政課程來說,專業課進行課程思政的設計往往更加開放,形式更加靈活豐富。從某種角度來講,這契合學生獨立和批判的特點,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推動學生的參與和思考,個人價值的實現。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這足以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每個大學生都有一顆“愛國心”,一旦激發了他們這種濃厚的“民族情結”,便會外化于心、內化于行。《有機化學》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元素”,把國家利益、民族自信、自強奮斗作為重點內容,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穿插有機化學的發展簡史,注重我國古代化學家在有機化學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同時介紹化學學科的著名科學家和學者的事跡以及科研精神。一些科學理論的發現與建立、科學技術的創立與進步,其背后蘊藏著一個個富有熱愛祖國、團結協作、追求真理、敢于挑戰等人文精神的動人故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鏈接這些故事,可以起到使學生透過理論和技術領悟愛國情懷和創新精神的目的。例如:講述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如何響應國家號召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完成國家需要的科技攻關項目,造福人類;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合成了具有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標志著中國科學家在蛋白質和多肽合成化學領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1981年,首次完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此外,還有中國科學家黃鳴龍,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對 Wolff-Kishner由羰基還原成亞甲基這一反應進行了改進,產生了一種安全、簡便、經濟、產率高的新還原方式。Wolff-Kishner反應也因此更名為Wolff-Kishner-黃鳴龍還原反應,成為長時間以來唯一一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并進一步向學生科普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有機化學人名反應。通過這些案例的教學,教師在介紹理論知識與成果的基礎上可以講好中國故事,融入民族情感,展現中國智慧,深深激勵著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從而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引發民族自豪感。令學生對自己使命的領悟更加透徹,對自己的未來更加清晰。
針對學生對傳統“說教式”教育的抗拒,可在《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教育中,結合當今社會熱點問題,通過一個個讓學生看得見、并且關注的事件,與學生的德育教育相聯系,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做到“素質教育”,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例如,講解含氮化合物章節時聯系“蘇丹紅”“毒奶粉”等公共安全事件,告誡同學們不可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做有違法律之事;講解硫醚的化學性質時介紹為了預防和懲治利用有毒化學品等實施恐怖活動的行為制定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強調我國作為世界上的化工品生產及貿易大國,要積極應對履約形勢的新變化與新挑戰,積極參與履約國際規則的制定,維護國家主權、國家安全以及發展利益;結合鹵代烴章節中的氟利昂,介紹其給人類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的危害,呼吁學生及其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處理廢舊冰箱和購買帶有“無氯氟化碳”標志的產品。當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發生了有機“反應”,能極大地調動課堂氛圍。
《有機化學》課程具有科學性、嚴謹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學生在該門課程學習過程中,可以培養他們的敬業精神、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利用專業教學內容,結合現實問題,延伸和拓展教學內容,打破學科和專業知識體系之間的壁壘,起到培養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強化學生的專業自豪感等教育效果。例如,課程中可引入人類藥物史上“臭名昭著”的藥害事件-沙利度胺“海豹兒”事件,警示學生們作為藥學專業的學生,在今后的在各種藥物的研發和評價工作中需規范、全面,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與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講解有機含氮化合物章節時,可著重介紹一下“冰毒”的結構以及對人體身心的巨大傷害,通過真實的案例告誡學生要“珍愛生命,遠離毒品”;介紹到烯烴這一章節時,一方面向學生介紹烯烴聚合物在塑料制品、塑料管材等方面的應用,另一方面,提醒學生不能忽略塑料制品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引導學生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增強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感。學習醇類化合物時,通過分析酒精在人體的代謝過程相關機理,讓學生樹立“酗酒有損人體健康”的意識;并可通過相關圖片與視頻資料列舉酒駕引起的交通事故,從交通文明、珍愛生命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教育。這些思政結合點在《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還有很多,教師要善于發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打造課程中的“思政地圖”,多渠道、多角度增加學生的專業使命感與認同感。
《有機化學》課程還包含了實驗環節,為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載體和良好契機。實驗課程中,對于加強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以及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十分有益,學生通過實驗訓練可逐漸領悟到科學之美、思維之巧、科研之樂。例如,“茶葉中咖啡因的提取”實驗中,首先喚起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引導學生認識茶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將化學專業知識和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啟發學生從物質結構的角度分析茶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再從茶葉中不同組成的結構性質引出其相應的提取方法,最后對咖啡因的提取原理進行討論分析。培養學生從專業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和家國情懷。除此之外,合理發掘實驗環節中的思政元素,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誠信、友善”貫穿整個教學實踐。在藥物中間體合成內容的實驗教學中,可結合社會反映強烈的電影,如《我不是藥神》中所折射出的受專利保護的原研藥價格高,受制于國外等因素,激發同學們通過認真學習有機化學專業知識,去尋求藥品設計更高效更精確的開發方法,降低某些藥物的研發成本,從而有效反擊藥價受制于人的困境,有助于政府解決醫療民生問題,給國民生活提供一份保障,體現了“愛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實驗數據及實驗結果的處理也可讓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體現了“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團隊合作實驗中可使學生認識到,任何一項工作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必須要有大家的相互配合、協調一致才能完成,體現了“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經過一輪的教學實踐,我們對《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授課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參與問卷調查的是我校藥學專業2020級共計75名學生。從問卷結果可看出,通過開展“課程思政”融入藥學專業《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95.2% 的學生認為極大提升了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藥學學科的認可度,90.1%以上的學生均能列舉出授課教師上課所講的相關案例,87.0%的學生認為該門課程“不僅學會了專業知識,還學會了如何創新”,80.6%的學生認為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有很大提升,80.8%的學生感受到了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2021年學生在化學方面的省級及以上大學生科研項目立項數、省級化學競賽獲獎數、參與科研訓練、發表論文、畢業設計質量上均進步顯著;向浙江省內知名三級甲等醫院、知名藥企輸出的大量學生在用人單位口碑良好,主要評價有:吃苦耐勞、工作踏實、基礎扎實、知識應用能力強、團隊精神強等,進一步說明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可顯著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學習態度與興趣,并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新醫科背景下,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是新形勢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趨勢。本文以藥學專業中《有機化學》課程為例,探索了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依以及切入點。不同課程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都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雖然不同的課程具有不同的思政資源,但都承載著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要達到理想的立德樹人效果,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頭腦,需要的是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方式等方面不斷探索、實踐和創新[5-6],做到不僅“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傳道”。最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具有更高專業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