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環
(湖南農業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高級日語”課程是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明確規定的日語專業核心課程,是“基礎日語”課程的延伸,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日本文學概論”“跨文化交流”“筆譯理論與實踐”“口譯理論與實踐”等后續課程的理解與掌握。由于“高級日語”課程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關于該課程教學的研究也比較多,如劉曼(2021)所做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李冬翠、李伯飛(2020)以及胡君平、楊中(2021)所做的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等。為了應對課程教學目標與環境的變化,提高學生的日語綜合運用能力,湖南農業大學高級日語教研組在教學中綜合了多種教學模式與思路,本文將主要介紹實際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情況。
200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編寫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中,對日語專業學生的要求是具有扎實的日語基本功和日語實踐能力,能很快地適應各種口譯、筆譯及與日本研究相關的科研與教學工作。2018年出臺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則明確了,外語類人才培養目標是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適應我國對外交流、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各類涉外行業、外語教育與學術研究需要的各外語語種專業人才和復合型外語人才。
兩者比較不難發現,新版的“國標”強調的是綜合素質,要求學生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這些都是適應新時代對外交流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所必備的能力。隨著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一線教學也必然需要隨之做出調整。
五、六年前,本校日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是多樣化的,除了讀研和留學之外,還有去沿海地區的日企就業、在中學或培訓機構任教、加入電商領域等諸多就業選項。但近幾年來,單從學生的主觀意向來看,大部分都選擇讀研,考研率居高不下。這就對日語專業高年級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國內研究生招生呈現學碩縮減,專碩擴招的趨勢,考慮到很多學生今后會繼續進入MTI階段的學習,有必要在本科階段打好相關專業基礎,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練習和實踐機會。
2020年以來線下的國際交流活動受到了諸多條件限制,較難開展。但在外語教學中,這類交流又是不可或缺的,學生需要與所學語言的母語者進行交流,掌握課堂教授的知識以外的各種溝通技巧與經驗。所幸現代教育技術以及遠程通信技術發達,彌補了無法面對面交流的遺憾,甚至可以使國際交流更便捷,溝通更深入。同時,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理念也隨著各種教學平臺的發展而逐漸得到普及,很多學校也建成了智慧型教室,使一線教師可以將新的教學研究成果付諸實踐。
不同的教學法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培養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因此結合上述課程教學目標與環境的變化,本校“高級日語”課程采取的是多模式結合型教學法,既融合了翻轉課堂理念,也運用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利用學習通、騰訊會議、盟暢云會議(ZOOM)等平臺整合國內外各個領域的相關資源,試圖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日語綜合運用能力。
該課程采用的主教材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日語綜合教程》,輔助教材有《新編日語口譯》《新經典日語高級教程》等。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主教材的單詞、語法、課文等內容,事先找出難句、長句,進行句子結構分析。課堂則以老師提問檢測預習成果,小組討論長句難句以及文章的結構、主旨等內容為主。為便于說明,本文采用衡量外語綜合能力的幾項指標——聽、說、讀、寫、譯,再加上新國標要求的“辨”(思辨能力),來分別闡釋如何利用多模式結合型教學法提高學生的這六項基本技能。
聽力可以說是最基礎的一項語言能力,對高年級學生來說,導致聽不懂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詞匯量不足。同樣的,詞匯量不足也導致說的時候沒有自信,無法用合適的詞語表達復雜的意思。可以說,擴大詞匯量是提高聽說能力的基礎。《日語綜合教程》的詞匯量比較大,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課文詞匯并能學以致用,課堂上教師會以小游戲的形式檢查學生的單詞學習。具體做法是,隨機抽取一名同學,用小卡片的形式向該同學提示一個單詞,請該同學在不說出這個單詞的前提下,用日語解釋單詞的意思。解釋結束后,請其他同學說出這個單詞。這種游戲可以檢測出學生對單詞以及其意義的掌握情況。為能順利完成游戲,同學們在背單詞的同時,必須要理解主教材中各個單詞的日語解釋,同時還需要記憶一些近義詞以及相關表述,在這一過程中就擴大了詞匯量。而在口頭解釋單詞時也需要鍛煉日語的語言組織能力,練習了口語表達。學生對競猜類的游戲比較感興趣,通過這些小游戲,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除此之外,課堂教學中會補充《新編日語口譯》的小段落聽譯材料,以及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日語新聞(CRIニュース),在鍛煉聽力的同時,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學習如何用日語講述當下中國的時事熱點,為線上線下的國際交流提供話題。
作為高年級的精讀課,“高級日語”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對主教材的長句難句、課文結構的預習情況,主要是在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分組發表的方式檢測的。除此之外,該課程還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補充了《新經典日語高級課程》的內容。考慮到目前專業課的課時普遍有所減少,為確保充足的課時給學生提供課堂練習的機會,線上教學不占用課時。
線上教學的內容以閱讀理解為主,圍繞《新經典日語高級課程》的課文,在學習通系統中設置一些針對課文內容的提問,以及從課文內容延伸出的思考問題,要求學生用論述的形式提交日文回答。教師在學習通系統可以隨機設置分組,學生提交完回答后,先由小組互評,實現在線的小組討論。互評結束后,再由教師評分,并選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回答,在線下的課堂上與學生分享,引發更深入的探討。這種文字性的論述文章寫作,也是對高年級的寫作課的一種補充練習。
在外語學習的聽、說、讀、寫、譯五個基本功中,譯是最具綜合性的能力,需要在熟練掌握前四項基本功后才能實現。所以本科日語專業教學中,翻譯課都開設在三年級以后。本校的“筆譯理論與實踐”“口譯理論與實踐”課程的總學時均是72學時,在這么短的學時內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翻譯的技巧并累積足夠的練習,是十分困難的。潘國寧(2020)提出日語專業本科階段的口譯課程最好采取“分段式”教學,即在開設口譯課程之前,也需要一些課程作為“準備階段”,為提升翻譯能力做好知識儲備和一些基礎的練習。作為“筆譯理論與實踐”“口譯理論與實踐”兩門課程的準備階段或補充,本校“高級日語”也加入了翻譯的練習,在課堂上利用《新編日語口譯》或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日語新聞(CRIニュース)等小段落素材讓學生練習即席口譯。主教材里的長句也是很好的筆譯練習材料,通常是要求學生在學習通系統上傳難句的翻譯,再由教師課堂點評。
思辨能力是新國標提出的人才培養新要求。作為外語專業的學生,這里所要求的思辨能力除了應具備獨立分析、思考的能力外,還要有將自己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并說服他人的能力。2021年以來,高級日語教研組多次積極聯系并組織了日語專業學生與日本大學、高中師生的線上交流會。會上除了設置主題討論外,還專門設置了辯論的環節,要求雙方學生針對某一主題,分正反方用日語進行辯論。主題討論和辯論都需要事先有針對性地查找資料,并分析處理各種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交流會現場,學生還需要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日語闡述清楚,并爭取大多數參會者的支持。這一過程對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非常有益。每次交流結束,教研組還會收集中日參會者的感想。無論是中國學生還是日本學生,都認為這樣的形式很鍛煉語言表達與理性思維能力,希望下次繼續參加。
這是所有學科、所有課程都面臨的問題。學生在進入高年級之后,由于課程難度加大,這一問題更加凸顯。加上課前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積極性都會影響到其在課堂的表現。學生的外語能力、學習積極性不均衡,為課堂教學也帶來了不少挑戰。目前本校高級日語教研組的做法是,每次課堂上使用學習通軟件隨機分組、并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安排座位。課堂提問或做小游戲時,也是從各組中依次抽選學生參與,并盡量保證每位同學每次課都參與一次,以此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學生參加線上交流會的積極性很高,能夠運用課本上學的日語知識,與日本的大學生、高中生在線討論感興趣的話題,確實對提高日語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都十分有益。然而,為保證較好的交流效果,每次線上交流會的規模都不能太大,基本是中日雙方各7-8名參會者。如果每年舉辦四次,能參與的中方同學也最多只有32人次,做不到全員參與。如何分配線上交流活動的資源也成了教研組的一大課題。目前采取的方式是“網上搶票”的形式,定點發布名額,同學們在網上報名,先到先得。今后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尋找更合理的分配方式。
作為高年級主干課程的“高級日語”,通常被定位為高年級階段的精讀,主要著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新國標對新時期的外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學生的學習目的也發生了改變。如何運用各種新的教學技術、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掌握新國標要求的各項能力,成為高級日語教研組的新挑戰。當然,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的運用,還是要靠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調整、組合。說到底,教好一門課,關鍵還是看教師自身的功底。因此,教師應在不斷提高專業能力的同時,加強教學技術、教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