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鵬,李 偉,王東生
1.海軍潛艇學院,山東 青島 266199;2.中國人民解放軍92330部隊,山東 青島 266102
高校一直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也是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重點領域,梳理近幾年世界各地爆發的顏色革命和騷亂,絕大多數的爆發點都是從大學開始。青年學生思想活躍,思維叛逆,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敢于挑戰權威,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處于成形階段,理論認知還未完善,是非辨別力相對較弱,易受錯誤思想誤導。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關系到人才培育目標的實現、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更關系到國家健康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軍事院校作為開展軍事教育、培養軍事人才的主要教育機構,更應當牢牢把握黨指揮槍的思想政治主線,堅持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政治方向,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一項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國防大學時明確指出:“把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強黨性修養放在首位,使學員學習的過程成為思想提純、靈魂回爐的過程。”軍事院校的課程思政就是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教學的同時,發揮院校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形成院校整體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合力育人,真正實現為部隊培養能夠擔當強軍重任的“四鐵”“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教育目標[2-4]。
在軍隊院校中,工程技術專業的課程有很大比例是軍事裝備課程。雖然此類課程專業方向各不相同,但從課程思政的角度看,這些課程在授課教員、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方面卻有相同或相似之處,通過分析軍事裝備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些共性的難點和不足,從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人民軍隊優良傳統、時事政治焦點事件和部隊典型人物案例五個方面分析與之相關的思政元素,以達到課程思政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
軍事裝備課程的授課教員一般都是工學專業畢業,專業理論知識深厚,但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部分教員缺少相關教育理論培訓,教學基礎相對薄弱,對教育的本質認識不夠深刻,對于課程思政理解不夠深入;部分教員主要精力集中在鉆研本專業前沿知識,對政治理論學習積極性不高,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不強,政治意識相對薄弱,缺少對學員形成積極政治影響的主觀熱忱。此外,當前軍隊院校教員考核和晉升體制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突出,部分專業教員在教學任務、科研任務、論文發表等績效考核的巨大壓力下,難以投入時間和精力關注學員全面發展。
軍事裝備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軍事裝備的性能、功能結構、操作使用、維護保養等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教學內容專業性強,與部隊需求聯系緊密,但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的現象。通過課程學習,學員不僅需要掌握相關裝備知識技能,形成一定的裝備使用技術素養,滿足部隊崗位任職需要,還應在軍人素養、心理素質、使命感、責任感等方面有所提高,學員不僅要在能力素養上達到部隊要求,更要在政治品質上滿足部隊需要。
部分教員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強調專業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而缺少對學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造成教學重心偏重教書的職能而忽略了育人的功能,割裂了“教書育人”的教師職責。此外,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缺乏聯系,思政環節設置過于突兀,容易引起學員的抵觸情緒。
開展軍事裝備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全面的工作,除了教員需要轉變教育理念,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外,在課程設計中要結合教學內容挖掘相應的思政元素,選準思想政治教育在專業教學中的最佳結合點,根據課程進度和教學內容設置思政內容,寓教于樂,提升學員的專業素養和整體素養。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5]。習近平強軍思想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建軍治軍的實踐經驗和智慧結晶,將其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既是用新理論武裝軍校學員頭腦的現實需要,也是軍事院校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在要求。其中“建設創新型人民軍隊”“把武器裝備建設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6]等重要論述揭示了軍事領域創新模式和武器裝備發展規律,有利于學員理解相關裝備技術發展。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優秀傳統文化,也產生了許多軍事理論,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在裝備課程教學中引用傳統文化、經典案例和軍事理論,可以引導學員認真思考和學習中國優秀傳統軍事文化中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增強學員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也加深對裝備運用方法原則的理解。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抗美援朝戰爭、南沙海戰,中國人民解放軍面對武器裝備遠遠優于自己的敵人創造了很多經典戰例,其中不僅有武器裝備靈活運用的典型戰例,還有很多以劣勝優、以少勝多、小艇打大艦的經典戰例,這些戰例充分體現出人民軍隊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和責任擔當,在裝備課程教學中引用這些戰例,不僅可以使學員了解相關軍事裝備的實戰經歷、裝備技術發展歷程,還能讓學員學習人民軍隊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強化學員對我軍優良傳統和戰斗精神的理解和領悟,提高學員的軍人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當前“互聯網+”時代,學員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和媒體獲取信息。在裝備課程教學中以熱門的時事政治焦點事件作為思政元素,既具有現實意義,也能激發學員學習興趣,給予學員正確的價值導向。例如軍民融合、自主可控等國家戰略,美國封殺華為等事件,將其作為思政元素,既能與軍事裝備課程內容較好結合,使學員對國防工業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又能讓學員認清國內外嚴峻形勢,增強學員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堅定學員的政治方向,激發學員管裝愛裝的責任感。
各類軍事裝備在部隊使用過程中,涌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案例。在相關教學知識點中引入典型人物案例,將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學員在學習人物事跡和案例分析的過程中也會受到榜樣激勵,從而激發學員投身強軍興軍偉大實踐的雄心壯志。此外,在聯教聯訓中邀請部隊優秀專家參與課程教學,通過部隊專家的實際言行感召學員,也是課程思政的一種有益嘗試。
開展軍事裝備課程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在于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高度融合,要挖掘與教學知識點相一致的思政元素,一方面要求教員深刻理解教書育人的雙重性質,緊扣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和方向;另一方面要求教員透徹分析課程教學內容,從各個方面梳理挖掘思政元素,這樣才能實現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有效契合,同向同行,最終形成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