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霞
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的現狀及對策
楊金霞
(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魏家莊小學,甘肅蘭州730299)
經典誦讀是學生獲取傳統知識的手段,也是弘揚傳統文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之一。在小學低年級段的語文教學中,探尋經典誦讀的有效教學對策一直以來都是教師的重點工作內容。由此,本文嘗試著探究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的現狀,并從加強教師專業培訓、創設多樣誦讀活動、合理選擇誦讀內容、引入現代教學手段、構建家校合力機制、完善誦讀評價體系等方面入手,探索提高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有效教學的策略。
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經典誦讀;現狀與對策
在當前的教育領域中,經典誦讀已經獲得了小學語文教育者的一致認可和關注,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其現狀不容樂觀。而對其現狀及對策進行分析和解讀,是為了探索經典誦讀的有效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在誦讀中拓展語文知識儲備,以此培養他們的傳統文化意識和語文素養。接下來將對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的現狀及對策進行分析和探究。
雖然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已經得到了廣大語文教師的認可和關注,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他們卻未能將新課改理念融合和滲透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中,這就導致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的教學中出現了眾多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經典誦讀的作用和價值將會大打折扣。
教師對小學生會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而在當前的經典誦讀教學中,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受制于傳統思想的影響和固化教學模式的約束,導致他們將全部的精力都用于理論教學中,而不重視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和專業素質。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專業能力無法支撐低年級的經典誦讀任務,再加上他們無法準確分辨經典誦讀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區別,這就嚴重降低了經典誦讀的教學效率。
經典誦讀對誦讀的篇章和內容具有較高的要求,但是部分教師在開展誦讀指導時,通常會以教材中的重點閱讀篇章為誦讀的主要素材,讓學生反復誦讀重點文本,而忽視了選讀和略讀內容,也沒有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引入課外誦讀素材。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小學生的視野,很容易使他們產生厭倦和疲憊心理,也不利于學生培養誦讀興趣。
經典誦讀包括朗讀和背誦,還應該囊括文化活動、主題活動等一系列的內容,而在小學低年級段的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局限了經典誦讀的定義,在課堂中要求學生進行朗讀和機械式背誦,延續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模式。在這樣的誦讀模式下,學生很難從誦讀文本中提取傳統文化元素和思想道德元素,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經典誦讀的價值和作用。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較弱,而且語文教學中的部分經典篇章還含有晦澀難懂的語言文字,這時教師的引導和教學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部分教師沒有把握住這一絕佳的教學時機,所以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就逐漸喪失了參與經典誦讀的興趣,其積極性也不斷降低。
想要培養學生朗誦經典作品的習慣,教師不能將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教學中,也要適當引導其利用課余生活進行練習,主動誦讀課內外作品。然而,很多家長都不能在相關活動中為其提供指導和幫助,且小學生的自律意識不足,在沒有外界監督和指導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朗誦和記憶熱情不足的問題,不利于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小學低段學生正處于誦讀興趣、能力和信心的培養階段,有效的評價不僅可以使其明確自己的提升方向,還可以強化其參與相關活動的興趣和信心。然而,當下的小學低年段教學期間,很多教師仍采用單一的評價方式,即在學生完成朗誦活動后,簡單地對其進行評價,從而影響了誦讀教學的質量。
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語文素養會對經典誦讀的教學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對此,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增強經典誦讀教學的科學性,學校可以加強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培訓,讓他們在培訓活動中全面理解經典誦讀的含義、實施方法、實施技巧等,促使他們將學習和掌握的教學方法應用于語文課堂中,以此增強低年級段經典誦讀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經典誦讀教學能力,學校可以組織以“學經典、誦傳統”為主題的培訓活動,為教師提供系統學習誦讀知識的機會,驅使他們提高對經典誦讀教學的重視程度。首先,學校邀請傳統文化學者或語文教學專家展開相關的理論培訓,讓教師全面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發展進程,促使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經典誦讀的目標和教學方向;其次,在理論培訓后,一年級語文教學小組可以展開集中教研活動,針對培訓中學習的理論知識,探索實際的教學方案和誦讀指導計劃,并對具體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共同探討有效的教學模式;最后,在培訓活動的后期,可以組織教師參與公開課評比活動,對教師在經典誦讀課堂中的指導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全面考核,指出其不足,從而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誦讀內容指的是學生在誦讀過程中使用的文本和素材,如果教師選擇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的誦讀內容,那么小學生就能在誦讀中拓展文化儲備、增強文化素養。因此,為了改善當前經典誦讀中內容選擇不合理的問題,教師可以分析和考查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征、閱讀愛好等,以此選擇層次化和個性化的誦讀內容。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的語文教學中,為了迎合二年級小學生的閱讀愛好和他們認知能力薄弱的特點,教師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誦讀書目,讓學生開展個性化的誦讀活動。首先,在教學準備時期,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全面調查,對其性格特征、閱讀儲備量、閱讀興趣等展開分類,并以此為依據選擇誦讀內容。其次,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特征,選擇以《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等為主要素材的古詩詞、以《三字經》《弟子規》等為主的國學經典作品,或以《論語》《孟子》選段為主的儒家經典作品,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閱讀情況和興趣愛好加入不同的誦讀組別中,讓他們展開針對性的誦讀訓練。再次,各小組依據選擇的誦讀內容,開展集體誦讀訓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各小組的誦讀情況進行監督和管理,解決學生在練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增強他們誦讀的信心。最后,在語文課堂中開展小組誦讀活動,讓學生在興趣和愛好的驅使下積極地展現自己的誦讀成果,促使他們能夠在合理選擇誦讀內容的背景下不斷提升經典誦讀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增強文化素養。
在當前的小學低年級段的經典誦讀教學中,教師選用的教學方法較落后和陳舊,這就嚴重降低了誦讀教學的實效,而為了提高經典誦讀的質量和效果,教師就可以對當前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引入現代化的教學技術,使誦讀課堂改變“朗讀+背誦”的教學模式,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文素養。
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下冊《靜夜思》的經典誦讀中,教學可以在誦讀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讓學生將靜態的文字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意象和場景,從而提升他們的文字感悟力,調動他們的情感共鳴。如,在實際的誦讀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在備課階段閱讀和分析《靜夜思》這篇經典古詩詞,借助線上資源平臺搜集和整理有關于古詩詞的背景知識、作者生平經歷等內容,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并根據古詩中包含的意象、場景等制作動畫模型,將古詩中唯美的意境展示出來。其次,在經典誦讀的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朗讀和感悟古詩詞的情感和內涵,待學生初步了解和感知古詩詞后,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提前制作的動畫模型,讓學生比對古詩語言和動畫模型,使得他們能夠充分理解古詩中的文字知識和蘊含的審美意象。最后,引導學生再次展開集體誦讀,讓他們帶著感情進入誦讀文本中。待學生誦讀后,教師可以要求他們表達感悟、分析古詩中的審美元素,通過以上的方式,學生就能在現代教學技術的輔助下提升誦讀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感悟能力。
對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固化的教學形式和內容的反感心理較強,所以,在低年級的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多樣化的誦讀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到經典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含義。而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可以選擇情境表演、游戲、故事等具有趣味性和體驗性的誦讀活動。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亡羊補牢》《揠苗助長》的經典誦讀指導教學中,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特征和寓言式文本的特點,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表演誦讀活動。首先,教師要求學生選擇兩篇寓言中的其中一篇,將其改為情境表演劇本,讓學生在朗讀和背誦的基礎上,了解寓言的具體含義,從而設計出具有表演價值的劇本,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有效培養其獨立解讀經典作品的意識和能力。其次,根據寓言文本中的具體語言內容和小學生的實際語言特點,對情境表演中的對話進行精心設計,讓學生能夠在表演中展開誦讀,在誦讀中抒發情感。最后,在課堂中展示各自的情境表演成果,使得學生能夠在欣賞他組表演的過程中實現多元思維的交流和碰撞,以此豐富他們的誦讀感悟,從而強化低年級經典誦讀的效果。
為幫助學生能夠主動利用課余時間參與誦讀活動,教師要注意構建家校合力機制,發揮家長的力量,選擇恰當的方式使家長意識到家庭誦讀環境對學生文化素養提升的促進作用。為促使子女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其語文素養,多數家長都樂于配合教師對子女進行科學引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開發家庭誦讀相關的微課視頻,讓家長與學生在共同觀看微課視頻的過程中了解誦讀的方法和重點,降低家長指導學生的難度。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經典誦讀教學中,很多學生和家長都能夠感受到詩句的語言美,卻缺乏從文字中想象語言描繪的景色之美的能力,也無法從景色聯想到詩人在友人離別時產生的不舍之情。教師可以開發朗讀教學微課視頻,在微課視頻中,教師要從“曉”“出”“送”“林子方”等多個角度分析題目,為全詩的理解和朗誦奠定基礎。完成題目講解后,將古詩全文呈現在視頻中,并通過橫線、豎線等標注出朗讀本詩所需的節奏,提出“漢字上標橫線的字詞讀起來要長一些,標豎線的字詞讀起來要重而短。”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適當作出示范,并通過手勢進一步展現本詩的節奏和味道。最后,細致講解本詩,借助語言和圖片細致講解“接天”“無窮碧”“映日”“別樣紅”等詞語的含義,分析楊萬里在送別好友林子方時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和情感朗讀本詩。這樣,在微課視頻的輔助下,家長可以與學生共同對本詩的朗讀技巧進行分析,從節奏和情感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從而提升朗讀效果,并在理解和朗讀的同時自然地記憶本詩的內容和內涵。
完善誦讀評價體系期間,教師可以確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讓學生和家長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在保留教師點評活動的基礎上,設計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點評等環節。同時,教師還可以采取趣味性的評價方式,如將評價與競賽、游戲、團體活動等進行結合,讓學生在緊張的氛圍中和好勝心的驅使下,從練習態度、情感與方法等多個角度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全面分析自己與同學誦讀期間的閃光點和不足。
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村居》的經典誦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家長通過微課視頻進行朗讀練習,并借助微信平臺通過發送錄像視頻的方式與教師分享自己的練習成果。在錄像視頻中,除展示練習成果外,教師還需要加入自評和家長點評相關內容,對本次練習的過程和成果進行分析,找出學生值得肯定的地方和今后提升的方向。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朗誦比賽,隨機抽取學生參加比賽,并由沒有參與比賽的學生負責點評,指出其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存在的問題。最后,教師還可以適當分享學生家庭練習的錄像視頻,從專業的角度對其進行點評,分析視頻中的同學是否在讀“醉”的過程中體現詩人陶醉于當下的場景中,在讀“煙”的過程中是否表現出“輕飄飄”的感覺,指出其動作是否表現出“小草悄悄生長”“黃鶯自在飛翔”“柳枝輕輕撫摸堤岸”等場景。以上在自評、互評和家長點評等環節的督促下,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練習、展示和反思,而在教師的專業點評下,可以使其進一步學習朗誦技巧,解讀詩句內涵,并養成將口頭朗誦與肢體語言結合的習慣,進一步在活動過程中呈現詩人的情感。
總而言之,現階段的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經典誦讀的效果不佳,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教學問題。如果教師不能準確認知誦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那么經典教學模塊就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此,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對小學階段的經典誦讀教學進行全面分析,探索出創新和優化的教學對策,以此提高經典誦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培養小學生的文化修養和誦讀能力。
[1] 陳迎春.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實踐分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1):101.
[2] 韋照祥.淺談小學語文經典誦讀的教學策略[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2):64-66.
[3] 毛建英.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實踐[J].學周刊,2020(18):131-132.
[4] 李青學.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單),2020(1):117-118.
[5] 周卉珊.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經典誦讀[J].散文百家,2020(24):39.
H09
A
1002-7661(2022)04-0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