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知資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實踐是連接人與客觀對象的紐帶,能夠適應人的存在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的現實性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實踐教學,可以有效避免教學方向與教學目標的偏離,能夠準確把握并深刻解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與立場。因此,現階段高校應深度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不斷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實踐思維與實踐能力,以此創設思政課教學的新優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聚焦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高校思政課必須具備政治屬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實踐,通過正確的政治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為學生指明正確的政治方向。思政教師要將政治這一特征作為教學設計的首要標準,并且要不斷加強對教師政治素養的培養,應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強化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增強教師的政治領悟力、政治判斷力與政治執行力,以確保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最鮮明的特性[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必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科育人規律與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需按照思政課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循序漸進地開展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應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作為主要內容,使思政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落細落小,并將其成為學生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思想武器。對于學生的思維困境與思想問題,應通過社會調研、學習研究等方式分層級開展理論課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心理疏導與思想引導,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行為問題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教學規范相結合,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通過對規律性的把握來引領學生成長成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優化必須立足自身的辦學特色、校風學風以及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特點,根據自身的辦學宗旨與學科專業特色加強對校內外思政課教學資源的挖掘,并將其科學融入思政理論課的實踐教學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重要價值。同時,應加強對高校所在地區紅色文化、紅色革命精神等思政教學資源,并積極發揮本民族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并開發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將地區獨特文化、學校學科專業特色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以此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不斷引導學生加強對各民族文化差異與發展差異的尊重,使學生樹立維護民族團結的意識[2]。
不同時代的發展建設需求與人才培養要求都有所不同。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聚焦時代與區域發展需求,突出時代變化特點,把握新時代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新要求。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思政課程必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主要內容,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分析社會難題,增強使命擔當意識。
同時,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還應積極利用本民族地區的思政育人資源,結合地區文化習俗、社會風貌等開展實踐教學,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從而使更好地接受與理解思政理論知識。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時代性能夠有效增強教學模式的親和力,促進思政實踐教學的現代化發展;民族性能夠使思政理論課教學更具有針對性與現實性,是培育思政特色實踐教學品牌的關鍵。當前應將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特征融入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的全過程,在課程目標、教學設計、教學資源、教學安排與實踐組織中突出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特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應從加強制度建設等方面著手,推進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規范化與制度化。當前應完善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機制,構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學科育人規律、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管理機制。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的構建,應加強科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不斷優化與完善制度建設。應在建設思政公開課制度、集體備課制度、試講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的教學大綱與教學實際,明確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方案與實施意見,加強對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優化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內容和保障機制,以此確保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開展、管理、計劃與考評有章可循。同時,還應將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使思政理論課實踐活動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在具體活動中感悟思政課的思想精髓,從而有效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在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管理制度保障下,應不斷以思政課為出發點,與其他學科專業實踐活動深度融合,增設“課堂實踐”“社會實踐”等實踐課程,形成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日體系,促進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全面覆蓋[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了解與掌握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模式與特點,將線下課程拓寬至課外與線上等多個領域,由思政課內實踐為“點”,將課外實踐與網絡實踐作為連接課內實踐的“線”,以此形成全面覆蓋的立體化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格局。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需要打破課內外交互與聯結的壁壘,整合課內外與互聯網實踐育人資源,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使學生受到全方位的思政理論熏陶與實踐鍛煉。
學生并不是思政理論課知識傳授的被動接受者,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因此需要教師深耕教材、整合思政育人資源,為學生打造具有趣味性的實踐教學活動。應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重要育人信息,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研模式,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現實運用來強化思政是理論課實踐活動的政治性與科學性,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充分堅守馬克思主義理論陣地的前提下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有效確保思政理論知識傳授與實踐教學的同行同向同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性與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相互整合并提升為有機團結的共同體狀態,形成對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正確引領[4]。
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鞏固與強化思政理論課程的教學成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應堅持政治性、規律性、獨特性原則,聚焦時代與區域發展需求,培育思政特色實踐教學品牌;完善與規范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思政課實踐活動的管理機制;開展課內課外實踐活動與網絡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格局;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研模式,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價值,以此不斷夯實學生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