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夢琳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 杭州 311121)
“學風”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眾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對高校學風內涵進行了多層次的研究。從教育主體性出發,廣義上而言,學風包含學生的學習風氣、教師的治學風氣、學校的學習氛圍,從狹義上講,學風主要指學生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的綜合表現。在高校,學風表現為一種強烈的文化氛圍、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是一種師生共建共享的學術風氣,深刻影響和激勵師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學風建設主體性角度出發,“學生的求學、研學之風,教師的教學、治學之風,教學管理人員的督學、管學之風,學校領導的辦學、導學之風”都是高校學風的應有之義,也體現了全員育人的要素內涵。
越來越多學者認為,學風建設的實質是價值觀的問題,其本質和核心就是要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使教師安心從教、學生靜心學習,最終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有研究者提出,高校學風建設的內涵包含兩個方面,即求學之風和治學之風。可見,學風建設的過程即為求學者和治學者等多重主體圍繞共同價值理念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實踐、改革管理體制機制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有的傳統和風格。學風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有學者總結其具有六方面特性,即群體性、歷史性、穩定性、目標性、系統性和層次性,這些特性都決定了高校學風建設工作需要各方主體和力量齊抓共管,整體協作,建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長效機制。
如何做好學風建設工作、培育優良校風學風歷來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有研究者從學風建設主體性角度出發,對如何加強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分別提出策略,有學者從高校制度建設和治理體系方面出發,對如何加強管理層面制度保障和協同機制進行研究。近年來,學風建設管理策略相關研究也呈現出更強的人本主義傾向,從重管理到重引導,重考評到重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更為凸顯。培育優良學風需要充分認把握學風建設規律、調動多重主體、兼顧內外環境、整合有利資源,從而形成長效機制。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普及首先給大學課堂教學秩序帶來了新挑戰。大數據信息實時更新,新媒體資源層出不窮,網絡熱點和流量明星吸人眼球,課堂“低頭族”現象早已不是某所高校的個例。同時,大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的問題日益凸顯,他們享受在虛擬世界中的安全感和成就感,也一定程度造成了人際關系的冷漠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高校學生存在一定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苗頭傾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態一定程度影響了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不少學生存在“為考試而學”“為就業而學”等功利主義思想而忽略了基礎知識的積累和積淀,誠信意識和紀律意識的淡薄使得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等現象屢有發生,對學校科研風氣和學術生態造成消極影響。
大學教育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于中學,學科專業發展方向和學生個體學業規劃都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提出新要求。不少同學對所學專業缺乏足夠了解,專業滿意度和認同感較低,對于學科培養目標、未來就業方向認識模糊,導致缺乏明確學習目標和長遠學習規劃,對學生就業能力發展和職業決策都非常不利。
“全員育人”從施教主體上強調育人主體的不缺位,實現人人育人。高校學風建設需要凝聚協同多元育人主體合力,打造學風建設共同體。
3.1.1 育人隊伍協同,培育“治學之風”
從育人隊伍角度出發,培育優良學風需要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主導性、管理隊伍的引導性作用。一方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增強教師隊伍教書育人意識,不斷提升專業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守好第一課堂主渠道,帶頭培育嚴謹踏實、開拓創新的教師治學之風,做到“傳道受業解惑”,以“教風帶學風”。另一方面,加強管理隊伍思想引領作用和管理服務水平,輔導員通過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班級班風建設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教輔隊伍加強培養目標和專業導航教育加強教學秩序維護,同時樹立“大思政”理念,促進教務與學工聯動,在學風建設中發揮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功能。
3.1.2 學生朋輩引領,促進“求學之風”
學生是高校學風建設的主體,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風建設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好學生朋輩教育的引領作用。朋輩教育更強調學生主體的自我教育,身邊人身邊事的天然親近性、學生群體的趨同性和相似性都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能夠更有效在學生群體中形成共鳴和引領倍。學校要建立一支思想覺悟高、學習成績好、綜合素質優良的學生干部隊伍,并做好優秀學生典型的青春榜樣選樹宣傳,在學生中引領篤學好學樂學的求學風氣。
“全過程育人”從教育時間上強調育人時間的不斷裂,實現時時育人。高校學風建設應貫穿學生學業生涯始終,把握不同年級、不同時段、不同環節學風建設規律。
3.2.1 抓好迎新季,以學業啟蒙引領學業啟航
新生入學學業啟蒙教育是其大學學習的開端,是學風教育的起點,任課教師和輔導員、班主任要共同引導新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養成良好學習態度,以“適應性”為主線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中學學習到大學學習的過渡。要加強行為規范教育,開展校級校規和考風考紀教育,抓好課堂考勤率、晚自習出勤率、考試及格率等重要考評指標。要加強新生學術規范教育和科研倫理教育,引導新生從入學就牢固樹立學術誠信意識,修好學術生涯的誠信必修課。
3.2.2 抓好培養季,以學業規劃促進學業精進
針對學生對學科專業認識不清晰的現狀,要通過教授導航、專業教師談學科、輔導員談就業等方式,切實加強學生學業規劃指導工作,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發展前景和未來升學就業方向,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力,從而科學制定和執行學業規劃。在此基礎上,以學術科研能力培養為重點,積極搭建學生參加科創項目和學科競賽平臺,營造濃厚學術氛圍,增強學生開展學術研究和專業實踐能力,引領學生在專業領域追求卓越。
“全方位育人”從教育空間強調育人空間的不受限,實現處處育人。高校學風建設應聯動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等各類育人平臺和載體,營造全方位,立體化育人空間,構建學風建設立交橋。
3.3.1 拓展第二課堂,在實踐育人中培育優良學風
學風建設不僅是第一課堂的課程育人和科研育人,更需要延伸到第二課堂的廣闊天地,打造全方位育人空間。學校要不斷完善實踐育人體育,積極拓展第二課堂,搭建校內外實踐育人平臺和基地,引導學生在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和勞動實踐增知識、受教育、長才干,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要培育創新創業的沃土,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加強創新創業社團建設、做好“挑戰杯”“互聯網+”競賽指導、建好大學生創業園和眾創空間,切實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實踐能力。
3.3.2 豐富校園文化,在文化育人中培育優良學風
優良的校園文化可以滋養心靈,啟迪智慧,涵養品行,催人奮進,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學風。要加強精神文化育人,完善馬克思主義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文化育人底色,引領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自信。要加強學術文化育人,圍繞人才培養核心點著力建設校園學術文化,拓展各類學術文化活動載體和資源,建好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等教學活動設施和文化景觀,辦好高水平學術講座,營造崇尚學術、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
3.3.3 搭建線上平臺,在網絡育人中培育優良學風
學風建設中網絡育人的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專業知識學習上,要整合教學名師完善線上學習資源建設,建立精品網絡課程,從供給側豐富學生學習資源;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提升網絡教學素養,善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