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馨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2001年6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規定新課程的結構時,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的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被規定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之一,并強調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新課程改革將信息技術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引來了各方討論,如何理解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域之一的“信息技術”,又如何開展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信息技術探究?這些問題,困擾著課程研究者和一線教學實踐者。
信息時代,智能技術飛速發展,滲入人們的生活世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技術與生活的融合致使“生活世界”在一定意義上即為“技術世界”。在生活世界被技術世界包裹之際,兒童對生活世界的求知與探究興趣實現向技術世界的轉化,意即兒童積極主動接觸技術,并謀求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意味著一種全新主體──電子人兒童的誕生。如何在技術世界中處理人與數字化自然、人與虛擬社會、人與虛擬伙伴以及人與虛擬自我的關系,成為新一代學習者──電子人兒童技術化生存的挑戰,也為教育帶來新的命題。
綜合實踐活動的思想與實踐,早在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盧梭第一次系統批判只為將來做準備的教育是“殘酷的教育”,認為兒童在12歲前不宜教授書本知識,而應該到大自然中去觸摸、去感受、去體驗,在探究中解決問題獲得經驗。[2]可視為綜合實踐活動生活探究的理論基礎。然而盧梭只是作了假設,并未真正地實踐,理論欠系統。
19世紀民主主義時期的杜威不僅確立了探究學習理論體系,還創辦了杜威實驗學校進行實踐,并提出“主動作業”課程形態,以“復演社會生活中進行的某種工作或與之平行的活動方式”。[3]創設出一個個工作坊,提供給孩子們操作,將探究學習從“盧梭時代”推進到“杜威時代”。但杜威的實用主義真理觀所導致的全能崇拜,導致人在大自然中不斷進取,最終會破壞大自然,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諸多問題,打上了濃厚的工業化痕跡。
再將綜合實踐活動這一課程理念置于我們歷史長河中來看,古老而又年輕。古為春秋時代孔子帶領弟子在杏壇講學,采用的學習方式就是遇到問題從生活出發,講道理、談志向都是結合日常生活來進行探究。近至民國時期陶行知倡導生活即教育,將杜威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并進行應用,有了較大發展。
梳理目前學界研究,鄒開煌《信息技術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定位與作用》通過剖析國內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闡述了信息技術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定位和作用。竇才《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關系》肯定信息技術教育進展態勢較好的同時,也指出一些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和困難。石晉陽《綜合實踐活動中信息技術教育的價值與特點》能結合到時代闡述信息技術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和特點。王軍林《綜合實踐活動融入信息技術教學的策略》提出以興趣為先導,突破學科局限,組建合作小組,將信息技術學習拓展到生活中去。
縱觀上述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前代研究者所生活的時代迥異于當下,于信息技術無從知曉,研究當中自然就無指涉。二是當下研究者雖置身于信息世界,但時代敏感性不夠,未能正確把握電子人兒童的變化及特點,因而所作的教育回應也不夠準確。三是將信息技術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工具來認識時,多是強調知識跟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學習者創造性跟實踐性的培養。三是生活化不夠全面,對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倫理道德、價值觀等關注不夠,欠缺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這些研究現狀,都為本研究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2013年首屆兒童數字出版國際論壇播放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視頻。視頻中一個小嬰兒熟練點擊著平板,對父親遞過來的一本雜志仍然不斷敲擊,并對雜志的無反應感到迷惑。字幕顯示“對1歲女兒來說,雜志就是一臺死掉的iPad?!背扇藗兠鎸Ξ惒始姵实臄底肿x物也許會懷舊,但對這個時代出生的孩子而言,世界就是網絡就是數字。他們點擊屏幕(敲擊鍵盤)馳騁網絡,獲得的閱讀意識就是用手指(鼠標)不斷點擊滑動,而沒有翻書的概念。
其實這些兒童就是未來的學生,他們身上有一些非常典型的特征,那就是跟技術有著前所未有的緊密聯系,為此有很多術語來標識他們的身份,表明這代人跟祖父輩的不同。國際上常用的一個稱謂就是“天生的電子人”,說明他們早在母胎就已經跟技術發生親密關系,出生后更是浸潤在技術化的環境中,故稱之為“電子人”,以此顯示人跟技術間的親密關系。還有其他稱謂如“N(網絡)一代”“D(數字化)一代”“數字原住民”“屏幕青少年”“電游孩子”等,以及較激進的如“后人類”,意謂人通過技術讓自己得到進化。[4]
上述種種稱謂都說明當代教育要面臨的新一代兒童,當然他們的課堂也發生了變化。就如當下中小學較普及的智慧課堂或翻轉課堂,就是學生人手一臺iPad,教師授課,學生學習全都通過iPad進行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數字化學習,以促進兒童學習方式的改變,同時也使得兒童的思維方式、社交方式發生較大變化。當兒童的一切生活都被技術支撐,就會通過技術跟世界發生關系,技術也就成為典型的電子人兒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因此作為生活探究工具的信息技術必將走向生活化實踐路徑與之回應。
引導學生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提高他們搜集信息、辨識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信息技術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生活探究工具中的信息工具,強調孩子能否利用網絡,搜集想要的一些信息,在搜集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地去辨識它,有些信息可能是真實的,有些可能是虛假的,有些對研究是有用的,有些可能不太相關。因此要不斷地搜集信息,同時對這些信息進行辨識和處理,在搜集運用信息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作為綜合實踐活動探究工具中的認知工具,就是要以信息技術來促進學習者的一種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現在孩子的閱讀方式和寫作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學校已經將ipad引入教室,孩子們利用電子技術進行學習,從而引發了一種教與學方式的改變,即為翻轉課堂。翻轉課堂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學習的進度,如先在家中通過網絡學習相關內容,帶著問題進入課堂,課堂上老師不再講授新知識,而是就所產生的問題進行一些深入的探討,孩子們學習存在困難時,必要時再給予一對一的個別化指導。
在進行生活探究時,通常探究結束都會有相互交流或展示活動成果這一環節。信息技術作為生活探究中的一種交流或展示的工具,關注的是學生真實體驗而非只是有形的成果,當孩子們進行一項生活探究后沒有成形的作品時,也可利用數字故事展示真實的體驗。因為探究的過程本身就非常故事化,探究本身就是在創造新的故事,就可將傳統的講故事藝術與多媒體技術化手段(字幕、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結合起來,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自我表達、交流和學習,從而成為一種新的表達交流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強調的是過程與實踐的能力,這種能力當然不能用打分或排名的方式來進行,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綜合實踐活動特別強調能用一種描述性的,通過展示、交流、解釋、對話這樣一種質性的方式進行評價。把評價看作一種潛能的挖掘,通過評價看孩子的潛能在哪里,很重要的就是看他們發展的空間在哪里。評價不只看結果,而是看整個發展過程,不是一個點,而是整個面。因此這種評價就不適合用一個量化的分數來表達,而只能通過信息技術制作電子檔案袋等來進行質性的評價。
本研究通過反思發現問題,以問題為導向,以任務作驅動。力求能秉持時代敏感性,準確把握學習者需求和課程訴求,踐行新課改精神,探索出一條綜合實踐活動信息技術生活化道路,為培養反思實踐型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