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鑫,趙 陽,王 瑩,梁 琳
(華北理工大學心理與精神衛生學院,河北 唐山 063210)
2021年,我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約達38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如此大基數的高校大學生人數伴隨而來的便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急劇提升。“近年來,無論國內外各大高校大學生自殺率均呈上升趨勢,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大多數大學生在認知、情緒和行為等方面均處于發展時期[1]。”如若這個時期不加以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很容易致使大學生產生各式各樣的消極心理問題,最終妨礙大學生心理乃至生理的發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我們應加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設,重視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對此,本文針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心理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結合音樂治療展開了相關探討。
新時代大學生消極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復雜和多方面的,主要來源于自身、學校、家庭、社會、社交以及網絡六個方面。并且導致大學生消極心理問題的成因通常并非單一地來源于某一方面,而是具有主次關系的。如:某位大學生產生焦慮心理的主要因素是學業壓力,次要因素可能還包含著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等其他方面造成的壓力。
由于大學生的個體成長環境不同,導致他們形成了各自所特有的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心理特征具有缺陷性的大學生通常會對各種事件持有消極心態,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其自身產生抑郁、恐懼、焦慮、神經衰弱等消極心理問題。除此之外,個體的生理因素也會對大學生消極心理產生影響。
目前,多數地區的大學都采取了封閉式管理,致使在校大學生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加大了學校方面對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部分高校仍缺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投入,導致大學生缺乏較強的心理抗壓能力。除此之外,擇校不理想、學業壓力的不適應性、學校的不良風氣及管理不當等,都可能促使大學生產生消極心理問題。
家庭是個體成長發展的初始環境,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環境不僅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影響,還影響著大學生個體心理特征的形成。大量研究文獻表明,家庭關系、家庭受教育程度、家庭氣氛、家庭成員等都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家庭氣氛冷漠、親子關系緊張等家庭因素都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嫉妒、焦慮等消極心理問題。
相較中學而言,大學開始逐步深入地接觸社會。然而,大學生的社會經歷和經驗相對較少,缺乏對事物的辨別能力,更易受到社會上某些不良風氣的影響。這種影響一旦超過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容易致使大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消極心理問題。另外,社會環境和社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如:激烈的社會競爭,令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生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讓他們處于焦慮和對未來感到迷茫的狀態,長此以往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大學生易產生消極心理問題。
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對大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的彌補和完善,降低個體因素對大學生消極心理問題的影響。同學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及戀愛關系等都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如果大學生對人際關系處理不好或遇到障礙,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甚至喪失某些良好的人際關系,會讓大學生承受嚴重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就會使大學生產生猜疑、多慮、過分的自我保護和強烈排斥他人等消極心理問題。
當今時代,互聯網顯然成了大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網絡中不乏充斥著一些不良信息和不良思想,這些信息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著負面影響。網絡的隱匿性和虛擬性使得個別大學生在網絡中肆意發表個人言論,甚至發表一些不當言論,成了網絡暴力的制造者。如此不僅造成了不健康的網絡環境,還影響了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發展。除此之外,深陷網絡會導致大學生感知能力降低,造成認知麻痹,更容易出現焦慮、偏激等消極心理問題。
世界多個國家已經將音樂療法應用于分娩、外科手術、精神病、特殊教育學校、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癥、情感障礙等多個領域。音樂治療顯然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治療方法。
音樂治療不同于的傳統心理治療方法,其更容易讓大學生群體接受。部分大學生的內心抵觸與心理咨詢師的交流,并且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或多或少地隱瞞了自身真實的心理狀況,不愿意向心理咨詢師敞開心扉。正因如此,導致了心理咨詢師難以徹底地了解來訪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降低了心理治療效果。相較于傳統的心理治療方法,音樂治療將音樂作為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的媒介,更容易降低來訪者的緊張、戒備心理。音樂治療師通過音樂為來訪者構建相應的音樂治療情境,令來訪者與之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最終,大學生不僅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對心理治療的抗拒心理,還達到了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
由此可見,將音樂治療應用于疏導大學生消極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音樂治療是指利用音樂緩解或排除患者心理疾病和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其本質意義是心理治療[2]。音樂是用來交流和表達人與人之間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具有調節情緒和緩解壓力的效果。針對大學生的消極心理問題,我們可以采取音樂治療幫助大學生緩解或排除消極心理,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音樂治療方法主要分為主動性音樂治療和被動性音樂治療兩類,并且主動性音樂治療效果通常比被動性音樂治療效果更顯著[3]。
主動性音樂治療也稱參與式音樂治療,指患者主動性地參與到歌曲演唱、音樂創作、樂器演奏等音樂過程的音樂治療方法。如:某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因就業壓力和對未來感到迷茫而產生焦慮心理,因其會彈奏吉他,音樂治療師便通過教授他彈唱《我相信》,幫助他增強對未來的自信心,釋放自身壓力,宣泄消極情緒,最終達到緩解或排除消極心理的目的。
被動性音樂治療又稱接受式音樂治療,是指讓患者被動性地聆聽一些與病情相應的音樂,通過音樂的節奏、音調、旋律等因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音樂治療方法。如:某大學生因自身原因導致抑郁心理,音樂治療師通過讓他聆聽《奏鳴曲》和《平凡之路》,幫助他激發身體中的抗病潛能,緩解抑郁心理。
音樂治療具備簡便性和自助性,即使在沒有音樂治療師的情況下,大學生也可自行通過聆聽音樂、即興演唱等音樂治療方式緩解自身抑郁、恐懼、焦慮等消極心理。
總之,造成當今大學生消極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復雜和多方面的,針對大學生的消極心理,我們可以采取主動性音樂治療與被動性音樂治療兩種治療方法,用以緩解或排除大學生的消極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