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順柱
(河南省泌陽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463700)
數學是中職學校的基礎文化課程之一,學習數學知識不僅是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基礎,還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中職學校的學生數學基礎水平普遍較差,且因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方法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縱觀以往的中職數學教學,多采用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模式,造成學習較好的學生“吃不飽”、學習較差的學生“消化不了”的現象十分常見,嚴重降低中職教學質量.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明確強調了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并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基于此背景,越來越多教師在中職數學教學中開始進行因材施教,以幫助每一位學生共同進步、發展,避免學生“掉隊”情況發生.然而,因材施教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用,仍需教師進行不斷探索、實踐,以充分掌握因材施教的應用特點和原則,使中職數學實現差異化教學.
因材施教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用需嚴格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差異性原則.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是開展因材施教的前提,且在明確學生的個體差異后需將差異劃分為可變差異(知識儲備、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和不變差異(個性特征、學科特長、興趣愛好等).嚴重遵循學生的差異性原則來開展因材施教,則能確保差異化教學的有效性.第二,主體性原則.在因材施教實施過程中,要重視民主氛圍的營造,并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轉變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等教學模式.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思考機會,使其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并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第三,激勵性原則.因材施教需重視發展學生的潛能,而發展其潛能則必須重視教學的激勵性,使學生在激勵下進行各種 嘗試、探索,進而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因材施教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收獲成就感,這十分利于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使其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因此,應用因材施教需遵循激勵性原則.第四,自尊性原則.自尊心是每一位學生最為寶貴的東西,而在中職教學中,部分學生會因學習成績不好、教師的區別對待等出現自尊心受損.因材施教的開展,難免會觸及學生的敏感點.
因成長環境、學習習慣和方法的不同,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性.在中職數學教學中,開展因材施教,則必須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深入細致地研究和了解學生,弄清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學習態度、知識基礎、健康狀況以及家庭、社會背景等,對上、中、下的學生典型作重點的個案研究,然后由點到面逐步推進.研究和了解的方式主要通過課內外活動進行觀察,也可以通過對學生作業分析,與其他任課教師交談、家訪、“教育會診”或心理測試等.只有針對學生主體進行合理劃分,才能確保因材施教的順利實施.同時,合理的分層,能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環境中相互激勵、相互學習,進而產生共鳴效應.首先,在學生入學后,數學教師開展數學模擬考試,考試內容主要有數學概念、基本運算法則、簡單四則運算、集合識圖解題等.隨后開展幾周數學教學,在教學中了解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興趣愛好等.其次,結合上述調查情況,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層,分層過程中教師要重視隱秘性,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A層為數學基礎知識扎實、學習態度良好、理解能力較強、成績良好的學生;B層為數學基礎知識一般、學習態度積極、成績中等的學生;C層為數學基礎知識較差、學習能力一般、學習積極性較低、成績較差的學生.最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各級學生的分層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并重視動態分層,持續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使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達到共同的基本要求,這里“共同的基本要求”是指國家統一規定的教育目的、教學計劃.這是使教學達到國家所規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保證.教師要教育和要求學生正確處理學習各門功課與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特長的關系,使他們努力學好國家為中職生開設的各門基礎課.在這個前提下,根據個別差異進行重點指導,使學生充分發展個人的潛在能力和特長.縱觀以往的中職數學教師,“一刀切”為主要的教學模式,難以兼顧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班級學生在數學學習水平上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在中職數學教學的因材施教中,教師要以“面向全體,兼顧兩頭”作為出發點,結合教師大綱、教材知識結構和學生主體的分層進行教學目標的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完成符合自身學習需求的教學目標中進一步發展.教學目標的劃分可分為五個層次,主要為識記、領會、簡單應用、綜合應用、復雜的綜合應用.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明確其教學目標:A層次學生需掌握上述五個層次的要求;B層次學生需達到識記、領會、簡單應用、綜合應用四個要求;C層次學生需達到識記、領會、簡單應用三個要求.例如,在《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教學中,教師設置共同教學目標和差異化教學目標.共同目標:掌握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并學會運用這些知識掌握簡單問題.差異化教學目標:A層次掌握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方法,靈活運用這些知識解決較為復雜的數學問題.B層次理解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學習簡單綜合運用.C層次了解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學會簡單運算.通過教學目標的因材施教,不僅能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中收獲成就感,并樹立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雙向交流活動,這一環節不僅是因材施教開展的最難部分,還是教師創新教學的關鍵.首先要正確理解學生的認知風格和智力之間的差異.由于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家庭環境,思維方式和智力水平不同,表現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和掌握知識的能力也將有很大不同.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正確對待這些差異.并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創設有針對性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盡可能實現個性化教學.其次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并充分理解學生.教師應降低自己的高度,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將有助于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引導.教師應該學會關心和尊重學生,真誠地與他們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調整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中職數學教學中因材施教,教師要特別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積極參與、融入到課堂中,進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其綜合發展.學生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影響個別差異的因素又相當復雜.一個學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長處,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處.或善于觀察,或長于記憶,或擅長思維.從思維類型上講,也有長于形象思維和善于邏輯推理之分.教師必須對學生表現出的差異特點進行全面而具體地分析,以發展的眼光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在教學中,對那些成績優異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也要一分為二,為充分發展他們的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進學生,要給予熱情關懷和照顧,深入研究他們的心理活動特點,從實際出發,制定一套適合他們特殊情況的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進行差異化教學,針對A層次的學生,教師可設置具有一定思維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獲得進一步發展.針對B層次學生,教師則可設置難度中等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掌握課堂所教知識.針對C層次學生,教師可設置較為簡單的問題,同時在教學中還要重視該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可通過鼓勵,使其轉變學習態度,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在學生開展課堂學習時,教師要深入了解B層次、C層次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并積極幫助他們答疑解難,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保持著良好的求知欲.而針對C層次的學生,教師則要重視引導其進行自主思考探索,使其在學習中獲得啟發.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因材施教,能準確幫助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數學知識,并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使其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
課后作業是鞏固課堂所教知識的重要手段.通常情況下,完成課堂教學,教師會向學生布置相關課后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加深對課堂知識的記憶.而中職數學的因材施教,也離不開課后的因材施教,只有根據學生的層次布置差異化課后作業,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學有所得.教師要通過自己精心設計或選編的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因此在備課時,教師應劃出作業中的必答題與選做題,用不同的記號標明,選做題不作統一要求.這樣就可以把“桃子”掛在每位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使差生緩解原有的心理壓力,也使優等生提高探求能力,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養成從容一致的作業心態.
教學評價是評估學生學習成果和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以往的中職數學教學評價多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導致教學評價結果十分片面,無法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也要重視教學評價的因材施教,以充分挖掘每一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以達到綜合評估的目的.評價分量性評價和質性評價.量性評價方法是根據數學教育目標.
《學記》中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作用是發揚學生的優點,克服學生身上的缺點.作為教師,只有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才能激發學生的自身價值,才能可能促使學生奮發上進.因材施教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用,需要求教師全面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能力等,以掌握其差異性,進而開展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同時,在開展因材施教過程中,對于學生主體、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課后作業和教學評價的分層,需進行持續監測和調整,以確保因材施教的有效性.同時,教師還需從多方面著手,抓住每一個因材施教的契機,使學生在因材施教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數學素養,并全面提高中職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