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競,韓粉女,吳 俊
(鹽城工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相關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長期以來,化工原理課程的教學重點在于專業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1]。價值塑造是高等學校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務,要將價值塑造的成分有機地融入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之中,要充分發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切實達到育人成效[2]。化工原理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在化工原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3]。
化工原理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科學方法考察、分析和處理工程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工程觀點的同時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樹立學生綠色化工、安全風險防控意識,提升工程職業素質;鍛煉學生實驗技能和設計能力的同時注重學思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化工行業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增強學生專業自豪感,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及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將其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主要靠聯想、類比、歸納等思維模式和方法探究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點。
化工原理是一門工程學科,教學時首先要在課程中介紹工程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雷諾準數判斷流型和流體流動過程中機械能損失計算都涉及量綱分析法,過濾過程涉及數學模型法,傳熱、精餾和吸收等傳質過程涉及過程分解與綜合研究法[4]。從方法論出發,結合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過程和步驟,啟發學生邏輯思辨,形成化工原理課程思政教學特色。
化學工業涉及環境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以及嚴格規范和法律法規,將這些思政元素滲透到教學內容中,幫助學生樹立工程倫理觀念,增強學生在從業過程中的法律道德意識。
在蒸餾章節的講解中,可以介紹一些新型的精餾技術,例如反應精餾和熱泵精餾等。反應精餾[5]是在進行反應的同時通過精餾將產物分離出來,不僅可以增大過程的轉化率、提高產物的選擇性,也能降低能耗,在節能和環保方面均有突破。熱泵精餾[6]將塔頂蒸汽回收,利用其冷凝潛熱作為塔底再沸器的熱源,從而充分利用能源,有效降低了精餾過程的能耗和成本。通過介紹單元操作的新技術新發展,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強新型能源和資源利用的意識。
此外,以工業廢氣廢液的處理和排放為背景,工業廢氣中的含硫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會造成酸雨腐蝕建筑物和損害動植物等,常通過吸收操作處理;廢氣廢液中的顆粒物可以通過重力沉降和離心分離等方式去除,而更小粒徑的顆粒,例如PM2.5等,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則需要通過靜電除塵器和膜分離器等才能捕集[7]。因此,工業廢氣必須嚴格按照環保要求進行處理達標后才能排放至大氣中。可以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向學生介紹吸收過程的相關專業知識,并使學生了解化工生產相關的法律法規,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作為化工從業者的職業素養。
化工原理課程有配套的實驗和課程設計包含大量的動手實踐和豐富的計算,在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鍛煉學生將理論付諸應用的實踐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抗挫能力以及求真務實的品德。同時,教師也要激發學生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創新意識。
世界制堿業的權威侯德榜是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是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也是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化學工業之父范旭東,是中國化學工業奠基人,創辦了中國首家純堿工廠,突破了西方國家對中國堿工業的壟斷。1952年,第一面由中國人自主開發、自主生產的“國旗紅”染料染紅的五星紅旗在沈陽化工研究院升起,見證了中國化工行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也見證了無數中國化工人自力更生,矢志報國的愛國情懷。這些著名科學家的傳記和化工發展史等均可作為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的思政教學素材,具有極強的感召力,能夠增強學生專業自豪感,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
化工原理課程思政可采用思政元素和知識點滲透融合、啟發式提問和分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授課方法。同時,教師可以積極運用線上授課平臺,采用線下教學與慕課等網絡課堂結合的授課形式。課堂講解時通過調動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的興趣,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活力和更接地氣,提高“課程思政”的育人水平[8]。
將育人理念貫穿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之中,實施基于生活案例的啟發式教學、基于工程應用的討論式教學和基于專題調研的探究式教學等交互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學生自學和互學,教師檢驗和拓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提高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工程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高校課程思政要將思政內涵深刻融入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和作業論文等課堂教學建設的每個環節,包括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和教案課件編寫等各個方面[9]。此外,課程融合思政教學實踐,完成評教與評學工作,進行課程與思政育人目標達成度評價。摒棄傳統以“評分數”為目的考核舉措,建立具有過程監控的多元化考評機制,加大平時過程考核比重。過程考核主要結合平時作業、分組PPT案例討論、單元測驗和課程調研報告等方式,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綜合評定學生課程成績。在化工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堅持以專業教學質量為本,以課程思政為魂,提升專業課程品質,逐步探索出一套育人成效與課程質量雙向提升的課程思政經驗方法。
將課程思政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關鍵要強化教師的育人意識,提高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高校要積極開展經驗交流和教學培訓,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共用;要發揮教學團隊等基層教學組織作用,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制度;鼓勵支持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合作,構建多層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體系[10]。只有從以上各方面共同推進,才能真正確保化工原理課程思政建設的深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