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明,李青松,姬廣興,劉慶生
(1.河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2.河南省鑫貞德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安陽 456174)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科學、高效的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僅關系到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更直接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因此,實施農業資源整合,有計劃地對農業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與綜合利用,將成為破解“三農”難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農業資源優化配置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極具戰略意義,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
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的針對農業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農產品質量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加強科技供給,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有力支撐引領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這也為現階段我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資源與環境等學科承擔著為鄉村振興戰略輸送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歷史重任。針對地方高校農業資源與環境類創新人才培養瓶頸,如何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三個方面進行地方高校農業資源與環境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區域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證是我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亟待探索的重要問題之一。
資料表明,傳統農業資源配置主要運用系統論方法把農業資源各系統納入農業資源大系統中來整體地考慮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在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其沒有跳出就“配置”談“配置”的怪圈,是典型的二維平面靜態展示與機械式管理,不利于農業資源配置利益相關方進行多方良性互動或充分表達合理訴求,也不利于農業資源配置全過程及其利用保護的數字化展示與智能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資源的高效優化配置、農業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和鄉村振興的步伐。農業資源配置以農業資源系統為研究對象,涉及的學科、部門及相關要素眾多,屬于典型的復雜系統。在經濟新常態下,學科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都對傳統農業資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時代的農業資源配置有必要以全新的思維、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視角,科學導入“多維”和“信息化”元素,利用多維地理信息技術,積極拓展傳統農業資源配置內涵與外延,構建農業資源多維優化配置理論體系,加快傳統農業資源配置向農業資源多維優化配置的轉型升級。
鄉村振興戰略中,要解決農業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農產品質量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高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創新人才培養至關重要。項目圍繞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為主的農業自然資源,以及農業科技資源、勞動力資源、資本資源等農業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重點實現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改革:(1)農業資源優化助力鄉村振興問題導向課堂教學培養創新意識;(2)農業資源優化助力鄉村振興問題導向培養創新思維;(3)農業資源優化助力鄉村振興問題導向培養創新能力。圍繞以上三個方面的教學改革,以鄉村振興農業資源與環境實際面臨主要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分析不同問題涉及主要專業理論和知識范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積極引導學生畢業論文選題綜合利用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農業資源優化助力鄉村振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際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發現問題、歸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創新能力培養貫穿創新項目實施全過程。
(1)通過學習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見,領會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資源優化的新要求、新使命和新任務研究。主動作為,服務區域農業綠色發展主戰場,探索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地方高校農業資源環境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通過問題導向課堂教學培養創新意識。地方高校本科生專業基礎相對薄弱,創新意識不強。亟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國家和區域鄉村振興農業資源與環境實際面臨主要問題為主線,對涉及專業理論和知識點進一步深入講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農業資源優化實踐培養創新思維。地方高校農業資源與環境類本科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區域農業發展過程中資源與環境問題輸送人才。圍繞本科生學位論文選題以鄉村振興新形勢下國家和區域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面臨的具體實際問題挖掘創新思維潛力。及時解決本科生學位論文中發現的新現象、新問題,培養本科生的創新思維。
(4)通過農業資源優化設計培養創新能力。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以適應國家和區域鄉村振興戰略實際需要為導向,推動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鍛煉本科生發現問題、歸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創新能力培養貫穿農業資源優化項目實施的全過程。
(1)文獻研究法,了解關于農業資源優化助力鄉村振興教改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提高研究豐度有深度,避免重復的無效勞動;
(2)教學實踐法,定性定量分析案例材料,制作專題運用到教育教學過程,確定最優的教改研究和實踐策略;
(3)問卷調查法,了解項目研究主題在資環專業教學應用效果狀況,據實把握課題研究方向;
(4)規劃設計法,通過對農業資源優化具體案例的調查、評價、規劃和設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觀察、分析、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
農業資源優化涉及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通過主觀能動性加以利用的資源進行改造,以期在未來更有效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的活動。項目圍繞如何育才,探討農業資源優化助力鄉村振興的教改研究和實踐,將鄉村振興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和農林高校教學研究與實踐有機結合。擬解決以下4個關鍵問題:
問題一、農業資源優化如何對接鄉村振興戰略;
問題二、如何農業資源優化助力鄉村振興問題導向實現課堂教學培養創新意識;
問題三、如何農業資源優化助力鄉村振興問題導向實現培養創新思維;
問題四、如何農業資源優化助力鄉村振興問題導向實現培養創新能力。
為貫徹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我國素質教育精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制定本項目實施方案。具體要求如下:
(1)成立教學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相應的科研制度,領導要率先參與教改研究與實踐,確保按期提交研究成果。
(2)組建教學改革教師團隊,參研教師要圍繞課題從不同學科尋找共性,從教學實際出發,確定好項目切入方向,注重研究過程、科研方案及成效的循環提升,確保項目有序實施。
(3)聯系教學實踐基地,致力于為師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平臺,使本科生真正從生產中發現問題,從課本中找到理論支撐,在教師團隊的指導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并付諸實施,在動手實踐中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成果整理與分析,教師和學生對生產中問題要時時總結,把問題進行歸類,依據我國農業生產實際和發展趨勢,尋找農業資源優化的新方法,運用新技術,把理論研究結果運用于生產和教學實踐。
項目組近百位成員由河南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安陽師范學院資環學院和河南省鑫貞德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中高職稱及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組成,對教學科研均認真負責,有較為充裕的時間能夠從事相關研究。河南農業大學學校圖書館和網絡可以有效滿足資料查閱需求。河南農業大學和河南省鑫貞德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請的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互聯網+”智慧新能源項目,一定程度上是典型的“農業資源優化”標本。2004-2012年河南農業大學與英國環保橋公司合作深耕早期的我國節能減排市場。近五年,項目組關注我國新三農問題,先后提出關于河南率先實行農民退休轉業補貼試點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建議、關于減免我國城鄉居民醫保(原新農合)繳費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兩項提案被全國政協會采納報道,關于在我省盡快建立碳交易平臺的建議、關于構建告老還鄉機制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議、關于早日兌現中央金融政策支持縣域農企發展的建議,三項提案作為重點提案被河南省兩會采納督辦。對農業資源優化及我校本科生教育教學改革較為深刻的理解。加之項目組成員眾多相關教學改革工作積累,可有效保證本項目研究工作的順利實施。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業資源優化與鄉村振興及我省本科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和實踐出現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鞏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和教學基礎地位,結合教育“十四五”規劃、河南教育現代化“2035”戰略規劃和當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亟待本科生教育教學中直面社會生活生產中的這些現實問題。教學實踐基地的選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河南省鑫貞德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是集種植、養殖、加工、貿易一體化的農業企業,該企業利用地域優勢,充分進行農業資源優化,探索生態農業、智慧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光伏農牧、有機食品深加工等農業新型發展方式,融產業鏈、價值鏈、循環鏈為一體,通過產業帶動、結合生產需求、探索新形勢下扶貧幫困模式,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生產、生活、生態和諧,永續發展的目標。把理論用于農業資源優化與鄉村振興理論實踐研究,在農業資源優化實踐中展開我省本科生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在鄉村振興和高校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開展農業資源優化助力鄉村振興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有助于把教學改革和國家鄉村振興的大政方針結合起來,是響應“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重要教學實踐。使學生在生產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再把實踐中的感悟結合課堂所學,加深對相關知識和理論的學習和理解,進而培養學生熱愛農業、服務三農、扎個基層、腳踏實地、不怕吃苦的堅韌個性和品質。這將有利于高等農業院校對新農科人才的培養,提高學生對農業現代化和現代農業體系的認識,使學生充分了解和認識我國三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增強農業院校大學生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促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在農業中的應用,推動我國農業的快速和高水平發展,為鄉村振興產生正向的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