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2021年9月3日,江蘇南通,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西校區的學生們在操場上練習籃球運球基本動作
2022年2月,中小學新學期即將開始,距離旨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政策大幕拉開也已半年。這輪變革力度之大,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2021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在文件30條相關意見中,有16條是做“加法”。由此可見,“雙減”政策意在讓教育返璞歸真,要破更要立,“減”是糾偏,“加”才是核心。
在“雙減”政策落地的第一個學期里,不合規校外培訓機構大幅壓減;課后服務由教師主導向“老師+學生”雙驅動過渡;教師按需輪崗,最大限度發揮優質服務屬性;父母“依法帶娃”,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雙減”,已初見成效。
日前,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明確,2022年要鞏固發展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基礎教育,持續打好“雙減”工作攻堅落實戰,深入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半年來,社會對“雙減”政策的認知日趨理性,學生家長對“雙減”政策的體驗感、獲得感越來越明顯;秋季學期期末考試的形式更多元,寒假作業再也不見題海戰術;學校在課后服務時段開設豐富的興趣社團供學生選擇,許多地方的音體美教師變得比語數英教師更忙碌;轉成非營利性的校外培訓機構拿到新牌照,正在就如何做學校有益補充的道路上求索;“雞娃”家長反思內卷時光,正在重識親子關系;各地區各學校都在總結第一階段實施效果,以寒假修煉內功,迎接提質增效的新學期。許許多多好的變化正在全國各地的學校與家庭中發生。
與此同時,教師超負荷運轉、課后服務良莠不齊等問題也在考驗著“雙減”政策的落實;違規培訓機構轉入地下,“校內減、校外加”等亂象還未徹底終止……通過“雙減”重塑教育新生態,仍然任重道遠。
下好“雙減”工作這盤大棋,一方面是要終結刷題時代,一方面更要開啟全新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真正的“為之計深遠”。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雙減”工作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要全國一盤棋、多部門合力推進。剛剛過去的半年間,大部分地區和學校已有了不少落實“雙減”政策的收獲與心得。新學期即將開啟,有國家的決心,有各方的努力,相信“雙減”工作將不斷取得新進展,朝著讓人民滿意的方向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