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錚 王欣欣
【摘要】正在廣泛落地的5G技術賦予了新聞內容產業豐富的發展和想象空間,也必然帶來生產模式上的革命性變化,促進中國新聞業在生產、分發和消費各個層面發生巨大的嬗變。從方興未艾的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沉浸式傳播,到Facebook全力下注的元宇宙。業已公布的5G技術參數將為我們預測新聞內容市場的實踐性突破提供重要指標,從而預測5G時代新聞產品在形式、載體和技術模式上的轉型升級。基于此,現先廓清5G背景下新聞業的新特征,進而探討由此使得新聞生產實踐活動所發生的新變化和新進路,最終提出與之相匹配的體制機制應對策略。
【關鍵詞】5G新聞業;轉型;規制
經過了兩年商用試水和用戶普及,5G應用呈現出規模化發展的新態勢。2021年也因而被稱為5G應用規模化發展元年。預計到2023年,5G網絡接入流量占比將超過50%,5G個人用戶普及率超過40%,用戶數超過5.6億。[1]用戶數的大量增加將賦予中國新聞業更為豐富的發展空間。技術是傳播的先驗。新聞業總是先進技術的率先實踐者和受益者。技術的進步必然催動新聞業在生產、分發和消費各個層面發生巨大的嬗變。本文基于5G背景下新聞業變化的必然性,根據5G的相關技術參數分析新聞業的新特征,進而探討這些用來生產和實踐的新特征的新進路,最終提出與之相匹配的體制機制應對策略。
一、5G技術發展與新聞業的新形塑
正如伊德所言,對于人類來說,沒有技術的生存只是一種抽象的可能。[2]從2G技術應用以來,歷次通信技術變革都反復地證明,技術發展與新聞業革新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新技術不斷形塑著媒介的新形態,驅動新聞業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與轉型。
2001年,我國徹底停用1G技術,全面進入以數字語音技術為核心的2G網絡時代。2G用戶實際體驗速率為10Kbps,峰值速率可達到100Kbps,能夠支持用戶在線瀏覽文字并傳輸幾十K大小的圖片。2G的普及應用開啟了電子閱讀模式,促使計算機成為“第四媒體”,門戶網站成為即時的信息資源聚合和服務平臺,電子媒介打破了傳統媒體上百年的壟斷格局。
2008年,3G技術投入使用。3G基礎傳輸速率達到384Kbps,峰值速率達到2Mbps,能夠支撐“點對點”傳播的新模式,這使得BBS、微博等個人門戶成為個人與網絡進行信息交換的“社交中心”,社會網絡在此基礎上蓬勃發展。[3]
2013年,4G移動通信時代全面開啟。4G技術擁有100Mbps的下行速率,10Mbps到20Mbps的上行速率,能充分滿足用戶實時移動接入互聯網的無線通信要求,并促進云計算算力大幅提升。4G時代,社交媒體通過營造社群關系來實現具有類似偏好的圈層內部信息傳播,算法推薦則充分發揮個性化信息和精準傳播的優勢,起到構造流量入口、捕捉用戶黏性的關鍵作用。[4]4G時代,手機等移動終端成為人們的首選媒介,移動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格局形成了重度顛覆。
從2G時代到4G時代,雖然通信技術的迭代升級從參數上只是傳輸速率的提升,但每一次技術升級都會對傳媒業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可預見的是,5G時代,技術發展仍將遵循上述規律,給新聞業帶來顛覆性變化。
目前,新聞業已經開始嘗試對5G技術的探索與應用。例如2018年年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手三大運營商和華為公司共同搭建5G新媒體平臺,完成了4K、8K超高清視頻的制作與傳輸。2021年牛年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上,布置了上百臺4K超高清攝影機,拍攝到的畫面被瞬時合成為全景影像。用戶能夠自由切換觀看視角,全方位欣賞節目。市場上也出現了VR眼鏡等輕量化、便攜化的終端設備。不過,當下5G在新聞業的應用發展較為緩慢,與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其他領域相比處于落后地位。這是因為5G技術商用還沒有受到消費級用戶需求的強烈驅動,也未達到運營商網絡設備的自然更換周期。[5]中國聯通與華為共同發布的《5G新媒體白皮書》認為,媒體行業將首先享受5G紅利。[6]未來三到五年內,5G技術必將以超乎想象的發展速度,成為重塑新聞業傳播形態的重要力量。
二、5G背景下新聞業的新形態和特征
目前,5G的關鍵技術參數已經全部公布,由此能夠預測出新聞業未來可能的實踐突破。相比于4G網絡,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具備增強移動帶寬,超高體驗速率,超低時延通信和萬物互聯四個核心特征。
第一,5G最主要的改變來自于技術性能的提升。5G的非獨立組網方式可將上行速率提升到100Mbps,下行速率超過1Gbps,最高可達10Gbps,比4G的傳輸速率提升了10到100倍。換算為下載1GB的視頻,僅需零點幾秒就能完成。另外,4G時延在20毫秒左右,嚴重影響VR和AR的使用效果。而5G時延可控制在毫秒級,足以響應VR和AR的播放要求。因此,借助5G的大帶寬和高速率,超高清視頻將徹底突破技術障礙,成為5G時代新聞產品的最主要形態,并在多維度感知和沉浸式交互上取得突破進展。VR新聞和AR新聞將取代當下最流行的短視頻形態,成為5G時代的主流新聞產品。
超高清視頻在提高視覺體驗、拓展多元視野和獲取細節信息三個方面較高清視頻都具備極大優勢。更加清晰、逼真的畫面將引導用戶從以文字為主的閱讀模式徹底轉移到以視頻為核心的觀看模式上來,形成新的“視頻為王”時代。
業內對沉浸式視頻的向往從當下火熱的“元宇宙”概念就可見一斑。“元宇宙”是完全以立體沉浸式視頻形態建設的虛擬空間,是互聯網、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區塊鏈、產業互聯網、云計算及數字孿生等互聯網全要素的融合形態,能夠實現超越現實世界的“共享虛擬現實互聯網”和“全真互聯網”。[7]互聯網巨頭Facebook不惜更名“meta”,整體轉型建設“元宇宙”。盡管這一行為被業內認為是一場豪賭,但代表了業內對5G時代新聞產品可抵達的沉浸式仿真極限的設想。
第二,5G將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的運算能力,為傳媒生態進一步智能化提供先決條件。邊緣計算(MC)是一種比云計算更先進的運算形式,能夠在數據源頭的附近,就近直接提供最近端的服務。[8]邊緣計算可以降低人工智能運算過程中的延遲,更加迅速、可靠地滿足多元信息服務需求。[9]礙于4G技術的限制,邊緣計算一直無法廣泛應用于人工智能,影響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步伐。5G技術將為邊緣計算提供足夠的算力支持,打通這一被計算機界稱為“人工智能最后一公里”的技術障礙。
邊緣計算的賦能將全面介入新聞編輯室,為新聞業提供創作支持。“5G+AI”將實現包括智能感知與即時反饋、智慧場景塑造、數據解析和探測、智能內容生產等新的生產模式。其中,智能感知與即時反饋方式可隨時隨地收集數據反饋并即時分析,根據用戶具體場景落實新聞策劃。智慧場景塑造方式可根據場景感知驅動智能硬件和數據分配信息,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服務,實現基于觸覺互聯網的人機交互。[10]數據解析和探測方式能夠有效識別新聞素材,既能替代人力審核監管海量視頻,又能根據用戶要求智能開展視頻編輯創作,包括自動補幀增強新聞畫面質量,色彩智能修復,通過語義解析技術實現新聞視頻主題深度適配等。
第三,5G的網絡切片技術能夠滿足多形態智能終端的高速運轉。網絡切片技術能夠將網絡切割為相對獨立的分層網絡,提高網絡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不同場景之間的聯網服務。[11]網絡切片技術下,每平方公里內終端設備的連接能力從4G時代的10萬臺擴展到5G時代的100萬臺。
當下個人移動終端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主。礙于4G的技術瓶頸,主要的技術革新只能圍繞擴大屏幕面積和提升清晰度來進行。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可穿戴設備更多是作為附著性工具,無法徹底離身。[12]而5G時代的智能終端設備將呈現形態多元化和高度聯結的特征,直接以媒介終端的屬性嵌入人類生活,將身體變成技術語言容易識別和掌控的存在。[13]人機交互方式也會發生跨越式轉變,從當下的觸摸屏幕操作,逐步升級過渡到體感交互控制,自動追蹤眼球、識別腦電波等無形互動方式。
三、基于5G的新聞業發展方向
第一,為匹配5G時代泛視頻及其移動終端的特征,需要提升技術運用水準,打造和應用一批能夠匹配5G技術發展的新型新聞生產工具,提早將超高清視頻、VR和AR視頻的生產設備和生產環節作為新聞業升級的首要改造對象,引入云協同、云導播、云轉碼和多屏協同聯動播出等新的新聞生產工具。例如,廣泛引進5G視頻采編背包、5G超高清制播和5G輕量級演播室等先進制作編發設備,搭建與超高清視頻、VR和AR視頻相匹配的制作和渲染設備。在云服務平臺上完成視頻剪輯制作、渲染、存儲、異地共享,以及在不同終端設備之間的切轉和貫通等工作。
第二,結合5G時代終端設備更加多樣化和高度聯結的特征,傳感器新聞這一新的新聞生產形態將得以普及,為5G時代的新聞產量帶來爆發性增長。傳感器的最顯著特征是對海量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傳統新聞策劃多來自媒體從業人員自身的經驗判斷,人對事物的觀察和選擇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傳感器可以拓寬信息采集的范圍和視角。[14]已有的公共采集設備、媒體傳感器、定位系統以及無人機等都是傳感器。4G時代,街頭攝像頭采集信息、路人隨手拍等都可以成為新聞采集方式。5G時代,傳感器的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展,以“萬物皆接入點”的姿態成為無處不在的新聞采集主體。智能傳感器還能夠提升預測性報道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報道的準確性。過往媒體囿于技術制約,只能將新聞生產重心放在業已發生的新聞事件上,對新聞現場盡可能進行復原再現,而智能傳感器在幫助用戶感知外界環境和使用場景方面更加專業,可以彌補人力之不足,更加專業而準確地在天氣、流行病、經濟發展等領域做出前瞻性報道,推動新聞的多樣性和智能化。
第三,5G時代,新的新聞生產模式將徹底擺脫現有的生產流程,用網狀生產方式取代線性生產流程。喻國明認為,媒介的概念從有限輸入源、有限時空選擇、有限內容,到無限渠道、無時無刻、無限內容,加之個體化框架的內置,構成了一個生態級的復雜系統,這使得傳統意義上將媒介看作是信息傳遞工具的認知范式已喪失解釋力。媒介的關系聯結屬性隨著技術發展逐漸成為最關鍵的媒介形式邏輯。[15]此前,4G時代雖然出現了新聞生產者的數量激增和新聞產品的極大豐富,但生產流程依然遵循“新聞生產者—編輯者—審核者—發送者”的線性順序,新聞生產方式也仍然處于嚴把關、精制作和線性流程的傳統媒體專業生產范式下。可以說,4G之前的媒體更替只是新瓶裝舊酒,只有存取媒體內容的載體發生變化[16],而生產方式仍然是舊的。
5G時代的人機交互能力,能夠以網狀新聞生產方式取代傳統的線性新聞生產流程,實現非線性生產流程和復雜的新聞交互生產。在網狀新聞生產方式中,生產環節由虛擬層、算法層、實體層構成。虛擬層采集并存儲新聞信息,算法層分析并處理,最后交付給實體層進行輸出。這一模式已經在計算機領域和工業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和充分驗證,也將在5G時代應用于新聞生產領域。復雜交互此前僅僅在大型網絡游戲或遠程醫療、工業物聯網等領域應用,從未出現在新聞傳播領域中。而5G技術將使新聞產品實現更多的復雜交互,出現大型“類游戲”新聞產品和沉浸式新聞場景。新聞生產流程將從“一對一”被重構為“多對多”模式,實現采集、制作、審核、編輯、分發等環節互相融合、交互進行。
四、5G背景下新聞業轉型的治理建議
第一,為了促進5G時代內容產業的繁榮發展,必須厘清與5G技術相匹配的新聞生產策略,制定包括生產流程再造策略,人才培養策略和人工智能協同策略在內與產業發展方向相匹配的生產策略。
其中,生產流程再造方面,需要按照網狀信息流的生產模式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新定義新聞生產流程,實現“人工智能+采集”“人工智能+內容輸出”“人工智能+剪輯”“人工智能+審核”“人工智能+分發”的全鏈路智能化生產流程改造,使得新聞生產流程充分匹配新型新聞生產形態。人才培養方面,需要提升新聞生產者了解和使用新興技術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具有復合媒體技能的新型傳播人才,加強他們的數據應用能力、社交傳播能力、移動化生產運營能力、交互產品制作能力、全息報道能力、人機協作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運營推廣能力等,全方位適應“5G+4K/8K+AI”的時代需求。人工智能協同策略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優勢,將人的智力與機器的數據處理能力進行有機結合和科學分配,將5G技術所能達到的AI功用發揮到最大極限。
第二,5G技術不僅引入了新的新聞產品形態,還驅動著新聞產業鏈的形塑。目前不同行業間技術終端和應用消費之間的鴻溝巨大,行業間溝通成本偏高。需要消除行業與產業的壁壘,加強傳媒相關產業聯動,構建互融互通的生態系統。
5G背景下,新聞業不再簡單從屬于新聞生產者,而是存在于通信設備商、電信運營商、終端制造商和內容服務提供商共同搭建的網絡生態系統中。基于5G技術形成的生態系統可分為三個層級:上游是技術設計層,包括技術的基本原理、布局和標準;中游是具體應用開發層,負責研發基于該技術的具體應用;下游是應用消費層,使用中游提供的具體應用技術來生產對應產品。4G時代以來,新聞業一直身處下游的應用消費層,導致技術公司成了新聞內容類型和特征的決定者。給傳播主導權和引導力帶來了一系列后患。因此,5G時代需要有針對性地根據新聞業的需要,推動智能終端的設計和上市。更重要的是在新終端發明與投產過程中重構技術設計層、具體應用開發層和應用消費層之間的邏輯關系,從機制上保護傳播力不受技術的過分干擾。
第三,5G背景下新聞產品的生產與傳輸效率達到極致,復雜的新聞形態更加真假難辨,公民隱私權也將進一步受到威脅。因此,應該著重在法律層面做好防火墻和禁入線,構建與5G時代新聞業特征相匹配的約束機制。
由于相應措施的滯后,4G時代的技術濫用已經對新聞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英國正在評估的《在線安全法案》的草案試圖對非法或潛在有害的內容追究責任,處以高達全球年收入10%的罰款。中國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也做出了一系列的禁止性規定。如服務提供者不得干預信息呈現,不得實施自我優待、不得影響網絡輿論或者規避監管。[17]這些法律法規都是為了補救4G時代已經出現的技術危害而出臺的一些彌補性、追隨式的措施。5G時代不能重蹈覆轍,而是要事先根據新聞業的發展軌跡以及由此發生的生產關系變化,先行制定一系列較為完備而規范的管理規制,把5G對新聞業的巨大影響力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新的管理規制包括準入門檻的設立、行業標準的出臺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一是5G時代萬物皆媒的特征極大地擴充了新聞發布主體的數量,因此必須先行設立準入門檻,防止新聞的濫發誤發。二是標準先行是5G應用走向成熟的起點。目前5G技術尚不能在新聞業內充分發揮作用,與相關技術標準遲遲未定有很大關系。“5G+工業互聯網”面向航空、礦山、醫療健康等領域先后制定出臺了十余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極大地推動了這些行業的發展。而新聞業技術標準的模糊使得整個產業處于觀望態度,不敢貿然投入。因此,包括制播標準、技術發布標準、視頻生產標準等具體標準須盡快出臺,為5G技術在新聞業的廣泛應用鋪平道路。三是需要及時預見到先進技術對現有生活秩序和社會規范的沖擊。例如AI視頻換臉技術、全息技術等可能造成虛假新聞的泛濫。對此,需要建立健全新聞法律法規,先行約束新聞生產行為,避免技術在不經管控的前提下破壞現有社會運行秩序。
[本文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項目“基于傳媒生態變革的異構社交媒體建設與治理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1LLWXC022)]
參考文獻:
[1]十部門關于印發《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通知[EB/OL].https://www.miit.gov.cn/jgsj/txs/wjfb/art/2021/art_ccee7f20d
eb248358e2f348596e087da.html.
[2]唐·伊德.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M].韓連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4.
[3]彭蘭.網站經營:從“內容為王”到“關系為王”[J].信息網絡,2010(5):12-15.
[4]喻國明,楊瑩瑩,閆巧妹.算法即權力:算法范式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力革命[J].編輯之友,2018(5):5-12.
[5]段鵬,文喆,徐煜.技術變革視角下5G融媒體的智能轉向與價值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2):29-34.
[6]新體驗、新效率、新商業,5G驅動媒體產業加速轉型升級:華為與中國聯通共同發布《5G新媒體白皮書》[EB/OL].https://www.c114.com.cn/news/126/a1086303.html.
[7]喻國明,耿曉夢.何以“元宇宙”:媒介化社會的未來生態圖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38-45.
[8]項弘禹,肖揚文,張賢,等.5G邊緣計算和網絡切片技術[J].電信科學,2017(6):54-63.
[9]施巍松,孫輝,曹杰,等.邊緣計算:萬物互聯時代新型計算模型[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7(5):907-924.
[10]胡泳.所到之處皆媒介:5G對媒體產業的影響分析[J].新聞記者,2020(7):59-69.
[11]安琪,劉艷萍,孫茜,等.基于SDN與NFV的網絡切片架構[J].電信科學,2016(11):119-126.
[12]劉海龍,束開榮.具身性與傳播研究的身體觀念:知覺現象學與認知科學的視角[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0-89.
[13]常崢,孫曌聞.生存在媒介之間的“人/技聯合體”:基于都市青年智能可穿戴設備使用情況的實證研究[J].新聞界,2021(12):95-104.
[14]謝耘耕,李丹珉.傳感器新聞的發展與風險規避研究[J].新聞界,2020(12):28-34.
[15]喻國明.未來媒介的進化邏輯:“人的連接”的迭代、重組與升維:從“場景時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來[J].新聞界,2021(10):54-60.
[16]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商務印書館,2012:44.
[17]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關于《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EB/OL].http://www.cac.gov.cn/2021-08/27/c_1631652502874117.htm.
(唐錚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王欣欣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21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生)
編校:張紅玲
377450190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