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遊
【摘要】電影《長津湖》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的情感共鳴和價值共識,豐富了主旋律影視傳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家國情懷和價值理念的傳播形式及敘事方式。它以正義戰爭的主題設置,激發了人們對弘揚抗美援朝精神的思考,關聯著家國情懷的記憶和鏡像。宏大的戰爭敘事、微觀的人物塑造、紅色文化挖掘的歷史、生活、視覺傳播情境創設,在引起觀影者情感共鳴中實現了深厚的愛國主義的場景刻畫。傳播主體的形象建構、傳播內容的總結凝練、傳播方式的融合發展等影視傳播策略引領和凝聚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為新時代通過影視傳播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表達愛國主義情感提供了經驗借鑒和案例參考。
【關鍵詞】愛國主義;《長津湖》;影視傳播
2021年國慶檔電影《長津湖》以深厚的家國情懷、宏大的戰爭畫面和感人的敘事情節呈現出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光輝歷史片斷和英雄故事。這一主旋律作品打破了中國電影的票房紀錄,也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是當代愛國主義影視傳播的藝術表達,激起了新時代愛國主義影視傳播教育的熱潮。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后的“立國之戰”,《長津湖》傳遞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情懷,凸顯了中國人民維護和平與正義的錚錚鐵骨。本文以傳播學為視角,以傳播主題、傳播的心理和傳播的策略為重點,對《長津湖》傳播愛國主義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進行透視和分析,以期引起學界對愛國主義影視傳播思路與策略的關注和討論。
一、傳播主題:愛國主義的戰火記憶
(一)主題設置:正義與爭取和平的戰爭
影視傳播的效果首先取決于傳播的主題,主題的設置能夠鮮明地表達傳播的內容,進而形成可以輻射更多受眾的傳播焦點。創新和創造文化都需要主題,離開了主題的聚焦與整合,傳播內容就會有形無神,而主旋律影視傳播則更需要“重視主題、發現主題、精心選擇主題”。[1]就《長津湖》的傳播主題而言,它通過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展現了中國人民愛好和平、堅守正義的精神品質和中國人民志愿軍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軍人形象。該片從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威脅我國邊境和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雙線敘事,凸顯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質,展示了中國人民珍視和平的強烈愿望,及中國人民志愿軍“有我無敵”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保家衛國、視死如歸,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愛國主義情懷。影片還展現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動侵朝戰爭的非正義性,聚焦了新時代和平環境中愛國主義情感的影像表達。
(二)議題關聯:家國情懷的鏡像與記憶
傳播不是傳播者的單向重復,而是傳播主體和傳播內容客體對傳播對象施加影響,使得傳播主題與傳播議題相關聯。愛國主義是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既包含著對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理性認知,也包含著對個人與國家發展的感性情愫,集中體現為深厚的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的影視傳播通過熒幕展示,激發了觀眾對愛國主義情感表達與傳播的熱烈討論,家國情懷的鏡像與記憶把小家與大家、個體與社會、民族與國家關聯起來?!堕L津湖》以角色伍千里為主線,展示了他帶著哥哥的骨灰回家探親,回歸部隊入朝作戰后照顧和帶領弟弟伍萬里在前線作戰,在這場鐵與血的戰爭中展現了第九兵團戰士保家衛國、舍生忘死的愛國主義情懷。事實上,家國一體的文化傳統早就熔鑄在中國人民的靈魂中,《長津湖》把觀影者家國情懷的記憶與感觸以影像傳播的形式展現出來,豐富了愛國主義情感的表達形式。
(三)問題思考:抗美援朝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主題的構建和議題的關聯目的是催生人們對問題的思考,《長津湖》誘發了人們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美援朝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問題的思考。就傳播本身而言,任何傳播都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傳播環境,傳播內容也隨著傳播背景的變化特別是時代的變革和實踐的發展不斷變化,什么樣的傳播形式能夠實現傳播效能的最大化成為傳播學思考的重要問題。電影《長津湖》引起了觀影者和評論家對新時代抗美援朝精神傳播的思考。一方面它引起人們對如何通過那個時代的場景還原并凸顯抗美援朝精神的時代價值的思考;另一方面,引起人們對如何通過行為的反思激發當代青年對抗美援朝精神助推愛國主義行動實踐的思考,激勵著當代青年自覺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
二、情境共鳴:愛國主義的場景刻畫
(一)宏大戰爭敘事的歷史情境創設
歷史連接著過去和未來,也是我們以經驗的方式認識人類自身的重要手段。歷史情境的創設是社會歷史和文化傳播的核心內容。以紀念、慶祝等形式回顧重大事件、重要任務、重要時刻,是展現形象、傳播精神氣質的重要形式,影視傳播通過歷史情境的創設,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播奠定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其一,《長津湖》展現了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保家衛國戰爭,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這一戰爭的性質,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供了歷史視域。其二,《長津湖》展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后面對帝國主義的干涉,中國人民不畏強權的偉大精神氣魄,為展現民族精神、民族氣節、民族情懷提供了歷史視角??梢哉f,《長津湖》用影視傳播的宏大戰爭敘事給受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和歷史教育。
(二)人物微觀塑造的生活情境創設
人的精神通過社會生活表現出來,生活情境的創設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的精神狀態的表達。電影《長津湖》塑造了領袖人物、軍人和普通勞動者的生活情境,既表現了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生活土壤,也凸顯了愛國主義行為的社會實踐基礎。在這一影視作品中,映入眼簾的是主角伍千里回鄉所展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樸實的鄉土生活場景,在這里親情是以江南水鄉的漁民生活來凝聚和展現。在抗美援朝決策過程中,偉大領袖毛主席在豐澤園讀書、與彭德懷商議抗美援朝、與毛岸英離別的生活場景的描述,展現了領袖人物的精神魅力和家國情懷。在整部影片中,主要表現了軍旅生活情境的創設,塑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不怕艱難、不畏苦寒、不辱使命的英雄氣概,美帝國主義飛機炸毀的我軍交通線,敵軍飛機、坦克、大炮的猛烈攻擊,零下四十攝氏度的冰天雪地,成為第九兵團贏得勝利的重大障礙。然而,以伍千里、伍萬里、雷公等為代表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依靠單薄的棉衣、冰冷的炒面和凍土豆,扛著簡單的裝備,穿梭在長津湖戰場的前沿。這些“最可愛的人”的角色塑造從微觀視角上表現了愛國者的氣概和風骨,以致引起了一些觀影者競相體驗和模仿志愿軍啃凍土豆的場景,激發了當代青年的愛國情感。
(三)紅色文化的視覺傳播情境創設
抗美援朝是紅色文化影視傳播的重要題材,紅色文化的影視傳播讓愛國主義傳統以影視作品的形式與時俱進。從1952年以來,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不斷上映,如《上甘嶺》《英雄兒女》《鐵道衛士》《打擊侵略者》《激戰無名川》《長空比翼》《英雄坦克手》《烽火烈車》《奇襲》《碧海洪波》《毛澤東和他的兒子》《三八線上的女兵》《集結號》《最冷的槍》,以及紀錄片《血戰長津湖》《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等。這些影視作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為主題,以愛國主義為主線,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形態?!堕L津湖》不僅傳承了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元素,而且加強了視覺文化傳播情景的創設,以新的時代和實踐的視角為觀眾獻上了愛國主義精神傳播的視覺大片。在這一影片中,美國空軍轟炸志愿軍運送軍隊的火車、穿插連行軍中躲避美軍偵察、完成電臺投送任務中與北極熊團進行激戰、犧牲后仍保持著戰斗姿態的“冰雕連”等這些場景無不給人視覺上的震撼。與傳統抗美援朝系列影視作品相比,《長津湖》用大量的廣角鏡頭記錄戰爭的宏大場景,用多個爆炸和光聲交織點凸顯槍林彈雨、戰火硝煙的殘酷無情,而用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了有血有肉、愛國愛民的志愿軍形象。
三、引領與凝聚:愛國主義的影視傳播策略
(一)傳播主體的形象建構
信息的傳播是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也是信息環境中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過程,主體認識與信息傳播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信息傳播依賴于人的主體性的形象建構,在自我建構中生發和延展信息符號的價值和意義是傳播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就影片《長津湖》而言,愛國主義情感的激發、精神的培育、實踐的引導可以從傳播主體的形象建構中實現,傳播策略的布局和力量的整合來自于這一建構過程。
《長津湖》由導演過諸多優秀作品的徐克、林超賢、陳凱歌擔任導演,以導演和主演《戰狼》系列的吳京、青年偶像易烊千璽、具有紅色背景的實力派演員胡軍等擔任主演,還有龐大的演員群體,超過7000人參與制作,耗時三年,投資13億元,投入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等道具。從影片上映后的票房收入和觀眾的反映,媒體的大量報道看,該片確實傳遞了影視傳播的正能量,彰顯了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的內在力量。
(二)傳播內容的總結凝練
傳播內容可以被認為是符號化的信息,即訊息,也可以被理解為是“文本”。[3]傳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傳播的信度和效度,對它的分析主要從符號、再現、敘事三個角度展開。
符號化或符碼化是影視藝術傳播的常用手法,以愛國主義精神為主要內容的抗美援朝精神通過藝術符號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傳遞出來,是《長津湖》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在這一影視作品中,伍千里回鄉、伍萬里參軍、軍列上軍人的可愛形象、戰場上英勇的軍人形象等都是愛國主義精神的符號化,通過形象塑造的符號化還原長津湖戰役的真實性邏輯。
內容的再現是對某些圖像和文本在不同時空條件下進行重構、編碼和創造,《長津湖》通過這一傳播方式使得愛國主義形象得到廣大觀影者的認同,使愛國主義精神深入人心。在這一影片中,角色塑造重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與美國陸戰隊第一師在長津湖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戰斗;不同角色以不同的場景再現了“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4]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凸顯了具有個性的人物形象背后志愿軍共有的初心和使命,使得影視藝術的價值傳播得以升華。
敘事邏輯是影視作品生產的重要考量因素,以不同的時空條件講好故事情節是高質量作品的必然要求,《長津湖》通過復調敘事、多重視角、交叉呈現的方式把愛國主義精神融入觀影者的審美體驗中。這一作品不僅展現出志愿軍敢打硬仗、敢于勝利的斗爭精神,而且以美國第一陸戰隊傲慢的態度、優越的條件襯托出我國第九兵團戰士不朽的精神品格。
(三)傳播方式的融合發展
從電影的傳播方式及其效果來看,《長津湖》引起了國內外觀眾的好評和點贊,它不僅以傳統院線的方式傳播,而且以新興媒體的方式在網絡空間中以新的形式傳播,《長津湖》的全媒體傳播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引領和凝聚匯聚了力量。傳統院線是電影作品發行的主要渠道,各發行方在傳統院線渠道投入了大量資源,宣發效果明顯,國慶期間《長津湖》取得了32.04億元的高票房,領跑國慶檔期。當然,傳統院線具有帶動效應,尤其是《長津湖》引爆國慶檔期后觀影者的良好反響又助推更多觀影者走進電影院,形成了影視傳播愛國主義精神的“累加效應”。不僅主流媒體,大量的商業自媒體也通過不斷創作小視頻或推送《長津湖》視頻片段,展現長津湖之戰的真實狀態,在全媒體的推動下,《長津湖》不斷引發“二次傳播”。其他渠道上的二次傳播,使之形成了裂變式傳播景觀。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特質,《長津湖》通過影視傳播塑造了立國之戰中志愿軍不怕死、不畏難的英雄形象,傳遞了愛國主義的大無畏精神。它不僅在票房和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是傳播主流價值、凝聚愛國力量的精品力作,從傳播主題的選擇、傳播機理的構造、傳播策略的整合上為主旋律影視作品提供了參考。
[本文是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機制建設研究”(2021-ZZJH-085);河南工業大學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資助項目“‘0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創新研究”(JXYJ-F201920);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專項課題“中國共產黨百年理想信念建設的歷史演進與基本經驗研究”(HAUTZX202105)資助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東銘.文化傳播的主題機制及其品牌效應[J].江西社會科學,2021,41(2):240-245.
[2]鄔焜.信息哲學:理論、體系、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63.
[3]胡正榮,等.傳播學總論(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70.
[4]郭志剛.生動詮釋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觀《長津湖》有感[N].人民日報,2021-10-03(04).
(作者為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
編校:王謙
333050190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