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黨史是一部不斷學習、反思、守正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構建與黨史一脈相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從梳理黨史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歷史沿革中,挖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黨史之間的關系及作用,深度探討黨史學習教育對深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啟示與踐行經驗,從而達到啟迪Z世代青年人樹立正確的黨史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振奮中華民族精神的目的。
【關鍵詞】黨史;黨媒;黨史教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在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的關鍵時刻,習近平于2021年2月20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全黨要高度重視黨史學習,從加強組織領導、樹立正確黨史觀、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注重方式方法創新四個方面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四史”教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實際,守正創新,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學習教育各項任務。[1]此次講話受到了全國輿論的高度關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在全黨展開、全國展開。“知史才能明道,明道方能定其行”。在新時期我們不僅要認真研究和學習黨史,更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深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
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史是一部不斷學習和反思的歷史;是一部“守初心、擔使命”守正創新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在崢嶸歲月中乘風破浪、奮勇前行,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斷創新發展,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黨的建設和發展史,既讓人們深刻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與發展歷程,又為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重要史實和理論支撐。
一、黨媒在黨的發展歷程中的作用
(一)黨性是根基和靈魂
黨性是一個政黨的政治本質和特性,工人階級政黨的黨性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根本原則,也是“黨媒姓黨”的理論根基與靈魂。黨媒不僅通過新聞活動,做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為人民服務,影響世界輿論導向,更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綱領和行為準則在新聞事業中的體現與要求,是黨性原則的保障,其中包括三個層面的意涵。
在思想上,黨媒一直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黨的重要理論思想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抨擊與批判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2]列寧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中全面闡釋了黨報的黨性內涵。中國共產黨自開始辦報的那日起,黨報就一直按照黨性原則辦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定的價值取向。
在政治上,黨媒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的頭腦,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綱領、方針政策和人民政府的重大決策。毛澤東提出“政治家辦報”的口號,鄧小平強調新聞工作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反復強調:“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必須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3]。由此可見,作為黨的重要思想文化宣傳陣地,新聞工作不僅是體現黨的意志、傳播黨的聲音、維護黨的尊嚴的輿論工具,也是堅守黨性原則的實際行動。
在行動上,黨媒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的權威,引導正確的輿論。數字化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更需要搶占輿論場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抵制非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觀點,廣泛地傳播正面的、科學的輿論觀點。充分發揮黨媒輿論引導功能,既是黨委交給黨媒的重大政治任務,也是黨媒發展壯大必須直面和解決的現實問題。[4]
(二)反映人民群眾呼聲的作用
黨的根基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在相信人民、依靠群眾的前提下,在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黨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842年馬克思就提出了“人民報刊”的概念[5],并指出,“報刊是歷史人民精神的毫無顧忌的表達方式和公開的形態”,“民眾的承認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無可挽救地陷入絕境”。[6]馬克思在著作中多次強調報紙與人民的密切關系,回應了黨報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如馬克思在1848年稱《新萊茵報》“以堅忍不拔的精神維護全體人民的民主利益,是警覺地捍衛著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無所不在的喉舌”。[7]
在黨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人民的重要性及新聞工作反映人民群眾呼聲的作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概括了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原則。鄧小平曾指出:“密切聯系群眾,這是最根本的一條。”[8]江澤民延續鄧小平“密切聯系群眾”的觀點,提出了“要以人民群眾為本”,相信群眾的理性和判斷力。他強調做任何事情都要做細和做實,使人民群眾感到黨是真心實意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9]“以人為本”是胡錦濤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原則和要求。“以人為本”新聞理念與馬克思的“人民報刊”思想一脈相承。習近平在強調“黨媒姓黨”的同時,強調“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提出“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10]。新聞工作關乎“民心所向”,是連接黨與人民的重要“橋梁”。
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人民性”這個概念早在1947年1月就出現在黨的報刊上。在黨的機關報《新華日報》創刊九周年之際的編輯部文章中寫道:“新華日報的立場,就是全民族全人民的立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機關黨報一直以“人民日報”命名已表明黨始終要辦反映人民群眾呼聲的報紙。傾聽廣大人民的真實訴求,及時解決人民遇到的難題是黨媒重要的工作職責之一。
(三)發揮黨的輿論引導功能
新聞媒體既是重要的信息來源,又有影響輿論的巨大功能。堅持正確輿論引導一直是黨史理論的使命,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重要功能,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心環節。鄧小平在1980年1月就強調,我們的新聞媒體要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江澤民于1994年1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一理論命題,強調“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的“輿論導向”觀[11]。胡錦濤則認為新聞工作是黨的執政資源,黨執政能力也包括了黨的輿論的引導力和傳播力,肯定新聞工作在信息化時代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在變幻莫測的形勢下,始終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處理好“喉舌功能”和“傳播功能”的辯證關系,不斷創新提升黨媒的輿論引導力。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引發的新一輪媒介技術革命,傳播方式、媒體格局、輿論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推動全球傳媒格局全面重構。“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對媒體格局重構問題的本質把握和理論創新,以創新強守正,擔當媒體責任。[12]從《人民日報》率先開展媒體融合實踐打造“四全”融媒體中心、新華社構建全球視頻智媒體平臺,到上海報業集團實施“平臺”戰略、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探索“三圈環流”戰略、成都傳媒集團實施“4311”戰略等,均是黨的新聞工作守正創新的具體實踐。
二、黨史學習教育對深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啟示
(一)以黨史為鏡,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知史才能激志,激志方能盡其責”。黨史教育并非一般的歷史教育,而是以歷史經驗為基礎,融會貫通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思致相因,是對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觀的教育。[13]黨史學習教育為深入認識和正確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新情況新問題提供歷史借鑒,為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提供開拓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其積極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加強黨史教育有助于新聞輿論工作者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脈絡,尊重黨史實際,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指導自己的言論和行動。新聞工作者對于抵御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歷史虛無主義及“社會公器”“第四權力”等西方資產階級新聞觀謬論責無旁貸,因其本質上是“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4]其二,加強黨史教育有助于新聞輿論工作者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輿論環境中,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守輿論主陣地,確保“黨媒姓黨”[15]。其三,加強黨史教育有助于新聞媒體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統一原則,講好中國故事,為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歷史自信。
(二)黨史賦能,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話語體系
任何偉大的思想都不是空穴來風、橫空出世,而是思想理論邏輯與歷史發展進程的辯證統一,是因應時代變化、實踐需求而對傳統思想的“創造性的轉化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構建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一脈相承、源遠流長,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價值,還滲透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意義,并有力地指導著國家建設和新聞實踐工作。黨史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加強黨史教育,有利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不斷深化,從歷史的經驗升華到新的理論高度,完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話語體系,為全黨新聞輿論工作提供理論支撐和思想動力。諸如習近平所提出的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就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實踐經驗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輿論思想的最新概括,充分體現了對黨史的繼承、弘揚、發展和創新的統一。
(三)聚力育人,融合黨史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黨史學習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鑄魂育人的啟迪和指導作用。新時代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需融合黨史,用正確的黨史觀來樹立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作為一種抽象教條、政治套話、凸顯“政治正確”的方式生搬硬套地凌駕于黨史理論之上。[16]正如習近平在2016年2月19日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所強調的,新聞工作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17]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正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輿論引導、形成社會共識、提升新聞教學與科研的現實需求,[18]為國家發展、中華民族復興培養更多優秀的后備人才。
三、結語
隨著世界格局的變遷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續蔓延,西方媒體不斷升級負面議題,全球治理體系加速演變,中國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之憂,導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踐行與話語體系建設面臨嚴峻的挑戰。唯有將加強黨史學習教育與堅持從實際出發相結合,才能開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廣闊的學術空間和現實追求,建構與完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通過黨史學習教育,進一步提高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新聞紀律的自覺性,深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內,發揮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作用;對外,抵制西方資產階級新聞觀的侵蝕和西方不良輿論的侵襲。現階段,全國上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黨史學習教育。新時代的黨史教育,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堅持,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新聞輿論工作者和Z世代青年的指導,從而樹立正確的黨史觀、政治觀和人生觀,客觀地感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創新性和優越性,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作用。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話語的歷史建構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ZD323)]
參考文獻:
[1]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N].光明日報,2021-02-21.
[2]尹韻公,豐純高.關于新聞理論中的“人民性”問題[J].紅旗文稿,2006(9):14.
[3]沈正賦.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研究進路初探[J].當代傳播,2018(5):9.
[4]任慶.新媒體時代如何發揮好黨報的輿論引領作用[J].攀登,2020(6):52-56.
[5]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5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81.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599.
[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0.
[9]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3.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11]陳建云.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J].當代傳播,2014(2):34.
[12]童兵,費雯儷.打造新時代的“四全媒體”:努力踐行習近平關于媒體融合發展重要論述[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0(7):5.
[13]虞志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三重邏輯[J].江淮論壇,2020(12):17-19.
[1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反對歷史虛無主義[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7:64.
[15]鄧紹根.“黨媒姓黨”的理論根基、歷史淵源和現實邏輯[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8):12-13.
[16]費雯儷,童兵.新中國新聞學建設70年:從“新聞無學”到“顯學”初現[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9).
[17]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手法,提高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
[18]張濤甫.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問百答[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6.
(作者為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后)
編校:張紅玲
38225019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