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

習? 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海歷來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在“九五”期間即由相關政府部門編制發布了科普事業發展規劃,1995年成立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人均科普經費支出和科普設施建設一直居全國前列。中國科協2021年初發布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4.3%,位列全國第一。
2月18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出臺后,本市科普立法從形式上由《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中的專章規定升格為專門法規,從內容上由專章六條擴展為六章四十三條,既充分總結和固化了科普工作實踐經驗,同時也為進一步推動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治遵循。
完善工作格局 推動全社會參與
科普工作涉及多領域,需要多部門共同推動。為形成系統完善的組織管理機制,《條例》強調科普工作應當堅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社會協同、開放合作的原則,因地制宜建立有效的科普供給體系,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條例》明確市、區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科普工作的重大問題,研究決定科普工作的重要事項,聯席會議辦事機構設在同級科技部門;規定了市、區兩級政府以及科技、宣傳、教育、衛生健康、文旅等部門在科普工作中的具體職責;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支持和引導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公益性科普活動,支持、培育和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加強與長三角及國內其他地區的合作,鼓勵和推動開展國際合作,提升科普工作的國際化水平。
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為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參與科普工作的格局,《條例》明確科學技術協會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會力量,上海科技館應當發揮科普示范功能;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等機構,工會等人民團體,各類學術機構、研究團體、行業組織,各類公園、綠地等生態空間的經營管理單位,影劇院、體育館、機場、火車站、城市軌道交通站點等公共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發揮各自優勢做好科普宣傳工作;鼓勵戶外廣告設施的設置人、使用人通過戶外廣告設施發布科普宣傳內容;鼓勵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出租汽車以及商務、住宅樓宇內的廣告設施在適當時段展示科普內容。
適應時代要求 強化互聯網和校園科普
隨著互聯網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變革了傳統科普自上而下的單向信息輸出,越來越多的主體通過雙向互動的互聯網平臺傳播和接收科學知識,互聯網平臺已經成為深受大家尤其是年輕人歡迎的科普重要陣地。
以視頻為主的B站,去年一年就有1.9億人觀看泛知識內容,全站科技類稿件播放量超80億次,約收到3億次點贊;以音頻為主的喜馬拉雅電臺,其中的云服務平臺僅去年一年就制作完成科普類目專輯852個,新增科普類目音頻25194條,累計播放次數超5億人次,移動端累計播放總次數達197億次。為適應新的形勢要求,《條例》對互聯網科普作出專門規定,明確綜合性互聯網平臺應當開設科普專區,制作或者推送科普內容,提供相關科普服務;鼓勵建立專業性科普網絡平臺;鼓勵內容創作主體通過網絡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要求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加強各類學校的科學教育。《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進一步要求建立健全青少年科學素質評價標準,完善中小學科學教育體系,豐富青少年科學教育內容。《條例》根據規劃要求,結合本市實際,對推動校園科普活動作出了明確規定:學前教育機構應當把科學啟蒙納入學前教育內容;中小學校應當將科學素質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建立健全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銜接機制,配備科技總輔導員和必要的科技教師團隊,開設科普課程,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應當優化科普教育,建設創新實踐基地,鼓勵在校學生成立科普社團,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同時,發揮“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學校”輻射、示范和引領作用也被寫入法規。
堅持科學精神 規范科普活動
近年來,科普活動失范的情況日益引發各方關注。特別是在醫療、養生領域的科普活動中,“花椒用得好,生活沒煩惱” “大蒜搭配好,疾病都趕跑” “生姜加一物,疾病都讓路”等一些并無依據的偏方或者謠言經常摻雜其中。
為進一步增強科普工作的科學性、權威性,《條例》一方面鼓勵高層次科技人員領銜實施科普項目,開展科普作品創作,普及和宣傳科技知識,另一方面也對科普活動提出了規范要求:明確科普活動應當堅持科學精神,尊重科學原理,反對和抵制偽科學,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假借科普名義誤導公眾、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權益;開展科普活動的單位應當加強對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審查,有條件的應當建立科學顧問制度,聘請專職或者兼職科學顧問;科普作品涉及尚未形成學術共識或者沒有明確定論的科學類結論、概念、觀點和觀念的,創作主體應當聲明所創作內容的最新研究狀態;在政府主辦的公益性科普活動中,相關參與方可以依法標注單位名稱和商標標識,但不得發布商業廣告。
夯實基礎支撐 健全保障激勵機制
為更好地推動和加強科普資源的建設、開發與利用,《條例》明確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對科普資源建設、開發和利用進行整體規劃,優化布局,推進科普資源與產業、科技創新、文化教育、自然生態等特色資源融合發展;市科技部門應當建設科普資源庫并實行動態管理,建設科普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科普資源共享共用;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科技創新基地、科技計劃項目應當按照規定履行科普責任,新建科技創新基地的科普功能與科研功能應當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科技計劃項目的項目管理機構應當在項目合同中明確科普工作任務,并將完成情況納入綜合績效評價。此外,《條例》還強調充分利用“上海科技節”和“上海市科普基地”等特色科普資源開展科普活動,積極打造上海科普品牌。
為加強科普隊伍建設,《條例》提出支持開展科普理論與實踐研究,將科普人才納入科技創新人才培育計劃,并通過完善培訓體系、建立科普人才庫、加強學科建設等方式,提升科普人員的專業化能力;鼓勵科普人員申報相關專業技術職稱;在開展其他專業技術職稱評聘時,相關人員取得的科普成果和科普工作業績,可以作為參考;鼓勵單位將科普工作業績納入員工日常業務考核和評獎評優指標,相關人員開展單位安排或者認可的科普活動所取得的業績可以視為其職務業績。
為完善科普工作的激勵與保障機制,《條例》除了從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外,還總結本市實踐經驗,明確在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中設立科學技術普及獎,對取得重大科普成果、為科普工作作出重要貢獻的組織和個人進行獎勵;明確市科技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完善科普評估制度和指標體系,定期對科普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考核評估,評估結果作為編制和調整科普規劃、制定科普政策的重要依據。
372050031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