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東

市? 人大城建環保委員會對口的是直接、密切關系民生的領域,接地氣、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是我們委員會工作的自然稟賦。過去一年,城建環保委黨支部在常委會黨組、機關黨組、委員會分黨組的領導下,認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薪火傳承“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踐行偉大建黨精神,服務全市中心大局。下面三個小故事,展示了我們支部和黨員積極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先鋒模范作用的風采。
“三部電梯”的故事
當前,加裝電梯是本市市民口中的高頻熱詞。這里的“電梯”有三部:一部是老樓加裝的電梯,一部是地鐵入口加裝的下行電梯,第三部是人行天橋加裝的垂直電梯。
這些年來,城建環保委始終關注“三部電梯”的推進工作,持續督辦代表建議,“十年磨一劍”最終結了善果:2021年年初,老樓加裝電梯被列入“民心工程”;2021年年底,地鐵入口加裝下行電梯有了更新改造計劃。
第三部電梯的故事更加精彩。2021年4月,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把天橋加梯作為黨史學習教育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重點項目,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蔣卓慶牽頭聯系和負責,城建環保委具體推動落實。該項目源于代表建議辦理的一件“不滿意”件,涉及近10家政府部門,難度可想而知。黨支部堅決貫徹常委會黨組的要求,與政府職能處室的黨支部結成對子,全體黨員集體攻關,克服了一道一道“攔路虎”,推動天橋加梯列入市“為民辦實事”的重點項目,確定在2022年12月3日國際助殘日前完成38座人行天橋、106部垂直電梯加裝工作。2021年11月3日,全市首批14座天橋加梯工作集中啟動。2022年1月17日,浦東東方路棲霞路天橋加梯率先竣工啟用,使周邊4個老舊小區、2萬居民、355位殘疾人獲益。
從“一部法規”到“一座展館”的故事
2021年9月1日,全國省級第一部城市更新條例正式出臺。立法過程中,在分管領導高小玫、肖貴玉副主任的帶領下,委員會和黨員同志們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對市民關注的舊區改造、加裝電梯、公共停車場和充電樁等問題作出專門規定,實實在在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
法規實施后,城市的新陳代謝將在法治軌道上運行。要城市煥發活力,需要有更新成果進行示范引領,需要更多地激發人民的首創精神,更多地吸納來自群眾的“金點子”。在市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的部署下,城建環保委結合城市更新條例的落地落實,在楊浦濱江“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提地協調推動城市更新成果展的策展工作,在3個月的緊張籌備中做了大量細致深入的指導督促工作。2021年12月31日上午,全國第一家城市更新主題展向公眾開放,55個最佳案例濃縮了上海城市更新的精華,全面立體地展示了“人民城市”建設的上海樣本。從“一部法”到“一個展”,是支部助力委員會履職,學黨史、守初心、擔使命的實踐成果,要使“人民城市首提地”成為人民幸福感的重要體驗地,人大工作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抓“固廢”促“無廢”的故事
從“屋里廂”到“垃圾箱”,上海市民群眾的綠色文明新風尚正漸漸轉化為城市文明發展的軟實力。
垃圾分類、收運處置、資源利用、低碳發展,看似一樁樁小事,反映的是上海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一場場變革。過去一年,城建環保委開展了固廢防治、長江保護、生活垃圾分類“兩法一條例”的監督檢查,以法治力量深入推動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支部嚴格落實黨史學習教育要求,學史增信、學史力行,著力解決固廢處置“十字繡”上的“漏針”之困,根據市人大常委會領導的批示要求,支部黨員反反復復地調查研究、核查取證,在蔣卓慶主任親自把關指導下,找準短板弱項,夯實“兩法一條例”監督調研專報的基礎性工作,推動全市今年新增7座濕垃圾處置設施、49個污水處置和防汛補短板項目,助力打造安全韌性城市。
去年,為全力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來滬檢查,支部黨員在臺風正面登陸上海的惡劣天氣下,陪同暗訪組赴浦東新區實地檢查,迎著暴風驟雨深入海塘沿線數十公里查找違法問題數小時,從嚴落實法律規定。栗戰書委員長對上海固廢法實施情況給予了高度肯定,在全國人大執法檢查報告中,將上海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模式提煉概括為“上海模式”向全國推廣。從“固廢”到“無廢”還有更大的硬仗要打,推動濕垃圾資源化、形成建筑垃圾處理長效機制任重道遠,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無廢城市”建設,黨員們有決心有信心有恒心。
一年來,黨支部深入認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困難越艱巨,黨員同志們越擔當,始終保持昂揚奮進的拼搏精神。未來我們要將黨史學習教育繼續“升溫”,向史而新,向上而行,發揮久久為功的韌勁、勇毅前行的拼勁,為上海這座光榮城市接續奮斗、再創奇跡貢獻力量與智慧。
(作者系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員會黨支部書記)
380350031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