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飛 白思祺 李卓璠
摘要:改革開放創新“三輪驅動”將激發中國經濟新活力,突顯中國經濟新潛力,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在中國經濟新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激發經濟活力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相結合,建立衡量城市經濟活力的綜合評價模型,定量研究了我國18個不同地區城市的經濟活力。根據研究結論以陜西省為例,對增強其區域競爭力提供發展建議。
關鍵詞:城市經濟活力;主成分分析;區域競爭力
一、引言
城市經濟活力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刺激地區經濟增長,由于不同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同,資源不同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這些政策在不同城市的效果也不同。如何抓住關鍵因素,有效提高區域經濟活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實證分析
(一)城市經濟活力評價指標的建立
評價城市經濟活力應從多方面考慮,不僅是經濟方面,本文建立的城市經濟活力評價指標體系以經濟指標為主,以社會指標和環境指標為輔,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二)模型建立
在城市經濟活力研究中,有n個指標分別表示為X1,X2,X3,…,Xn,n維隨機向量由這n個指標組成的是X=(X1,X2,X3…,Xn),設隨機向量X的均值為u,協方差矩陣為∑。通過線性變換,可以形成一個新的綜合變量Y。
換句話說,新的綜合變量可以用原變量線性表示,也就是說,新的綜合變量可以滿足:
2. α1和Yj沒有關系;i≠1,2,…,n
3. Y1是線性組合X1,X2,X3,…,Xn中方差最大者;Y2是Y1與不相關的X1,X2,X3,…,Xn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Yn是Y1,Y2,…,Yn-1與不相關的X1,X2,X3,…,Xn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
在城市經濟活力的研究中,總協方差矩陣∑與相關性矩陣R通常是未知的,需要通過樣本數據來估計,一共有n個樣本,每個樣本有p個指標。原始數據矩陣如下:
因為各主成分不能反映城市經濟活力所涵蓋的全部信息,將前5個特征根相加,得到5個特征根所占的比例以特征根作為權重,計算的總因子得分綜合城市經濟活力的狀況,反映城市經濟活力每個地區。從而建立了城市經濟活力綜合評價模型得到如下:
相關系數矩陣R的特征值是由向量的內積得到的。具體來說,利用雅可比迭代法計算出特征值的迭代精度,然后根據特征值的累積百分比確定主因子個數,計算各主因子的貢獻率。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選擇貢獻率在10%以上的,確定主要因素:
主成分分析:主因子1主要解釋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專利授權數,人均GDP,實際利用外資情況,主因子2主要解釋了當年的研發投資強度、企業變化率,主因子3主要解釋了單位生產率人均住房面積,主因子4主要解釋了人均年均GDP增長率3。主要因素5主要解釋了每年完成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每個特征根的向量矩陣是通過最大化對合特征根的方差得到的。根據向量矩陣Y1,Y2,Y3,Y4,Y5可以得到的五個主成分線性組合:
將各城市相關指標數據代入上式,各地區的最終得分和排名如表3所示。
(三)結論
通過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城市經濟活力,我們可以看到,城市經濟活力高的城市大多數集中在東部地區,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在地理位置、發展歷史、國家政策、資源布局等方面都具有較大優勢,因此城市經濟活力較高。對于內陸城市而言,其地理位置和資源分布都不具有東部沿海城市的優勢,且各城市企業數量尤為明顯。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的企業數量將100萬到150萬,而內陸城市的企業數量僅為20萬到60萬。企業數量直接影響著現有的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源的循環,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數量是提升一個地區經濟活力的核心因素之一。
通過上面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為了提高一個地區的經濟活力,有必要加強該地區的經濟增長能力,吸引資本和生產要素的能力;增加企業數量,擴大企業規模;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加快創新驅動步伐。
三、陜西地區經濟發展
(一)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陜西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制度基本形成但不完善。首先,創新動力不足,對于核心技術的研究和開發能力較為薄弱。高新技術產業雖然發展迅速,但產業規模和數量相對較低,技術領先型企業實力較弱,缺乏團隊領導力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發展。其次,實體經濟完整但地區工業體系規模小,核心競爭力不高。科技教育的優勢沒有充分發揮,軍民融合僅有閻良、航天經濟技術開放區、504所等個別單位,沒有形成統一的體系。除此之外,對外開放政策全方位落實情況仍有欠缺,對外招商引資能力較弱。不可否認陜西區域經濟活力發展受到多種因素制約,應結合實際情況,以科學客觀的態度,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發展建議
1. 加強實體經濟建設,夯實現代經濟體系。物質生活推動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只有發展實體經濟才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質量,滿足多方面需求。發展實體經濟的重點是高端制造業智能化發展、合理開發利用能源產業鏈、發展工業和現代農業、優化產業結構并提高新興產業比重。
2. 發展關中高技術產業,建設“西部創新中心”,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現代經濟體系戰略支撐。
3. 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區位優勢,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積極發展門戶經濟,提升現代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和國內輻射力。歷史上,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推動了漢唐盛世的發展,打開了通往歐洲的大門,譜寫了中西第一次交流與合作的篇章。如今,在習近平同志“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更是加快發展的最佳時機,實行開放政策可以吸引外國投資和資本,從而加快社會發展,改善經濟活力。
參考文獻:
[1]何汝群. 珠江-西江經濟帶城市經濟活力評價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2]高歆,郝東明.陜西省各地區人力資本水平綜合評價與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6(28):111-113.
[3]李余,吳博文.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背景下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典型模式分析及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08):49-54+101.
[4]白永秀,趙偉偉.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背景、特點及其措施[J].經濟體制改革,2010(05):134-137.
[5]金延杰.中國城市經濟活力評價[J].地理科學,2007(01):9-16.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
392150058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