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帥 張娟 郭英彪
摘??要:以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積極探索構建多方協同育人體系,是地方應用型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該文以煙臺理工學院探索和實踐基于“學校+院所+企業”深度融合的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為例,深化校、所、企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形成多元主體有效協同、社會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機制和模式,不斷培養高質量的以職業勝任力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對于地方高校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參考意義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地方應用型高校??多方協同育人??新工科??職業勝任力??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1(a)-0000-00
Innovation?and?Practice?of?Multi-party?Collaborative?Education?Mode?in?Local?Application-oriented?Colleges?and?Universities
Abstract:?It?is?an?important?task?for?Local?Application-oriented?priv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actively?explore?the?construction?of?multi-party?collaborative?education?system?guided?by?the?cultivation?of?application-oriented?talents?of?new?engineering.?This?paper?takes?Yantai?Institute?of?technology?as?an?example?to?explore?and?practice?the?multi-party?collaborative?;education?mode?of?new?engineering?based?on?the?deep?integration?of?"school+Institute+enterprise",?deepen?the?cooperation?of?school,?Institute?and?enterprise?in?education,?employment?and?development,?form?the?mechanism?and?mode?of?multi?subject?effective?cooperation?and?social?deep?participation?in?talent?training,?and?continuously?cultivate?high-quality?application-oriented?talents?with?professional?competence.It?has?reference?significance?and?application?value?for?the?training?of?new?engineering?applied?talents?in?local?private?colleges.
Key?Words:?Local?Application-oriented?colleges?and?universities;?Multi?collaborative?education;?New?engineering;?Professional?competence;?Practical?personnel
煙臺理工學院是地方新興民辦高校,學校堅持“以生為本,以師興校,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促發展,以服務社會為己任”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基于職業勝任力目標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搭建多元平臺,構建綜合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以“十四五”規劃制定與啟動為契機,全面加強學校頂層設計,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更加宏觀的視角,把握時代脈搏,探尋教育規律,力爭把學校建成有靈魂、有溫度、有責任、有特色的地方性應用型創業型本科高校。
學校信息工程學院傳承省級教學團隊優良重教傳統,按OBE教育理念構建教學質量標準體系,面向產出開展教學,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基礎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學生,在各項科技競賽大賽中不斷取得佳績。學院不斷加強校企、校地合作,加速融入地方特色經濟,校地合作建有16個實習實訓基地。2020年聯合煙臺中科網絡研究所、煙臺宋和宋智能科技公司等共建校地融合共建專業實訓平臺,新工科專業屬性建設優勢更加明顯。另外,按照專業工程認證標準,學院適時調整專業教學計劃,推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形成專業知識能力和道德修養并重的人才培養方案,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結合煙臺市及山東半島新工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以及新工科建設與“計算機和電子信息專業群”建設需要,學校信息工程學院不斷探索基于“學校+院所+企業”深度融合的新工科多方協同育人模式,積極對接行業、產業需求,匯聚三方要素資源,深化校、所、企合作,形成了多元主體有效協同、社會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機制和模式。
1主要創新內容與實踐過程
信息工程學院建設良好的多方協同、校地融合、專業共建平臺,通過學院現建有的16個教學實習基地和20余位企業工程師為專業兼職教師,與時俱進地推進專業建設,校地融合專業共建的成效突出。校地融合平臺既充分利用了企業的先進設備和新技術優勢,彌補學校實驗實訓資源不足和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的缺陷;又可推動教學內容改革與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提升,提高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和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企業工程師參與課程教學,并全面主持或參與實驗實訓環節的指導等,專業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顯著。2018年獲全國大學生軟件測試大賽一等獎2項、2019年獲國際機器人抓舉競賽獲金獎1項和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二等獎3項等。近3年,本專業學生在數學建模、電子設計、網絡安全及軟件設計等重要科技競賽中,獲國際金獎1項、國家及省級獎260余項次。
1.1校、所、企協同成功獲得煙臺校地融合項目優先立項
2020年,學校信息工程學院與煙臺中科網絡技術研究所、煙臺宋和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報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人工智能專業及綜合實訓平臺校地共建”獲得2020年煙臺市校地融合發展優先推薦支持項目,支持經費56萬,為院所深入合作共建提供了新的平臺。
1.2工程師走進理論與實踐課堂常態化
2020年共有5個實習基地的5名企業工程師,實質性參與了7門課程的理論教學。有來自3個實習基地的工程師,參與了11門次實踐課程的校企共建。
1.3工程師獨立主持課程的全程講授,校企課程深度共建展開試點
2020年兩個學期分別遴選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與合作企業進行課程深度共建,邀請了實習基地高級工程師來全程獨立授課,并主持該課程的教學與實踐改革,把課程教學、課程實驗、課程實訓等環節綜合打包進行校企共建,取得了良好的課程建設深度合作的創新試點效果。
1.4多方協同、共同探討新版人才培養方案
按照“新工科”建設和專業工程認證標準要求,根據學校統一部署,學校信息工程學院多次聘請煙臺中科網絡技術研究所、煙臺杰瑞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騰訊云煙臺數字學院等相關合作企業,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專業基礎和學科特色,對“計算機與電子信息科學專業群”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論證與重新制訂,建設既有院校專業特色又符合產業人才需求的課程體系,凸顯新工科建設特色。
1.5校企合作、共同出版應用型教材1部
學校信息工程學院不斷加強應用型教材建設,鼓勵校企合作出版教材。2020年,信息工程學院教師與山東中興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出版教材一部。
1.6多方協同提升學生職業勝任力和就業率
信息工程學院充分發揮院所、企業的優勢軟硬件資源,加強學生專項技術應用能力的綜合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提高職業勝任力。主要工作包括:(1)2020年信息工程學院有30多名畢業生在學院校外實習基地進行Web前端、后端系統開發培訓,直接接受專業實戰能力訓練,大大提升了職業勝任力[1]。企業著力招收高級應用型人才,而學生選擇到優秀企業就業,從而校、所、企開展多方協同培養優秀人才,最終達到學校、院所企業和學生的三方共贏。(2)2020年下半年,信息工程學院與煙臺中科網絡技術研究所簽訂新共建協議,確定選派一批大四優秀學生實質性參與到該所的實際項目開發中。學生結合所學的專業知識以及研究所導師的專項指導,專業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項目研發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通過一段時間與研究所工程師的共同學習、研發,學生在項目研發方面的專業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進一步提升,從而為職業勝任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1]。
1.7校企合作、協同指導畢業論文
2020年,信息工程學院以2020屆畢業生為試點,實施校企合作、共同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學院遴選出8名本科生由煙臺杰瑞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與信息工程學院教師協同指導畢業論文,起到良好時效。2021屆畢業論文信息工程學院擴大多方協同指導范圍,遴選出28名本科生,分別由學院4家校外院所、企業與信息工程學院教師協同指導畢業論文。
1.8教師參加合作企業的各種進修培訓,取得實效
2020年,信息工程學院有5位教師參加合作企業舉辦的培訓會議,其中3位教師獲得了職業資格證書,極大提升了教師專業能力。
2?實踐成效
企業工程師將實際項目中的典型案例帶到課堂,結合書本中所學的知識點,通過與學生之間良好的互動,將知識點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給學生講透徹、講明白,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真實,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鞏固了學生的學習成果,起到良好實效[2]。
通過多方協同論證培養方案,使2021版新版人才培養方案凸顯新工科建設特色,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新工科人才。
通過校企協同出版教材、申報課題、教師進修培訓等工作,使教師業務能力快速提升,從而反哺教學,提升教學質量[3-4]。
通過多方協同指導畢業論文、加強學生專項技術應用能力綜合訓練等措施,使學生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從而提高職業勝任力和就業率。
通過多方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的積極性。
3?主要特色與創新點
3.1?與合作院所、企業的課程共建深度融合
工程師進課堂不局限于講授1~2次課,而是擴大到一門課程由實習基地工程師來全程獨立授課,工程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結合實際研發項目,深入淺出地講解知識點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反映良好。同時工程師通過上機和實驗課注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5]。該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了課程建設深度合作的良好效果。
3.2?校地融合、專業共建向縱深發展
2020年,信息工程學院與合作院所企業共同申報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人工智能專業及綜合實訓平臺校地共建”獲得2020年煙臺市校地融合發展優先推薦支持項目,獲得政府支持經費56萬,填補了信息工程學院與院所、企業協同合作項目的空白,為校地融合、專業共建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
3.3?組織學生參與合作院所的實際項目研發
2020年秋季學期,信息工程學與煙臺中科網絡技術研究所達成新協議,選派了12名大四優秀學生實質性參與到該所的實際項目研發中。研究所導師在項目專項研發、系統分析與設計、專利申請等方面給予積極指導和訓練,通過訓練后,學生專業素質高,與人交往能力強,并且吃苦耐勞,團隊精神好。這是信息工程學與煙臺中科網絡技術研究所協同培養學生向縱深發展的新嘗試,為學生職業勝任力的提升增添新的內容、取得新的成效。
3.4?與院所、企業多方協同指導本科畢業論文
該項工作從2020屆進行了改革試點,遴選出8名本科生由企業與信息工程學教師協同指導畢業論文,企業導師在項目專項研發與設計、論文寫作等方面給予積極指導和訓練,學生反映良好。從2021屆畢業生開始,擴大了多方協同指導范圍,遴選出28名本科生,分別由4家院所、企業與信息工程學教師協同指導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選題直接來自企業一線實際項目,彌補了學校教師畢業設計選題的不足,大大提升了畢業設計質量,從而提高畢業生的培養質量[6]。這部分學生就業后,就業單位認為學生崗位適應能力突出,踏實肯干,專業能力和業務能力良好,具備較好的職業發展前景。
3.5?校企合作、反哺教學、取得成效
通過聯合申報項目、共同研發課程教材、教師進修培訓等工作,使教師業務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從而反哺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取得明顯成效。
4?下一步改革的主要思路及舉措
4.1主要思路
新工科建設是專業建設與改革的重點方向,相對于傳統的工科人才,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學生不僅需要較好地掌握某一學科專業知識,而且還應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有的問題,還應具備學習新知識、新技術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去解決未來發展所面對的問題。
學院將堅持協同育人模式,突出“優化結構、突出重點、強化實踐、打造特色”的建設思路,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專業建設、教學管理、質量工程、特色人才培養等方面、尤其在產學研合作、校地融合共建、師資隊伍“雙崗雙聘”實踐等方面,凸顯應用型專業建設實效,為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4.2主要舉措
本著資源共享、課程融合和整體推進的原則,進一步強化協同育人的內涵建設,充分發揮改革示范作用,融合并輻射帶動“計算機與電子信息科學專業群”的建設與發展。下一步,進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專業共建的力度,通過建立工程師進課堂常態化制度,保持與合作企業的實時互動與交流,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
結合新工科建設要求,修訂相關課程教學大綱,確保每學年有3~5門以上核心專業課程的教學有企業兼職教師實質性參與;有2~4門以上實踐類課程設計直接由企業工程師指導完成。同時,每學年遴選3~5位企業工程師,作為本科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直接參與設計指導。以新工科人才培養實踐為抓手,探索與實踐新的課程體系改革、校企專業共建、課程共建、實驗室共建、實驗實訓環節與畢業設計改革等舉措,力爭體現建設實效,打造專業特色。
5?結語
信息工程學院不斷探索多方協同育人模式,分別與煙臺中科網絡研究所、華東電子、煙臺智慧云谷、煙臺北極星國有控股有限公司等16家院所企業建立了實訓、實習基地,聘請有20余位工程師作為兼職教師,全面參與專業教學與實訓指導工作,為專業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提供了堅實基礎和保證。教師和工程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能力互補,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實踐教學質量優良,教學保障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新工科應用型人才模式的探索與轉型,是煙臺理工學院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學校信息工程學院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充分發揮校、所、企各自優勢,構建產學研用多方協同育人體系,深化產學研用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著力打造“適應產業發展,滿足行業需求,校企協同育人,產教研用深度融合”的高素質應用型優質專業,不斷培養高質量的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和肯定。這些來自教學一線的創新與實踐,對于地方民辦高校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參考意義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原帥,宋宜斌.獨立學院校企共建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8(11):?159-160.
[2]? 原帥,宋宜斌,張志剛,等.基于校企共建的獨立學院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6(12):146.
[3] 陳龍,賈凱,張志波.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探究[J].青年與社會,2018(36):248.
[4] 鄧筠.校企分離背景下S高校校辦企業無形資產入股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5] 劉城.“校企合作型”健身俱樂部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6] 談一真,王旭,王曉莉.校企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經濟導刊,2021,29(8):161-162.
基金項目:山東省高等教育本科教改項目(項目編號:M2018X317);煙臺校地融合發展優先推薦支持項目(項目編號:2020XDRHXMXK09);煙臺理工學院?“計算機與電子信息科學專業群”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原帥(1981—),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信息類課程的教學工作及校企協同育人。
16265007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