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蕾
摘要:文章分析了建設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提出優化生態農業的具體措施:加強生態農業宣傳力度、優化農業資源利用、發展綠色新型農業模式、建立現代化農業發展體系、發揮政府的支持作用、健全農業部門服務機制、推廣農業技術的使用。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經濟;現代化農業體系
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發展的穩定性。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明確了以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發展生態農業能有效促進農業發展,但建設生態農業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在實踐中解決好存在問題、不斷完善優化。
一、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
首先,發展生態農業能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生態經濟將農業種植與生態旅游等產業結合。一方面,農民通過加強與企業合作,有效擴展生態農業產業鏈;另一方面,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對生產技術的改進,提升了農產品產量和種植效率,大大降低農民生產投入成本,從而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其次,實施生態農業符合國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相關政策。例如在農業生產中使用農作物秸稈、牲畜糞便等作為有機化肥代替農藥、化肥等使用,能有效將農業生產廢棄物,通過農業生產技術,轉換成為農業生產肥料,有利于提升農產品品質,減少農藥殘留,實現綠色無污染種植。
二、生態農業發展趨勢
目前,生態農業發展呈現以下三方面趨勢:
第一,生態農業在發展中強化對農業資源開發和保護。隨著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生產技術也在不斷改進,機械化集約生產方式代替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相比于傳統農業發展模式,農業機械化生產大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業資源開發力度進一步加強。同時,在進行農業資源開發應用時,相關工作人員逐漸轉變工作思路,依照農業發展適度性原則,提升了對農業資源保護力度。
第二,農業產業結構逐漸轉變。在發展生態農業時,農業生產更加注重對自然資源利用,農民和專業技術人員分析研究不同農作物的立地條件、生長規律,結合先進生產技術,減少對資源的破壞,有效提升農業資源利用率,進一步增加農業發展經濟效益,并將農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使傳統農業產業結構模式,轉變為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模式。
第三,生態農業在發展中加強了對各生產要素的管理,使各要素協調發展。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減少了農業發展局限性,使生態農業生產綜合性協調發展。例如,農業生產中對自然、社會、人力等資源進行協調利用,農民通過對農業生產資源的整合,建立生態農業生產新型模式,充分體現出所有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利用價值,實現當地農業生產效益最大化。
三、優化生態農業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加強生態農業的宣傳力度
生態農業建設需要農民、企業、政府等多方主體共同完成,為此應加強生態農業宣傳力度,讓更多主體深刻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政府發揮引導作用,通過政府工作人員在基層農村進行宣講、廣播等多種渠道,傳播生態農業相關理論知識,讓農民正確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的影響,通過思想意識的轉變,有效提升農民對實行生態農業的接受程度,促進生態農業相關措施順利落實。其次,在宣傳內容方面,應強調發展生態農業建設和保護環境之間的聯系。通過宣傳環境保護知識,讓農民群眾正確認識到保護環境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農業生產中開展,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的農業生產活動,減少出現由于不科學農業種植操作(如過度砍伐林業等)造成水土流失等問題。最后,政府在進行宣傳工作中,應結合受眾主體,選擇更具有針對性的宣傳方式,提升受眾接受效果。如面對文化層次不高的農民,可使用廣播、宣講方式幫助其更好理解,而面對合作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新媒體等進行生態農業相關知識傳播。
(二)優化農業資源的利用
農民在進行生態農業建設時,農業資源利用率得以大大優化。農業資源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農業資源主要包括土地、水源、肥料、農業生產工具、農作物種子等,這些農業資源的利用情況是農業發展質量的直接相關因子。在生態農業發展中,對農業資源利用應做好以下方面:針對土地資源,需要農民正確的對土地資源進行劃分使用,減少人為隨意破壞土壤結構和隨意開墾荒地、林地現象,避免出現水土流失等危害。針對農業生產技術方面,農民應選擇符合綠色生態種植理念的種植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針對水資源方面,農民需要優化升級灌溉技術,通過滴灌、噴管等先進灌溉設備技術,進一步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農業生產中對水資源污染和浪費。并且,政府工作人員應加強對農村地區水資源質量管理,減少由于人為操作不當造成水資源污染和浪費。針對農業物資的管理,政府工作人員需要嚴格控制使用化肥、塑料膜、農藥等可能對田地和水資源造成污染的物資數量,農民使用農業物資時,必須對農業物資開展合理規劃。例如,農民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種類化肥,使用塑料膜進行農業生產時,需要根據農業用地標準等管理措施進行生產活動,對使用過的塑料膜按照相應規定及時處理,減少對環境破壞,在生態農業各個環節中加強對環境保護。
(三)發展綠色新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逐漸完善,建立綠色新型農業模式。為此,需要農民在生態農業建設中使用先進農業生產理念,結合先進設備和技術,在進行農業生產同時,做到保護和治理環境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模式,不斷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需要相關專業人員結合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以及在傳統農業基礎上,進行相應研究和應用。另外,推廣綠色新型農業模式,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不同區域農業生態特征,有針對性采取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例如,我國不同地區進行農業生產,會受到如降雨量、氣候氣溫、土壤性質、地形地勢等因素影響,造成農業生產方式不同,如南北地域比較顯著農業生產差異,即不同農作物成熟季節和一年成熟次數,以及種植農業和畜牧農業種植差異,政府在進行生態農業建設引導時,需要綜合性進行農業生產因素把握,建立符合實際情況,具有可行性的因地制宜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以優化生態農業,助力農業經濟高質高效發展目標。
(四)建立現代化農業發展體系
建立現代化農業發展體系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推進我國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方面,現代化農業體系需要對我國目前農業經濟結構及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和升級,在農業日常生產活動中要增加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普及和應用程度,提升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及網絡信息化水平。政府在現代化農業體系下通過農業生產技術革新來降低對生態環境依賴和破壞,積極利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及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業從業者經濟效益,并通過農業技術發展積極調整農作物生產布局,優化農業產品產業結構,利用網絡技術增強農業產品產銷渠道,豐富農業銷售內涵。另一方面,現代化農業體系需要積極利用外國先進農業管理理念和模式,對我國現有農業模式進行優化升級,建立集約化農業模式,并有意識促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以生態環境推動綠色農業經濟發展。
(五)發揮政府的支持作用
政府部門在建設生態農業過程中,具有重要引導意義,可以有效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政策、資金等支持。首先,政府部門可以結合當地生態農業建設情況,出臺相應管理規定和支持政策等,幫助農民更好理解生態農業相關內容知識,使農民能結合相應指導思想開展生態農業建設。對此,政府可以借鑒發達國家農業生產成功案例和管理制度等,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改進完善。并且,結合生態農業和農業經濟發展關聯性,在農產品銷售方面,政府應發揮經濟宏觀調控功能,合理控制農產品售賣價格,確保其能保障農民經濟收入,提升其發展生態農業種植積極性。其次,在進行生態農業建設時,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生態產業鏈建立前期需投入大量資金,農民需要政府資金投入對其進行支持,但結合政府發展有限財政情況,需要擴大融資渠道,吸引相關企業進行投入資本和派遣專業人員進行農業生產指導,在生態農業產業鏈建設過程中,應加強農民與企業合作,最終經濟收入按照投資和技術等因素占比進行合理收益分配,通過政府和企業資金等方面幫扶,有利于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建設產業鏈,提升其農業經濟效果。
(六)健全農業部門服務機制
健全農業部門服務機制能有效幫助生態農業建設發展,通過監督指導有效促進生態農業科學、穩定發展。農業部門在進行生態農業建設工作中會深入基層農業市場中,結合市場發展規律和對農業經濟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通過管理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價格管理和農業資源利用率,如土地流轉效率等。在農民農業生產技術方面,農業部門服務派遣專業工作人員對其進行指導,幫助農民增強生態農業建設科學性。在機制管理方面,農業部門在工作范圍內,應優化認證機制、市場準入制度、生態農業保險機制等,通過機制管理,有利于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另外,農業部門需要結合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情況,制定不同管理制度,如在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地區,需要農業部門加強對環境治理保護方面開展相應管理制度制定。在其農業社會服務體系中,把水利水電設備維修、嚴禁亂采亂墾行為、對農產品加強質量檢測等方面作為重要工作內容,通過做好管理工作,促進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七)推廣農業技術的使用
使用先進的科技生產技術是實施生態農業的重要革新手段。但由于農民對先進生產技術了解較少,文化素質不高,學習積極性較差,需要由政府派遣相關技術人員進行農業生產技術指導。由專業人員對當地氣候、地理地勢、特色產業進行綜合性規劃,有效提升生態農業建設效果、農產品質量和產量,從而促進農業經濟高效高質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例如,在農業種植中使用現代化設備進行機械化種植農作物,能減少人力資源、物力資源消耗,減少農業生產中投入成本。另外,專業人員通過農業技術指導,有利于幫助農民轉變種植思想,避免出現盲目性種植,減少出現農民對當地自然環境破壞,科學提升農業生產作業經濟效益,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進行生態農業建設,可以使農業生產轉變其發展方式,政府通過調整農業模式、農業發展體系、轉變產業結構等方面,農民結合相應的政策、資金、生產技術等因素,結合實際情況,能有效的提升生態農業建設效果,通過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促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振春.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的路徑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01):15-16.
[2]馬吉巍.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建設研究[J].山西農經,2020(23):47-48.
[3]李印朵.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J].中國集體經濟,2020(34):31-32.
[4]谷裕,郭映霞.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舉措[J].南方農機,2020,51(22):56-57.
*基金項目: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項目“陜北黃土高原多沙粗沙區綜合治理及高質量發展調查研究”。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
206650078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