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潛 姚彬彬
摘要:社區中的社會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層出不窮,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順應發展的趨勢。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的社會治理更加提倡主體多元化,手段上強調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文章以社區治理的相關研究為依據,挖掘社區治理實踐的成果和不足,分析其中原因,提出推動該理念下社區治理實踐的對策,以推動充分實現社區自治的目標。
關鍵詞: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推動措施
為了妥善處理社區治理問題,穩定社會秩序,解決相關部門之間合作協同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要求和趨勢應運而生(下文簡稱該理念為“三共”理念)。“共建”是指社會各主體,如居民、政府部門、社區黨政機關、社會組織、轄區范圍內的社會企業等,共同參與社會建設,社會建設的主體和客體通過共建相統一。“共治”是社會治理的核心,指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事務的管理,多元主體在共同參與管理社會事務的過程中,實現權利、責任、利益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共享”是指在滿足各個利益相關者基本權利的基礎之上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一、“三共”理念下社區治理成就
(一)多元主體間合作
以共建為基礎,促進各主體間合作。一是形成以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多元主體為補充的治理體系。建立多元區域黨組織,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通過建立健全協商議事制度,對社區問題迅速做出反應,實施應對措施,運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和功能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共建多元化黨建工作局面。二是建立網格管理制度。通過運用社區信息管理系統對社區建筑面積、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進行數字化管理,根據居民特征、居民需求、社區問題類型等因素,將社區劃分為功能、特色各異的不同網格,由黨員干部和網格員負責本網格區域的社區治理事務。三是發揮社區內企業的資源優勢。在黨組織和社會價值理念的倡導下,社區內企業如物業公司積極參與社區管理事務完善社區公共設施,主動承擔社區衛生工作,宣傳正確的居民公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二)明確主體間權責利關系
以共治為保障,明確多元主體的權責利關系。一是社區通過建立社區黨組織、網格區域黨組織、居民鄰里黨小組等黨組織體系,增強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二是明確規定了社區政府部門的基本行政責任,政府以一種間接的管理方法,支持和監督社區治理工作,同時充分發揮社區自治。三是以社區居民為關切中心。多數社區建有社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為社區里黨員支部學習提供了場所,為居民聚集建言獻策提供平臺,有助于基層干部深入群眾。四是認可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的參與社區治理的合法性,鼓勵成立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等組織,并制定行為規范,保證訴求能夠得到充分反映,發揮社會組織和市場在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作用。
(三)各主體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以共享為目標,促使多元主體共享社會發展成果。一是,社區與高校社會工作專業開展“校社合作”,在依據地區政策文件的基礎上,社區與高校的社會工作等相關專業進行校社合作,高校設有社會實踐課程,有意識的將價值教育和技術教育相結合,以社區為實踐平臺,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入駐社區實習。二是,政府鼓勵開展公益項目,有一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積極與社區進行對接,經過一系列的項目申報等程序,與多元主體一起開展服務,提升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例如,為進一步培育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更深層次發掘社區需求,更加精細化的服務、形成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的資源對接平臺。
二、“三共”理念下社區治理的問題
(一)各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
從居民個人層面,青年專注于提高自身的經濟能力,逐漸缺乏民主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和熱情,形成中老年人較多參與的偏向性局面;從社區居委會等相關行政機關層面,目前還存在務實意識淡薄,社區治理理念落后等問題;從社區內企業方面如物業公司,物業公司營利與非營利的價值觀相悖,使其缺乏參與社區治理工作的主動性;從社會組織層面,社會組織在薪資、前景等等方面難以吸引專業的人才,缺少一定的專業性和資金支持,難以發揮自身的公益性,逐漸失去參與社區治理等社會事業的意識和積極性。
(二)共建共治渠道運行受阻
一是社區在社區治理工作中的地位較底,缺少指導多元主體參與共建共治的信心和能力。二是各主體間在利益出發點、職責、價值理念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在合作處理社區治理事務的時候會發生沖突,難以形成一個穩定的、相互信任的共建共治團隊。三是雖然社區內有功能各異的活動陣地,但是由于宣傳不力,存在社區居民不了解的現象,不能充分利用活動陣地在促進共建共治共享的作用。
三、“三共”理念下社區治理問題原因分析
(一)個人層面
一是居民對參與社區治理工作總體上呈現以下三種態度:漠視參與社區治理工作;過分的將自己的負面消極的情緒帶入到社區治理中;認為自己的參與沒有成就感和意義感。二是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愿是受自己的主觀情感影響的,通常是居民個人主觀做出判斷,決定參與并付諸行動,但也會受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贊成和支持,會推動他們有意愿和動機參與社區治理事務。三是居民參與能力可能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第一個因素是金錢和時間。民眾參與社區治理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例如,參加居民大會需要犧牲工作時間等。第二個因素是知識和技能。參加會議需要具備組織會議、會議協商等技能。如果沒有必要的經驗和組織及決策技能,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就可能受到阻礙。
(二)市場層面
隨著社會變遷進程推進,社區在各方面呈現出異質化發展,這一變化使居民之間的關系變得不再親密,家庭成為居民主要依賴的場域,這導致居民產生對在家庭這一場所之外開展的活動會產生抵觸心理。社會企業是在由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知所構成的環境中運作發展的,其在面對異質化社區的時候,社會企業自身商業利益的出發點,以及獨特具有趨利性的企業文化,與社區內的人文關懷,公益性的文化認同本就難以統一。
(三)社會組織層面
第一,社會組織缺少經濟來源且依賴政府,資金大多用來支撐自身運行和發展,難以有余力廣泛的人才吸引和培訓,導致員工專業性不強,無法建立專業的人才團隊參與社區治理。第二,由于缺乏合格的工作人員以及缺乏活力,無法培養創新意識,社會組織缺乏充分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的綜合能力,影響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參與社區治理的效率和質量。第三,社會組織缺乏內部的監督和評估機制,使社會組織不能盡職盡責完成公益服務項目,導致公信力較低,難以發揮共建共治作用。
四、推動社區治理的對策
(一)打造活動陣地
建設并合理利用活動陣地,深化合作,提升社區凝聚力,推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社區治理局面。一是通過協商合作、整合資源和項目等途徑,贏得各層級部門的支持,共同建設社區活動空間,滿足空間在便利性、親民性等方面的要求,為居民實現社區參與權利提供平臺。二是統籌管理社區內活動空間。構建“社區黨組織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其他服務活動”的活動體系,拓展社區活動空間。三是制定各主體的共建規范和制度。以活動空間建設為突破口,明確各主體的責任分工,制定對其監督和評估的機制。
(二)創新服務方式
創新和完善服務方式,實現資源和治理成果共享。一是培訓孕育專業的社區工作者,以培訓社區領導干部為主,以社區網格員、社區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群眾自發組織等為補充,通過運用社區工作的專業理念和方法培訓社區領導干部,形成具有專業性較強的社區治理工作組織。二是整合社區資源,通過“一核多元”模式,充分發揮社區黨委的核心作用,聯合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社區服務中心以及社會組織,建立聯合協商議事機制,提高社區治理工作的效率,實現資源共享。三是各級黨組織審視并結合自身的功能優勢,以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將社區治理工作項目化,形成具有社區特色的社區服務項目,明確項目的負責人,組建項目團隊,監督、評估項目開展的進度以及達成目標的程度,達到社區公共服務共享。
(三)建立聯動機制
建立聯動機制,擴展參與渠道,打造“互聯網+”智慧社區。一是完善社區協商治理制度。在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協商治理制度體系,規范化社區協商治理,使各主體的參與擺脫隨意性,切實保障社區自治。二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網絡平臺建設社區專屬的互動賬號,為社區居民和其他主體提供互動平臺,通過頻繁的交流互動,激發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形成聯合治理的局面,提高社區治理現代化水平,實現和諧的社區氛圍。三是完善并充分利用社區網格化管理機制。合理的將社區分置為若干網格,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區、網格為區域范圍,將社區人才、企業干部、社會組織負責人相鏈接并擔任網格管理人員,搭建對社區需求、問題迅速反應機制,實現聯動、資源共享。
(四)培育社會組織
一是實施風險投資項目,整合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和公益能量。在確保風險投資項目實施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優化服務項目,各主體共同推廣服務項目,打造優質服務社區。二是需要明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管理的標準和要求,為能夠參與社區管理的社會組織制定標準化流程,并強調社會組織開展的服務活動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重視社會組織黨組織建設的主導作用,充分開發和整合社會資源,努力開創社區治理交流的新局面。三是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社區定期對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工作的實踐情況進行考核和評估,從中發現社會組織運作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實施獎懲措施,確保社會組織能夠真正為群眾服務,增加社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周進萍.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的中國話語與行動體系[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07):88-94.
[2]鄭杭生,黃家亮.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新趨勢[J].甘肅社會科學, 2012(06):1-8.
[3]李斌.邁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國社區治理[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6):140-146.
[4]陳曉春,肖雪.共建共治共享:中國城鄉社區治理的理論邏輯與創新路徑[J]. 湖湘論壇,2018(06):41-49.
[5]席軍良.從“碎片化”到“協同化”——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可行性探索[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8(02):80-85.
[6]薛瑞漢.新時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研究[J].中州學刊,2018(07):68-72.
[7]劉虹楠,朱江,張芳,徐麗冰.發展社會企業推進社區社會治理現代化——以成都市武侯區為例[J].社會治理,2019(08):35-39.
[8]葛琳.社會企業參與社區治理的困境與思考[J].黨政論壇,2020(01):41-45.
[9]韓照婷.社會企業助推社區治理問題的研究進展與未來發展[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23):94-95.
[10]衛志民.中國城市社區協同治理模式的構建與創新——以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社區為例[J].中國行政管理,2014(03):58-61.
【作者單位:陳潛,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姚彬彬,淮陰工學院】
267350170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