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新
LI 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指的是腦深部穿支小動脈因持續性高血壓等因素的影響而處于閉塞狀態,導致腦血管出現缺血性軟化,并引起豆粒狀腔隙[1]。該病多發于老年群體,早期癥狀主要表現為反應遲鈍、頭暈頭痛、健忘等。有報道顯示,LI 與其他腦血管疾病相比,有著相對較好的近期預后,但是如果未能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診治措施,依舊會導致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引起腦組織缺血性壞死、神經系統及腦實質損傷等,并且有著較高的復發率,嚴重危害到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2-4]。由此可見,做好LI 患者的早期診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本院95 例LI患者為例,就其應用MRI 的診斷價值展開探討。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3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95 例LI 患者,其中男61 例,女34 例;年齡40~76 歲,平均年齡(60.18±7.67)歲;發病至入院時間為1~48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10.26±13.35)h;疾病類型:單發性67 例,多發性28 例。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頭痛眩暈、嗜睡、嘔吐等癥狀,伴或不伴發面癱、語言及感覺障礙。所有患者均以DSA 得到確診,共檢出139 個LI 病灶,其中90 個病灶的直徑≤5 mm,49 個>5 mm;病灶部位:內囊31 個、基底節28 個、額葉23 個、腦干17 個、頂葉15 個、丘腦10 個、小腦15 個。排除大面積腦梗死、血液系統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等患者。
1.2 方法 CT 檢查:采用型號為東軟C63000DUL 的CT 掃描機,常規軸位進行掃描,設置基線為OM,薄切,層距、層厚均設置為7 mm,矩陣512×512,掃描2 s。從顱頂逐層、連續掃描至顱底遠端,共10 層。當發現病灶時需放大局部進行觀察。CT 掃描的圖形為層面圖像,常用橫斷面的方法,待獲得多個連續性的層面圖像后可將整體發病部位顯示出來。MRI 檢查:采用型號為西門子0.35 T 的MRI 掃描儀,用頭顱線圈采集型號,選取常規軸位,設置層厚為5 mm,層距為2 mm,矩陣為256×256。常規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分別為T1WI[T1 加權圖像的重復激發時間(TR)、回波時間(TE)分別設置為420、10 ms]、T2WI(T2 加權圖像的TR、TE 分別設置為3500、96 ms),從顱頂至顱底展開矢狀面及橫斷面掃描。當發現病灶以后加大對矢狀位及冠狀位的SE/T2W1 序列掃描力度。由經驗豐富的影像學及神經內科醫師共同閱片,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以DSA 結果為金標準,對比MRI 及CT 對病灶的檢出率、病灶大小及部位的診斷準確率。其中,MRI 檢出標準:T1 信號減弱,T2信號變強,并且T2 信號變化強度更大。CT 檢出標準:腦皮質下有不規則的、大小不均勻的低密度扇形影像,在腦室周圍與基底節區有對稱排列的傘狀或月暈狀的低密度影像,且邊緣模糊[5,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法的病灶檢出率對比 95 例患者139 個LI 病灶,MRI 檢出137 個病灶,病灶檢出率為98.56%(137/139);CT 檢出107 個病灶,病灶檢出率為76.98%(107/139);MRI 病灶檢出率顯著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0.159,P<0.05)。
2.2 兩種檢查方法對病灶大小的診斷準確率對比MRI 對直徑≤5 mm 的病灶診斷準確率為100.00%,對直徑>5 mm 的病灶診斷準確率為95.92%,顯著高于CT的77.78%、75.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對病灶大小的診斷準確率對比[個(%)]
2.3 兩種檢查方法對病灶部位的診斷準確率對比MRI 對內囊、基底節、額葉、腦干、頂葉、丘腦及小腦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法對病灶部位的診斷準確率對比[個(%)]
LI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高發于50~70歲的中老年群體,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復發率、病殘率及病死率,表現為腦深穿通動脈或微小動脈缺血性微梗死,慢性愈合后會形成不規則的腔隙。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皮質下動脈硬化程度的加深,LI 的發病率也不斷升高[7]。早期LI 發病急、進展快,發病時間一般在48 h 以內,病灶相對較少,病情較輕微,一旦確診,需立即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可及時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其預后效果。
目前,臨床在診斷LI 時通常采取CT、MRI 等影像學檢查手段,其診斷基礎依據為患者大腦組織缺血性水腫時大腦組織的局部灌注要比臨界值低,缺氧時會引起腦細胞代謝紊亂,使得腦細胞的內部環境發生變化。當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減少時就會引起乳酸增多,導致細胞膜鈉鉀泵功能衰竭,引起細胞內離子濃度上升的情況,造成細胞中毒性水腫[8-10]。因此,一旦LI 患者顱腦缺血的時間達到6h 以上,其血腦屏障就會開始損壞,蛋白質、水就會從血管向腦梗死區域漏入,持續導致細胞外血管性水腫。對患者進行檢查時CT 對水的敏感性不高,一般在缺血性疾病出現的24 h 后才能顯示病灶,而采用MRI 診斷時發作不到2 h 即可將各類細胞性水腫情況清晰顯示出來,因此,對于LI 病灶MRI 有著較高的檢出率,尤其是早期發作時的小病灶[11,12]。本研究結果也顯示,MRI 檢出137 個病灶,病灶檢出率為98.56%;CT 檢出107 個病灶,病灶檢出率為76.98%;MRI 病灶檢出率顯著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 對直徑≤5 mm 的病灶診斷準確率為100.00%,對直徑>5 mm 的病灶診斷準確率為95.92%,顯著高于CT 的77.78%、75.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 對內囊、基底節、額葉、腦干、頂葉、丘腦及小腦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充分證明了MRI對LI 患者,尤其是直徑≤5 mm 病灶的診斷效果更優。
綜上所述,相于CT 診斷,MRI 診斷對LI 患者有著更高的檢出率,尤其是對于直徑≤5 mm 的小病灶,可為臨床早期診治工作提供可靠參考,值得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