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惠
我國肺癌發生率、死亡率均位居男性惡性腫瘤排行榜首位,且女性發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排行榜第二位、死亡率位居首位,究其原因,在于患者確診腫瘤時,病癥多已經發展至中晚期階段,治療難度顯著提升,從而降低了治療效果。故此,及早診治肺癌意義重大,是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關鍵所在[1,2]。現階段,臨床多采用CT 技術診斷肺癌,但肺癌早期患者肺部病變狀況并不明顯,且易與良性病變混淆,如何有效、準確鑒別早期的惡性病灶,是CT 技術的研究重點[3-5]。本研究選取本院診治的96 例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早期周圍型肺癌的CT 影像特征,為臨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診治的96 例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患者病灶直徑大小分為A 組(病灶直徑1~2 cm,52 個病灶)和B 組(病灶直徑<1 cm,51 個病灶),每組48 例。A 組患者中,男23 例(24 個病灶),女25 例(28個病灶);年齡28~78歲,平均年齡(53.85±10.23)歲。B 組患者中,男22 例(23 個病灶),女26 例(28 個病灶);年齡27~79 歲,平均年齡(53.82±10.2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均確診為早期周圍型肺癌,符合診斷標準;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無資料不全者。
1.2.2 排除標準 溝通障礙、認知障礙或者精神類疾病患者;合并其余惡性腫瘤患者;檢查依從性較差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經CT 檢查做出影像學診斷。本院使用日本Toshiba 公司提供的 Aquilion one 64 層螺旋CT 進行診斷,掃描參數為:管電流100~250 mA、管電壓120 kV、重建間距0.5~1 mm、螺距0.984、矩陣512×512,使用造影劑為碘海醇(楊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51)。
大致檢查流程:檢查前,由檢測人員先行指導患者進行屏氣訓練,待患者準備就緒后,取仰臥位,先行常規平掃,掃描范圍為患者肺尖至肺底(含腋窩及胸壁),期間語言指導患者呼吸氣,完畢后,經患者肘靜脈注射碘海醇,劑量80 ml,注射后23 s 及80 s 時,對患者血管期、實質期進行增強CT 掃描,獲取相應信息并于計算機內三維重建。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病灶的CT 影像特征,包括病灶密度(實性、半實性、非實性),瘤體邊緣征象(光滑征、分葉征、毛刺征),支氣管征+空泡+假空洞征、異常血管集束+穿行征、胸膜凹陷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病灶密度比較 兩組患者的病灶密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病灶密度比較[個(%)]
2.2 兩組患者的瘤體邊緣征象比較 B 組患者的瘤體邊緣光滑征占比高于A 組,分葉征、毛刺征占比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瘤體邊緣征象比較[個(%)]
2.3 兩組患者的支氣管征+空泡+假空洞征、異常血管集束+穿行征、胸膜凹陷征比較 兩組患者的支氣管征+空泡+假空洞征、異常血管集束+穿行征、胸膜凹陷征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支氣管征+空泡+假空洞征、異常血管集束+穿行征、胸膜凹陷征比較[個(%)]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的惡性腫瘤之一,起源于人體肺支氣管黏膜或者腺體,病因復雜,雖尚未明確其具體病因,但已經認可吸煙、空氣污染、氡氣等是肺癌發生的主要因素,且慢性肺部疾病、病毒感染、高齡人群等可增加患病幾率。近年來,我國臨床肺癌患者數量迅猛增長,肺癌已經成為我國居民身體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6,7]。
相關醫學研究[8,9]提示,肺癌的早期診治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5 年生存率,但肺癌早期患者多無明顯癥狀,且影像學特征并不顯著,易與其余肺部疾病混淆,這就對診斷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T 技術是常見的影像學技術,具有高分辨率、檢測速度快、準確性高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肺癌病癥診斷。本文中,兩組患者的病灶密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應用CT 技術診斷效果顯著,可有效反映患者病灶密度。隨著CT 技術的不斷發展,薄層CT 重建檢查能夠以薄層顯示圖像并將掃描層厚控制在1 mm 以下,極大提升了患者病灶內部的觀察效果,使醫師能夠更加直觀、清晰的了解病灶密度、內部血流等狀態[10,11]。但兩組患者病灶密度差異并不顯著,可能是因為周圍型肺癌多為腺癌,表現為腫瘤細胞沿著肺泡壁鱗屑樣生長,逐漸向周圍浸潤,產生肺泡塌陷、纖維細胞增生,從而形成部分實性或實性的結節,而該過程較為緩慢。B 組患者的瘤體邊緣光滑征占比高于A 組,分葉征、毛刺征占比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凸顯了CT 檢查對肺癌進展的檢測價值,本文中兩組患者理論上是早期周圍型肺癌逐步進展的變化,毛刺征、分葉征等征象的差異,便能夠有效提示患者腫瘤的進展,但這對早期鑒別診斷并無太大作用[12,13]。而兩組患者的支氣管征+空泡+假空洞征、異常血管集束+穿行征、胸膜凹陷征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支氣管征、空泡征是肺支架結構尚未受到腫瘤侵犯,于肺泡、細支氣管內部尚存少許的含氣空隙而形成的。異常血管集束、胸膜凹陷征均由腫瘤組織向周圍浸潤性生長,瘤體內纖維組織增生或者瘢痕收縮,對鄰近小葉間隔、臟層胸膜、血管向瘤體集中性的牽拉所致。這幾類征象出現2 個或者以上,便高度提示肺癌發生可能[14,15]。
本研究納入樣本數量較少,無法作為臨床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發生標準,研究結果需進一步驗證。本院將于今后工作中繼續應用CT 技術,后續納入更多的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樣本,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提高結果準確性,探究CT 技術應用于早期肺癌患者診治工作中的其余優點,為臨床早期肺癌患者診治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在周圍型肺癌的CT 影像中,分葉征、毛刺征等會隨肺癌進展而發生變化,但早期占比并不高,且病灶密度無特異性,臨床診斷中易造成誤診、漏診狀況,而觀測支氣管征、空泡征、假性空洞等征象可有效鑒別早期周圍型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