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友健
(江蘇省如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初中 226500)
“學法三結合”是李庾南老師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教學經驗總結所形成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中“三學”操作要義之一,此操作法中強調教師主導地位及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并將課堂真正交還至學生,通過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展開數學學習活動,體會數學學習樂趣,借助生本、生生、師生等之間對話的展開,幫助學生感悟數學知識學習內涵并體會數學學習的成就感與喜悅感,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從根本上推動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新課改背景下,倡導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重視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落實,彰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老師的教學過程,并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收獲成就感、喜悅感,推動學生數學自信心的建立,此也為推進初中數學教學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學生學習特點、身心發展特征實現學生潛能的挖掘,幫助學生掌握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學法三結合”為李庾南老師所提出的一種教學操作方法,主要即指“自學·議論·引導”三種學習方式的結合,主要涉及個人學習、小組學習、全班學習三種不同的模式,而智性對話的融入為連接幾種教學模式的主要方式.
其中智性對話即指數學規律、數學概念的生成過程中,學生利用自己的話語理解、表述數學概念.此過程中,要求學生需以發展眼光看待事物并以數學思維層面出發針對事物加以理解,借助數學語言完成事物的描述,在數學課堂中主要即指,師生、生生以數學內容為中心所展開對話的過程,或以數學問題解決作為中心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此即為智性對話過程.實際上,智性對話強調以數學內容作為中心所呈現出對話的智慧,學生對于數學內容的精準理解為此對話智慧的充分體現,要求教師與學生在教學及學習過程中需重視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有機融合,此過程中,除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外,還可推動學生良好數學思維的形成,并在此過程中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推動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分析初中數學教材內容發現,其中所涉及的大量數學概念枯燥、乏味,解題過程中困難、復雜,實際上數學自身即為前人在數學實踐過程中所收獲經驗的總結,因此,學生針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將會對學生后續學習活動的質量、效率產生直接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針對基礎數學概念展開學習時,需重視一切可利用資源的充分利用,并借助多樣化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可在良好的課堂情境下自主展開數學知識的學習活動,并設計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貼合的數學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可在情境引導下理解并學習數學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部分內容時,為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至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將與平面直角坐標系相關的短片向學生播放,學生看到有人報出一組數字后,在另一邊可精準知曉具體位置,學生針對此現象均感到尤為驚奇,學生在多次此類視頻觀看后,內心產生巨大疑惑,此時,教師可以學生表現為依據向學生提出課堂問題,并引導學生展開獨立自主的學習活動,在此過程中,對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加以鍛煉,推動學生良好思維邏輯的形成,幫助學生清晰了解到課堂、問題二者間的關聯形成深入理解,以此還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教師講解后,學生可清晰認知到,視頻中所報出的數字即為一種坐標的表示方式.本節課中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僅為基礎,學生針對此部分內容將會產生學習動力,隨后,教師可向學生講述直角坐標系概念,教師在學生簡單理解后,可引導學生將自己視作坐標原點,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垃圾桶、黑板、講臺等位置利用坐標點的方式加以表述,以此借助趣味性題目的設計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隨后學生可將自己作為原點所繪制的幾種物品坐標點向學生闡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創設情境的方式,可實現學生注意力的吸引,強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并以實際生活為依據,將數學概念向學生傳遞,此將會在觸覺層面、視覺層面為學生留下深刻記憶,促使學生可在愉悅狀態中掌握標示及構建坐標系的方式.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入“學法三結合”教學模式后,多種教學活動展開的重要前提即為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活動,此也可實現“先學后教”教學理念的落實.教師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需以教材為依托,幫助學生針對教學內容形成深層次理解,不可完全脫離教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積極主動展開思考活動,質疑相關教學問題,并掌握問題分析及問題提出方式,方可將生本對話智性充分體現,推動學生的成長并不斷優化學生數學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將生活素材作為切入點,通過生活素材的引入,幫助學生針對平行四邊形形成生動、形象的認知,同時,還應以此為基礎概括并抽象平行四邊形,對平行四邊形含義形成理解.初中生通過對數學概念表達、圖形呈現及生活素材的閱讀,與教材中的數學思維展開智性對話,借助數學教材中啟發性語言的應用,還可啟發學生數學思維.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活動的一項重要教育資源即為教材,教學實踐中只有重視教材的充分利用、挖掘,方可實現生本智性對話價值的彰顯,還可有助于自主學習效率的提升.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學法三結合”教學模式后,教師可借助小組合作探究模式的展開,推動學生良好數學思維的生成.優質的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并非為每位學生均爭搶著表達,也并非為沉默不語,更不是少數優等生的表達,實則為每一位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有序且充分的實現問題見解的表達.教師在其他學生表達時,應要求其他學生需耐心且認真聆聽,學生結束自身觀點表達后,再由其他學生點評或發言,也可補充學生觀點,在思維碰撞中激發學生智慧,以此還可將生生間對話的智性充分體現,借助組間議論活動的展開,幫助學生針對此部分內容形成透徹認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學習“等腰三角形”部分內容后,為幫助學生對等腰三角形頂角、底角形成全面認知,促使學生可將所掌握知識應用至具體問題情境中,教師可向學生設計如下例題:“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30°,請計算∠B的度數.”針對此問題,學生可在小組探究過程中,針對此部分內容展開積極探討,隨后,有學生指出,既然為等腰三角形,則∠A=∠B,所以,∠B=30°.但伴隨學生思考的深入,將會陸續有學生發現,∠A可能為底角,也可能為頂角,隨后,有學生指出,若∠A,∠B為底角,則∠B=30°,若∠A為底角,∠B為頂角,則∠B=120°,若∠A為頂角,則∠B=75°.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可促使學生思維在碰撞過程中得以不斷完善及改進,推動學生健全數學思維的形成.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表現予以肯定,以此推動學生數學學習自信心的建立.
“學法三結合”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學習方式即為班級群學,此也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經常使用的一種常態化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班級群學活動的展開,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完善自主學習活動,深化數學知識認知.教師在班級群學活動中,需對學生觀點、見解耐心且充分聆聽,并了解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結合學生課堂表現展開適當的點撥及引導,借助啟發性教學模式的應用,展開實質性師生對話,促使學生思維可始終保持較高活躍度,并依據正確方向學習數學知識,使得學生可全身心投入至數學學習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學習菱形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設計良好的情境導入活動,幫助學生對于菱形概念形成初步認知,隨后借助尺規作圖及歸納定義等方式,引導學生共同探究菱形性質,再通過例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展開小結反思,幫助學生針對菱形詞匯內容形成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在引導學生結束菱形性質探究活動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通過方才展開的探究活動,針對菱形的性質有哪些收獲呢?有學生指出菱形為平行四邊形的一種特殊構成,具備平行四邊形的一切特質,也有學生指出,以對稱性視角出發,菱形不僅為中心對稱圖形,同時也為軸對稱圖形,還有學生指出以邊的視角出發,菱形四條邊均相等.此外,也有學生指出以對角線視角分析,菱形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隨后教師可針對學生所闡述的內容展開總結及肯定,如學生所歸納的性質準確且全面,接下來讓我們應用所探究的性質,完成具體問題的解決,此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可實現與學生間的高效互動,幫助學生共同解決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并通過教師的肯定,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推動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
除此之外,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還應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反思,此也為數學學習的一項重要環節,學生通過及時且不斷的總結性反思,將會認知自身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誤區及漏洞.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二次函數”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設計如下問題,如可向學生詢問如何將長度為60cm的鐵絲圍繞成面積最大的四邊形,并對長和寬的長度加以計算.教師為了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思考與分析活動中,需為學生提供充足時間,鼓勵學生展開思考活動,并在此過程中還可實現學生推理歸納意識的培養.教師在學生得出結論后需予以鼓勵,并詳細解釋學生所遇到的問題,推動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還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轉變傳統低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尤為重要,教師須以掌握新時代的教育需求為基礎,引入基于“學法三結合”的課堂智性對話教學模式,增強學生數學學習自信心,促使學生可積極主動參與至數學學習活動中,從根本上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推動課堂教學效率的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