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云,李絲雨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112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的應用面逐漸擴大,人們普遍接受使用互聯網進行溝通交流。大學生作為年輕群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強,面對網絡文化這一新鮮載體,需要辯證地看待。其積極的一面在于方便獲取多元化信息、拓寬大學生的交友面;消極的一面在于部分大學生容易沉迷網絡,有害身心健康[1]。因此,在高校中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高校教育教學需要堅持創新,順應時代發展,在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前提下,做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可以借助網絡便捷地獲取很多想要的信息,大學生在網絡中的表現,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捕捉到的教育重點。高校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大學生的真實訴求,傾聽大學生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分析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三方面入手,其一,思想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需要運用哲學方法,從精神層面出發,引導大學生具備正確的三觀。由于互聯網具有雙面性,在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其優勢與劣勢,合理地分配資源,避免大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其二,道德教育,結合網絡的特點,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讓大學生了解網絡規范,促使大學生在倫理道德層面有清醒的認知[2]。堅持積極向上的網絡原則,指導大學生遵守網絡社會的文明,掌握網絡禮儀,在網絡世界和諧共處。其三,政治教育。對大學生開展網絡政治教育活動,需要傳輸政治理念,讓學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樹立正確的觀念。網絡具有開放性和自主性等特點,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世界自由發表觀點,做好政治教育,避免學生產生錯誤的政治傾向,在言論自由的時代做到自律和他律。
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承擔著傳承精神文明,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直接影響了他們是否能夠擔此重任。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難免會出現漏洞,導致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被侵襲。通過良好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讓當代大學生堅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能夠增強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讓大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或工作崗位中具有較高的道德規范。在網絡時代,遵守道德標準需要大學生自主自覺進行相關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深化思想品格[3]。大學生的意識主體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確定,全面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難度較大,涉及因素眾多,高校需要明確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進而推動相關工作的有序進行。大學生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大事,高校教育者把握學生的網絡動態,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發,做好各項工作。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成開放式教育模式,將社會、學校和家庭聯系起來,實現多元化的交流,共同為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貢獻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數量匱乏,接受網絡新鮮事物的速度較慢,無法與當代大學生實現同步。但是網絡信息變化快,覆蓋廣,積極或消極的內容以同樣的速率傳播[4]。當大學生缺少判斷是非的能力時,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這時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則為時已晚。從教育者層面考慮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主要是宣傳教育的時機遲于網絡。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特點,大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了難處,不會第一時間向家長或者老師傾訴,而是通過網絡工具,在互聯網的世界中發泄,久而久之過于依賴網絡虛擬環境,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他們消極地看待現實社會,滿足于網絡帶來的快感,將不利于教育者開展相關工作。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在課堂上授課講述相關知識,教師通過舉例論證,講道理等教學方法,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等形式完成教學環節,由于學生接觸的可變信息較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學內容足夠具有針對性。但是在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獲取的信息廣泛,網絡傳播速度快,部分教學內容會超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備課范圍,導致教學活動缺乏可控性?;趥鹘y教學方法層面,網絡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新的挑戰。創新教學模式、推動現代化網絡思政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成為新課題。
大學生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網絡會對他們產生直接性影響。首先表現為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高、自由度強,網絡信息實現共享,大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學習到豐富多彩的知識。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有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化出現,大學生的自控力還不足,極易被不良信息腐蝕,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利。由于管理互聯網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無法對網絡綜合信息進行全面監管,影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甚至出現不可控的思想道德問題。網絡技術為大學生社交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但是網絡的虛擬性,導致大學生并不知道在背后的網友身份,無法對網友進行判斷,容易誤入歧途[5]。大學生過于沉迷網絡,會疏遠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
為大學生提供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需要由相關部門進行規范化建設,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對不法行為進行懲治。做好技術保障工作,為營造良好的上網氛圍奠定基礎。例如:要求校園網進行實名注冊,對于校園網絡中可以發表信息的平臺進行嚴格監管,避免出現有害信息。捕捉發布有害信息的源頭,及時遏制,謹防不良信息的蔓延,全面凈化大學網絡環境。創新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可以從大學生入手,加強宣傳網絡法制教育,通過宣講網絡安全起到一定的規范建設作用。還可以采取大學生網絡監督機制,讓學生之間相互督促,規范校園網絡環境。采取獎勵措施,鼓勵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參與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表彰成績突出的人員[6]。不斷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大學生中樹立積極向上的網絡使用觀念,引領文明風尚。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借助網絡信息的便捷性開展學習活動。高校需要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讓更多的大學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教師可以學習一些網絡流行語,在與大學生溝通的過程中拉近師生距離。由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的語言體系復雜,內容相對晦澀難懂,學生往往提不起學習興趣。教師通過創新教育方法,學會使用網絡文體,借助網絡平臺的影響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時,需要合理設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板塊,確保教育具有針對性。例如:拋出與思想政治觀念相關的話題,讓學生上網搜索資料,進行分析總結,隨后到課堂上闡述觀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到微博或者論壇上進行資料收集,避免網絡平臺過多導致學生查找困難。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相對含蓄,教師需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內容,借助文化傳播、英雄事跡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高校需要基于先進的科學技術,搭建高質量的教育平臺,不斷創新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體系。借助計算機技術,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進行優化,使其具備安全訪問功能。為創新搭建良好的網絡思政教育體系,需要建立健全網絡安全信息管理機構,并且配備專業的教職人員,為高校搭建高質量的網絡教育平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創設,讓網絡的教學內容貼近生活,達到為大學生服務的目的。例如:在校園網中設置具有權威性的學術專頁,學生可以從中獲取專業的知識。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站建設結合起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創新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可以采用“網上”與“網下”相結合的方式,網上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讓大學生在網上學習相關知識,對思想道德等觀念有正確認知;網下是指在課堂上,沿用原有的教學模式,由教師進行授課,讓學生通過師生或生生的互動掌握更多的知識。通過“網上”與“網下”教育形式的融合,理論基礎聯系實際運用,大學生在互聯網普及的時代仍然可以將思政教育知識學以致用。創新教育體系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支持,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力量,讓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擺明政治立場,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去教書育人。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師的網絡素質,讓他們掌握基本的互聯網技術,在新媒體時代,強化網絡媒介功能,及時捕捉到與大學生相關的思政教育教學內容,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創新教育機制需要豐富高校思政教師的人文修養,讓教師在講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融入社會學、心理學、文學等專業知識,不斷拓寬教學思路,活躍大學生思維,做到以理服人。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需要整合現有的優質資源,統籌規劃各部門行為,促使各個環節共同為思政教育出力,產生最大化的教學作用。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可以從三個角度出發,做到三方面的教育合力,以此對大學生產生永久性的思想影響。第一是家庭層面,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家庭的思想道德觀念會對子女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第二是社會環境,由于社會環境相對復雜,大學生在辨別是非能力還不足的情況下,容易走入誤區。因此需要整合社會資源,不斷優化社會輿論環境,為大學生營造出有利于形成正確三觀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早日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找準人生目標。第三則是學校環境,教育的主體在學校,高校需要構建思想政治文化環境,豐富大學生的精神文明生活,讓更多的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道德實踐活動,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出教育新思路,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凸顯思政教育的核心價值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將現有的網絡文化作為創新基礎,為大學生搭建健康的網絡精神家園。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愛國主義教育,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教育根基,從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出發,借助互聯網技術,講解民族文化的精髓,拓寬大學生的視野。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在授課時,需要創新教育思路,實現傳統文化與數字化技術的有機結合,讓網絡技術服務于教學,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借助網絡平臺,在講授相關知識點時選用主題鮮明的故事,配上生動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通過關注瀏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在互聯網群體中,大學生占比較高。高校學生可以借助網絡進行學習和社交活動,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但也容易受網絡環境影響引發思想道德問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其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包括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價值觀念等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結合時代特征和大學生的性格特點,不斷拓寬網絡思政教育途徑,豐富教育內容,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做好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優化網絡思政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