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鐵平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桃林中學 730799)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實現“有效提問”是提高化學有效性,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重要手段.探究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的科學與有效的實施,是初中化學教學中需要認真探究的重要課題.
初中學生大多處于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事物富有好奇心與探究欲望.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設置富有趣味性的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探索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但是就目前的初中化學課堂提問來看,教師在教學中忽視提問的重要作用,問題的設置缺乏趣味性,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不能主動地去探索,而是處于應付狀態(tài).缺乏趣味性的課堂提問,也難以保障化學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教學效率難以提升,學生化學思維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培養(yǎng).
有效的化學課堂提問需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提問的機會、提問的針對性等多種因素,但是目前初中化學提問存在的“無效提問”“無價值提問”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考,而是還發(fā)揮反作用,擾亂學生的思維.如教師在教學中提問的問題過于簡單,或者把“對不對”“是不是”這些假問題掛在口頭,成為口頭禪,不但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還影響了學生正常的問題分析思路,阻礙了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對提問時機進行合理選擇.在教學重點與難點突破處,沒有提出有效問題,而在無關緊要的環(huán)節(jié)卻設置不必要的問題串,沒有給學生充分思考時間,在課前導入、課中教學、課后小結必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能選擇合適的時機對學生的思維給予有效啟發(fā),致使提問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與科學的思維習慣.
初中化學提問不能只局限于一種提問方式,如果提問形式單一,必然會使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因而要提高化學教學的趣味性,需要教師靈活運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全身心參與.同時,教師要注重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情境要與生活內容相聯系,生活情境最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促進情境教學趣味性的提高.提問情境的生活化可以使學生產生親切感.
傳統(tǒng)化學教學忽視了問題的層次性.一是在提問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將問題進行分層,甚至一開始就提出富有難度的問題,沒有對問題進行梳理,致使提問不能發(fā)揮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引領作用.問題的層次性,一是體現由易到難的提問原則,尤其是運用問題串進行提問時,特別要對問題進行梳理,由基礎到拔高,由淺入深,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再向新知過渡.二是問題的分層是指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班級的學生按學習水平通常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等次,在提問時,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相應難度的問題,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獲取學習收獲與自信.
化學課堂提問的目的是促進生的思維發(fā)展.提問可以對學生的思維提供引領性指向作用,使學生按照問題的指向去積極有效地思考問題,尋找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得出化學邏輯規(guī)律.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是相互依存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優(yōu)化提問環(huán)節(jié),要注重提問對于學生思維體驗的引發(fā),不能只局限于教學進度的推進.一是要注重提出問題的數量.二是,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三是教師提問后,要采取多元互動的方式展開問題的探究.
傳統(tǒng)的初中化學教學,教師忽視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通常自問自答,學生對教師產生了依賴性,即不需要自己提出問題,遇到問題可以由教師來分析與解決,因此,學生不具備問題意識,也就很難在學習中產生學習動力.初中化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的動力是使學生在探究中不斷實現知識建構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學習“生命之源——水”一節(jié)時,根據學生對于水比較熟悉的情況,教師讓學生思考:我們日常的飲用水主要來源于哪里?你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水,存在著怎樣的問題?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會聯系生活進行思考,并且了解人類飲用的淡水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人類要倡導節(jié)水意識,而目前水污染情況是較為嚴重的,全人類需要強化節(jié)水觀念.在學生對水有了初步認識之后,也產生了對水進一步了解的探究欲望,教師趁此導入新課,促使學生對于我國及世界的水資源進行全面了解,根據水污染的嚴重性,提出治理措施,促進了學生對于本節(jié)知識的內化.
實施有效提問教學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思考,促使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究狀態(tài),提高學生化學綜合能力.但要有效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還需要讓學生主動探索問題,這才是促進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充分探究與思考的機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動力,促使學生進行知識建構.
如學習“純凈的燃料—氫氣”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如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氫是一種怎樣的氣體,具有怎樣的物理與化學性質?氫氣具有可燃性,怎樣安全使用?教師則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肯定與鼓勵,贊同學生通過動腦思考,提出了富有價值的問題,接下來,教師設計實驗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操作觀察,最后進行總結與歸納,促使學生達成本課教學目標.
化學實驗是學生對化學理論時行實踐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將理論知識通過實驗進行驗證以實現理論知識內化與鞏固的途徑,當然化學實驗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化學理論的驗證層面,而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與思考能力.傳統(tǒng)化學實驗教學,學生只是按照相關程序進行化學實驗,機械而枯燥,而在實驗教學中運用有效問題教學法,可以更有效地實驗化教學的目標.
例如,在學習“奇妙的金屬性質”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實驗內容,設計相關問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探究.如學生已經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多種金屬,也通過化學教材了解到了更多的金屬,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大多金屬都可以與稀鹽酸發(fā)生反應,作為濃度很高的硫酸,是不是也可以與金屬發(fā)生反應呢?教師提出這一問題,教師聽取學生們的看法,多數學生認為,濃度很高的硫酸,其腐蝕性是很強的,鹽酸都可以與金屬發(fā)生反應,那么濃硫酸也會與金屬發(fā)生反應,這似乎是必然的結果.在學生對這個結論比較肯定的時候,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化學實驗,驗證學生的判斷是否正確.在實驗中學生們認真觀察,卻發(fā)現常溫條件下的硫酸與鐵的反應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劇烈.面對這一現象,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么不能發(fā)生劇烈的反應呢?因而學生又進行了實驗與觀察,在實驗中進行動腦分析,盡管鹽酸能與很多金屬發(fā)生反應,但是對于濃硫酸來說,其與金屬反應的時候,硫酸分子與鐵反應后生成了一層氧化膜,這層膜成為它們進行繼續(xù)反應的阻礙,所以反應并不劇烈.通過在實驗中提出問題,學生實現了富有針對性的思考,激發(fā)了學生探究興趣與動力.
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是為生活服務的一門科學.人們在長期的觀察自然、從事生產活動中,發(fā)現了化學現象與化學問題,并通過不斷的總結與歸納,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化學知識,又反過來運用這些化學知識為生活服務.在初中階段化學學習中,教材所編選的內容在難度上充分考慮到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與水平相對簡單,并且化學內容都可以與生活相聯系,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創(chuàng)設生活化問題情境,讓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加深學生直觀體驗,以化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用化學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如教學“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日常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為什么生活中的紙容易燃燒?而金屬卻不易于燃燒呢?通過生活現象進行探究,使學生找到了燃燒的三個條件,即物體必須可以被點燃,還要有足夠的氧氣,并且要能夠達到物體的著火點,這幾個條件滿足了,物體才會燃燒.金屬的著火點相比于紙來說,要高得多,對于氧氣的濃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正如生活中所見到的,紙比金屬容易燃燒,而金屬不易燃燒.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結合生活提出問題促進學生的思考,更易于使知識更直觀形象,易于學生理解與內化.
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符合初中學生探究欲望強烈,對事物容易產生興趣的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選擇恰當的提問時機,并且要給學生充分考慮問題的時間,讓學生學會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學會通過思考與動手操作,解決化學問題.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學會質疑,學會用化學方法進行知識的探究與內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特別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以問題的形式,啟發(fā)學生實踐探究,讓學生以實驗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總結化學規(guī)律,促進學生化學思維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