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浩
(江蘇省江陰市云亭中學 214422)
精析教材、課程標準和結合學校教學的具體要求以后,將知識進行結構調整進行教學,避免驗證性實驗在傳授知識的后面進行的教學方式.
電解質和pH:(1)什么是電解質和非電解質;(2)什么是電離;(3)什么是酸、堿、鹽,它們的分類和命名;(4)pH值的范圍、指示劑的種類.

堿:(1)什么是中和反應;(2)分別學習氫氧化鈉(NaOH)、氫氧化鈣[Ca(OH)2]的性質;(3)堿的通性;(4)什么是氨;(5)如何檢驗銨鹽和銨根離子.
鹽:(1)鹽的溶解性;(2)鹽的通性;(3)金屬的活動順序;(4)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5)學習離子反應;(6)練習實驗題.
氧化物的性質以及分類.
基本規律:(1)化合反應規律;(2)成鹽氧化物的水化及其反應規律;(3)離子進行置換反應的規律;(4)復分解反應規律(電解質).
將知識做以上安排既符合課本要求也體現了知識的系統性.將化學肥料中的氨和銨鹽與“堿”相結合進行教學,不但可以驗證堿的通性,還可以將磷肥和鉀肥與“鹽”類物質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鹽類物質的溶解性的掌握.
以每一個單元的特點為依據,主要有以下實驗的形式:
演示實驗:對于一些比較有難度的實驗以及一些設計新穎的實驗,可以由教師自己進行操作,以此來提高教學效率.以學生在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為例,初學的學生不容易寫出正確的化學方程式,因此可以選擇鋅(Zn)和稀鹽酸(HCl)、鐵粉(Fe)和稀硫酸(H2SO4)等反應,讓學生充分觀察、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意識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親自動手實驗會讓學生對于化學反應的印象更加牢固,對于之后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有一定的幫助.后面可以選用氫氧化鋇滴定稀硫酸并測試其導電性的實驗和在無水醋酸與硫酸銅固體中加入氫氧化鈉固體的實驗來講解離子反應的知識,借此將離子反應的所需條件掌握和將其本質認識得更加清晰.強調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比演示實驗對學生具有更大的啟發作用.
實驗測驗:這個形式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過一定難度的實驗題來檢查學生對所掌握的知識和對實驗操作的熟練程度.由學生預先設計出進行實驗方案,然后獨立實驗,最后通過實驗得出相關結論,整理成實驗報告.可以以下面兩個題目為例:
(1)請嘗試用氧化銅(CuO)、稀鹽酸(HCl)、鋅(Zn)為原料來制取銅單質.
(2)嘗試實現圖1所示轉變過程.

圖1
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講,這都是一個很容易完成的實驗測驗.
除此之外,還可以嘗試讓學生上臺演示、學生自我評價、實驗競賽等形式.采用簡化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將試劑藥品由學生統一發放等方法會有助于這個形式的實施.
實驗習題:這個形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結合所學到的知識,經過分析和討論等方式,先確定好實驗方案后進行實驗.這個形式的教學選用的習題大部分來自教材上的實驗習題,并適量增加一些有較大難度的習題.以“怎樣用三種方法制取硫酸鎂”為例,讓學生相互討論以后,得出下列八種可能的方法:
①Mg+H2SO4②Mg+CuSO4
③MgO+H2SO4④MgO+SO3
⑤Mg(OH)2+SO3⑥Mg(OH)2+H2SO4
⑦MgCO3+H2SO4⑧MgCl2+Ag2SO4
經過討論后,最終確定①、③、⑦最合適,通過這三個實驗,不僅對舊知識進行了溫習,而且也教會學生要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設計實驗方案時也要注意該方案是否可行.
教學與實驗相結合的實驗:在進行“常見的酸”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可以將教學和實驗相結合,即進行教學的同時也進行實驗.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分別進行鹽酸性質和硫酸性質的實驗,每兩個小組做一個實驗,學生每做完一個實驗就進行相互的分享實驗現象和結果,讓學生相互交流討論進而得到酸的通性.像這樣的教學形式,其效果會比只運用演示實驗教學的形式效果好.
探索實驗:這種形式的教學主要目的是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疑問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以用氯化鋇溶液鑒別可溶性硫酸鹽為例,很多學生都會疑惑為什么要加入稀硝酸,在教材上的回答是為了避免雜質影響,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硫酸鈉和碳酸鈉溶液中分別加入氯化鋇溶液,可以觀察到都出現了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硫酸鈉溶液中產生的沉淀不消失但碳酸鈉溶液中的沉淀消失不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
通過“實驗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設計,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本節課學習內容,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就“酸、堿、鹽”教學為例,可以有效打破教材的先后順序,并且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進行教學,打造高質量課堂.
也可以視為學生學習的入門階段,因為“酸、堿、鹽”一章中主要是學習復分解應用條件和無機物件的互相轉化關系,其中所包含的物質種類比較多,并且顏色狀態也存在明顯的差距.所以在剛剛接觸的階段,可以為學生的未來學習埋下良好的鋪墊,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降低了教師的教學難度,提高教學效率.
在“酸、堿、鹽”學習中,主要是通過學習兩種重要的酸推導出酸的通性;通過兩種重要的堿推導出堿的通性;最后通過三種重要的鹽推導出鹽的通性.隨后,可以總結出無機物之間互相轉化的關系.在本階段的學習中,需要組織學生探索具體物質的性質,使學生可以直觀地感知到重要物質的性質.
學生在經歷了以上階段的實驗探究后,能夠對單一的酸、堿、鹽性質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認識.在這基礎上,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可以自主去歸納并且總結酸、堿、鹽的通性以及分解反應的具體條件.
在完成了以上步驟的學習之后,學生已經深入的掌握了酸、堿、鹽的有關內容.所以在這一階段,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可以讓學生可以將內化的知識轉變為外化的實踐,學生能夠對物質進行鑒別和除雜.除此之外,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具有創造性與實踐性的任務,比如去探究一些物質的制備方法等.學生在這樣的鍛煉中,可以激發出自身的潛能,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得到有效培養.例如:在鑒別H2SO2和NaOH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方案,然后可以通過實驗對證明其可行性,保證了學習的有效性.有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找出十多種方法.為石蕊、酚酞、 Na2CO3溶液、BaCl2溶液、Ba(OH)2溶液、CuSO4溶液、FeCl2溶液等等.
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發現學生身上所蘊含的無限潛能,進而教師可以進行深入的挖掘.
在學習了這一章的基礎知識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對一個的問題情景:請利用給你的藥品,自行設計并進行實驗操作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同時可以注明哪一級別的反應.
學生在這樣的練習中,需要讓學生至少可以寫出A、B、C級的反應各8個左右,如果可以寫出更多的反應,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表揚與獎勵,對這樣的聯系,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望.并且學生之間還可以進行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互相配合進行實驗的操作、記錄等等,一些學生直接實踐了三四十個實驗,并且總結出了將近70個化學方程式,有許多在以往學習中沒有見過或者用過的物質.根據教師實踐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看出教學成果的顯著提升,對挖掘學生潛能以及學生創造能力培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由于實驗比較耗費時間,學生容易不重視學習理論知識,導致一部分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學生實驗不能相互融合.對于這類情況,就需要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的時候,也要對理論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和運用.并且在每個單元的后面,搭配一些與本單元相關的實驗習題,最好是強調規律和概念有關的習題.
習題的編排,可以按照“制備”、“分離”、“鑒別”、“除雜”的順序進行,最后將這四種類型的解題規律進行集中分析.
酸、堿、鹽這章的內容在初中化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并且這部分的內容對于學生以后化學的學習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讓學生掌握好這部分內容也是值得教師思考的一件事,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鞏固不能依賴大量的習題,而應該使學生將理論與實驗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