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智,陳 瑩,肖 寧
(云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一般來講,“工匠精神”是指具有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擁有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能夠時刻保持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對自己從事的職業具有強烈的認同感、使命感和責任感[1]。當今時代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等內容[2],既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工匠精神,又適應了我國制造強國建設需要,是凝聚、激勵廣大人民奮進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為詳細了解機械工程類專業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情況,我們對高職院校211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大一學生102人,占比48.34%;大二學生54人,占比25.59%;大三學生56人,占比26.54%。
通過問卷調查,總的來看,大三比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學生占比高于大一、大二的學生。大一的學生完全不了解、不太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學生有50人,占比49.02%;比較了解、非常了解52人,占比50.98%。
大二的學生中,完全不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的有28人,占比51.85%;比較了解、非常了解的有26人,占比48.15%。大三的學生中,完全不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的有24人,占比42.86%;比較了解、非常了解的有32人,占比57.14%。
其中,91.51%的同學認為,“工匠精神”對高職院校學生非常重要;99.53%的同學認為工匠精神對現代社會有重要意義;94.34%的同學認為工匠精神對個人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且有83.02%的學生愿意發揚“工匠精神”。通過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已充分認識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并未真正理解其精神內涵,約有50%的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認識還不夠,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學生有很高的呼聲希望通過多種渠道提升個人素質和能力。
《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3]。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又對職業教育作出“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重要批示[4],為高職院校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高職院校牢牢抓住發展機遇期,加大培育學生優良匠心品質的力度,對于學生素質提升、工匠精神的弘揚、社會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僅從“工匠精神”的培養對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進行分析。
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培養過程中,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生根發芽”,能夠促進學生不斷自省,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端正職業理念和自主學習觀念,從而不斷提高個人專業知識和能力,增強對職業理念、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認識與理解,自覺養成良好的職業態度和職業操守。
自古以來,中國并不缺少匠人匠心,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早已融入中華民族涓流不息的文化血脈。當前,我國正處于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學生通過“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夠充分了解目前我國在邁向制造強國的過程中需要付出的努力,主動承擔起青年學生的責任和使命,自覺錘煉專業所需的技術技能,鍛造自己成為符合市場需求的工匠人才。
通過“工匠精神”的培養,學生積極投入到實踐學習體系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會得到有效增強,會自愿主動參與崗位實習、校內實訓和各項專業技能大賽等實踐活動中,補足個人短板和缺陷,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努力向更高的目標發起挑戰。同時,學生通過持續不斷的訓練和學習,自信心會進一步增強,終身學習意識也將逐步確立,工作的創新意識也會得到提高,自覺把知識運用在實際工作中提升工作質量的信念會更加堅定。
個別高職院校以“就業第一”為辦學導向,較為重視“傳技”,不夠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很少有與文化相關聯的知識,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此時將“工匠精神”中蘊含的豐厚的文化素養和理念運用到學生培育過程中,能夠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人文底蘊的博大精深,從而達到幫助學生健康的成長、提高個人未來發展的能力、提升自身人文品質和素養的目的。
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經過長期、日積月累的沉淀才能形成,同時還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參與、支持和努力。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大學生思政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指引者和領路人[5],鑒于輔導員這一角色的特殊性,本文僅從輔導員視角,結合輔導員工作職責和實際,分析輔導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工作路徑和方式方法。
輔導員可以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從關心關愛學生的角度出發,因材施教,將堅定、執著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使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理念和職業認知。在學生的管理和服務中,輔導員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培養工匠精神”主題教育和班級活動,宣揚匠人匠心的經典事跡,使同學們真切地感受到“大國工匠”的來之不易,自覺做到對工作專注敬業、精益求精。同時加強學生日常行為的教育管理,首先從制度入手,從細節抓起,用好學生管理的誠信積分制度,做到獎懲有理有據,教育引導學生嚴格遵守校紀校規。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用心做好學院和老師交代的各項工作任務,并嚴把學生工作的質量,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日常工作的質量要求,使工匠精神滲透到學生生活和學生工作的點點滴滴,不斷增強教育成效。
輔導員可時常帶領學生走進學校附近的企業,親身體驗、感悟企業文化,學習優秀企業文化和優秀員工的先進事跡。通過真實體驗活動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了解企業對從業人員職業理念和職業素養的要求,深刻認識到工匠精神在個人未來就業和職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與企業工匠大師近距離接觸,能真切感受大師對職業的執著與堅守,從而加深自身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和理解,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自覺踐行工匠精神,促進自身盡快成長、成才。鼓勵學生多參加志愿者活動,多接觸社會生活,做好學校與社會的銜接,提升個人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把握好學生頂崗實習期,定期進行談心談話,交流工作后的親身經歷和親身感受,了解學生每個階段對于工匠精神的認識,輔導員再分析產生階段性變化的原因,總結學生在實踐中的成長和進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悟到“工匠精神”的真正含義和價值意義。
校園文化活動對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有重要作用,輔導員可在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有效地融入“工匠精神”,寓教于各類活動,使工匠精神得到進一步的傳播與弘揚。首先可以在班級布置宣傳“工匠精神”的宣傳欄,把大國工匠、名人名言、勵志標語等材料張貼在班級和實訓場所,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熏陶。積極創造條件、時常邀請本校或校外技能大師對學生進行面對面傳授技藝練就經驗,提升學生對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的認識。組織學生參加或觀摩相關的演講比賽、征文比賽、辯論賽、職業技能大賽等,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校園課余文化生活,拓寬知識面,形成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思維和良好品質;另一方面還有助于提高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塑造“工匠精神”。針對學校組織的有關工匠精神的講座,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并在班級活動時展開討論,撰寫心得體會,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進而成為學生的一種行動自覺。
輔導員應善于發現和挖掘優秀校友真實案例,利用好身邊榜樣的故事,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激勵學生積極提升個人工匠精神。輔導員可邀請本學校、本學院優秀學生和優秀畢業生,與學生分享參加職業技能比賽、創新創業故事、參加工作后的勵志故事,可著重講述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樹立做一名“技藝精湛、具有工匠精神職業人”的人生經歷,以其感人的故事引起學生的共鳴。此項措施為輔導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樹立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
不同時期的學生擁有不同的特質,作為輔導員應深入到學生中去,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根據問卷調查結果,67.45%的同學希望運用網絡宣傳“工匠精神”,支持利用微信、QQ群、抖音、網絡直播等諸多平臺,此時,輔導員可以根據學生需求,創新工作理念,將國家有關工匠精神的資料、視頻、動畫、文藝作品等適時向學生推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傳遞正能量,在傳播過程中可設計討論問答環節,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積極引領學生樹立嚴謹周密、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的匠心精神,訓練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保持優良作風[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7]。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工匠精神”的前沿陣地,根據高職機械類專業學生的認知行為特點,選用正確、合適、多樣化的方法途徑,將“工匠精神”與學生的素質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實質與內涵,把握其價值和意義,對更好地服務“中國制造2025”,推進我國實現制造強國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方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