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杰晶
(河海大學海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1]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人才儲備中的主力軍,他們的就業勝任力關系著自我價值的實現,反映高校人才培養成效,同時也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社會發展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
“三全育人”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高校育人理念和思路,是以學生為中心,在遵循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和成長、成才需求的基礎上,涵蓋了全面的育人要素,貫穿于新時代完整的高校育人工作[2]。
高校就業工作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成果和畢業生服務社會發展需求的中間環節,大學生通過高校的培養后就業,正式走入社會,走入崗位。1973年哈佛大學戴維 麥克利蘭教授第一次提出了“勝任力”這個概念,他指出勝任力這個個體特征是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且是能夠用來顯著地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3]。
新時代大學生的就業勝任力應該是大學生具備的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能力,也就是需要有愛黨愛國、樂于奉獻等思想道德品質,有能夠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崗位需求的能力,有可持續發展自我、推進工作的潛力,就業勝任力應該是滿足自身價值觀和自身身心發展需求的同時滿足企業價值觀以及社會、企業所關注的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就業勝任力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量,取決于崗位需求和個人能力,崗位能力需求和個人能力越接近越好,尋找就業勝任力的培養路徑是首要任務。
大學生的就業勝任力與大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才和職業、事業發展密不可分,更加關系到國家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工作,大學生就業勝任力培養是國家人才培養的有效載體,是體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對于促進學校育人成果提升有重要的意義。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勝任力的培養,是大學“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成情況的重要指標。
目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新時代高校通過線上和線下同時推進的方式,能實現精準的將各類招聘信息推送至每一位畢業生,高校畢業生經過系統、科學、全面的培養也更具有良好的綜合能力,但現在卻依然同時呈現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招工難的兩難現象。因此在“三全育人”視域下,基于勝任力理論分析和探討如何加強大學生就業能力對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及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在校大學生多為18-22歲,處在青年中期,心理發育尚未成熟,而且由于目前我國家庭教育方式和高考選拔機制導致他們缺少社會經驗,這些客觀條件和外部環境使得該年齡段的大學生容易在人生信念、專業理想、自我定位、人際關系等方面找不到方向產生迷茫和困惑,對于未來的規劃沒有明確的方向。
(2)從高中到大學,身份由中學生轉變為大學生,根本任務為學習始終未改變,但學習生活環境和成長任務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部分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仍然以成績為導向,不以成長為導向,片面地規劃;另外一部分大學生忽略學習,片面地看待成長,不能用全面、系統發展的眼光來規劃生活。
(3)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和擇業觀較片面,研究表明針對大學生就業意向的問卷呈現了兩端的現象,更加看重“福利待遇”和“社會促進”的一部分“00后”大學生有意選擇公務員、選調生等“體制內”的單位,而看重“職業前景”“地位追求”或者“家庭維護”的部分大學生,選擇企業的可能性更高且能滿足薪酬地位和家庭保障等外在價值觀[4]。
(4)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聯系不夠緊密,大學的課本、所學的知識、開展的實踐與社會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畢業生不能快速融入崗位,實現由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畢業生由于畢業后迅速進入崗位的能力不足,導致不夠自信。
“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的總體目標是緊緊圍繞高校“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使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學生培養的全部體系,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切實提高工作親和力和針對性,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5]。對應目前存在的問題,“三全育人”視域下,要提升就業勝任力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
(1)就業勝任力的培養應高度重視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找尋正確適合的成長方向。
中小學被緊張的學習充斥,用來探索自己的時間和方式不是很充分,進入大學,盡快喚醒生涯規劃意識,引導大學生深入思考,強化責任意識和時代使命,做好生涯規劃,走近自己,明晰自己就業的初心和動機,探索自己的職業人格,探析自己的性格、興趣、價值感等,澄清人生觀和價值觀,了解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做好規劃,逐漸清晰“現在的我是什么樣的人”“將來的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現在的我要怎樣成為我想成為的人”,在面臨畢業選擇的時候,綜合考評職業環境和個體發展規劃,理性地做出選擇,避免出現“隨大流”的就業趨向[6]。
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要盡早喚醒生涯意識,高校要在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方式上下功夫,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發展需求,且跟隨社會和學科的發展不斷地更新,使大學生能自主充分利用大學四年的時間,不斷提升自我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調整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書,清晰地度過大學四年生活和未來長遠的生活,興趣、性格、價值觀的統一,增加了培養更多大國工匠的可能性。
(2)“三全育人”視域下應高度重視整合社會資源,實現教育供給側改革。
新時代,要提升就業勝任力,落實“三全育人”的要求和教育供給側改革方案,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深化教育與社會的聯系,[7]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就要進一步高度整合高校和社會資源,一方面要以市場或者崗位需求的就業勝任力為導向,高校和企業都要明確雙方職責、權利和義務,開展產業學院、實習基地等形式的合作交流,努力構建高校專業教師和企業帶教老師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另一方面,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主渠道要發揮第一課堂的作用,將大學生就業勝任力培養和提升融入專業課教學中,采用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化新媒體手段,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專業學習興趣,促進理論學習和實踐實習相結合,體現出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促進大學生就業勝任力的進一步提升。
另外,也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學術論壇等,將創新習慣、創新能力加入學生培養中來,幫助學生在扎實基礎的同時積極思考,樹立創新理念,培養創新意識。
(3)“三全育人”背景下,就業勝任力培養應根據學生特質設計大學生第二課堂成績單。
某高校面對12個主要行業270家單位進行調研發現雇主最關注的因素依次為個人能力、道德修養、專業對口、心理素質、學校聲譽、面試表現、學歷層次、性格特點、身體素質,之后才是學習成績、工作實習經歷、學生工作經歷、獲獎情況等。大學生日常除了學習以外,還應該更加注重個人綜合能力的培養,綜合能力最好的體現就是第二課堂成績單。
高校不應批量生產畢業生,應該根據大學生的個人特質、興趣、愛好、自身的生涯規劃等方面,從大學生本身的成長成才和生涯規劃出發,私人訂制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成績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人崗匹配度高的高素質人才。第二課堂成績單應該覆蓋和體現“十大育人”體系,與第一課堂融合互補,開展思政學習、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活動,全面培養畢業生需要的能力。
深入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高校應該在保障第一課堂進行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當下的認知、需求和規劃,著眼于更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切實分析和遵循在校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成長需求,設計完備的與時俱進的課程項目體系,從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實際需求出發,為每一個學生精準“畫像”。
(4)“三全育人”背景下,就業勝任力培養應注重構建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價值觀是一種深植于內心的信念,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指引甚至左右著個體的每一個決定,個體在職業中的價值觀就是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中最根本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為什么而工作”。
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就業選擇的多元,畢業生的期望行業、崗位、工作地點等都在悄然發生改變,薪酬福利、能力提升、職業發展、工作生活平衡等都是畢業生找工作看重的因素。大學生擇業觀體現了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有良好的就業能力卻要選擇所謂的平穩、清閑、佛系等是當代大學畢業生可能普遍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新時代高校需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形成聯動育人機制,從而推動大德育觀、“大思政”觀的落實。2020年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奔赴新疆基層工作的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回信中對高校畢業生提出殷切期望:“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8]每個畢業生離開高校都在追尋自己的理想,但個人理想和雄心大志永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定要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緊密相連的。從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的諸多偉大成就來看,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高校畢業生個人理想追求的實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以及空前的條件和機遇,高校畢業生應把個人理想追求有機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洪流之中,只有和國家聯系越緊密的生涯規劃,個人的理想和價值才越有可能實現。
研究“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就業勝任力的培養路徑,對于實現畢業生的自我價值,達成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三全育人”視域下的大學就業勝任力的培養將可以充分整合社會上的有效資源,構建良好的育人體系,注重引導畢業生構建正確的符合時代需求和自身發展的擇業觀,為畢業生私定第二課堂成績單,根據外部環境和條件、根據自身的狀態和成長需求適時調整自我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廣大青年擔負起國家和人民交付的歷史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