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翔
(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 226001)
初中物理涉及的知識點多,學起來也較為復雜,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抽象性,一些理論知識也需要經過實驗的驗證.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沒有重視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只重視于對課本教材內容的講解,使課堂較為無聊、枯燥,這使得學生逐漸喪失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也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阻礙了學生物理素養的提升.
物理學科是初中階段的一門代表性學科,其中的內容包含計算、邏輯、抽象等比較復雜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利用微課可以使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充足的提高.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教師只是一味地對學生講解物理知識,這種教學方式與微課相對比,較為落后,應用微課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發揮出較為獨特的作用.利用微課進行課堂導入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預習效率,達到良好的預習效果,還能夠讓學生逐漸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在物理課堂上能夠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主動地投入到物理學習的海洋中去.另外,運用微課還能夠以視頻的方式講述物理知識中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的理解物理知識,加深對于物理知識的印象.除此之外,初中物理還涉及到一些實驗,通過微課也能夠更加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實驗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通過運用微課能夠有效地提升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效率,使學生的物理素養得到充足的提升,進一步地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依舊保留著“教師主導課堂”的基本特點,在物理教學環節中,教師是提出問題、布置任務的第一單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欲望根本無法在物理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對于物理授課來說,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是掌握教學知識的重要載體,但由于其帶有極強的目的性特點,很難在教學環節中發揮作用.而對于學生所提出的物理問題,受到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又無法對其進行一一解答,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被教師牽著鼻子走”.
微課技術的出現則進一步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在微課的推動下,教學視頻、課外資源借助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學生能夠在全新的物理載體中搜集物理知識.以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材《人眼看不見的光》的教學為例,在物理學習活動中,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光是無色的,人的瞳孔擁有吸收光的能力,為何會存在人眼看不見的光?這種光有哪些性質?教師配合微課,對科學家赫胥爾的實驗進行展示:當用玻璃三棱柱分離光時,發現紅光區之外還有加熱現象,對這一區域的熱效應進行檢測,發現比其他部分更加明顯,這就證明有一種看不見的光隱藏在我們的視野之外了.結合微課,教師給出“紅外線”的概念,并對“人眼看不見的光”的原因進行剖析:人的眼睛只能感受到特定頻率范圍內的光,對于超出這一范圍的光,人眼是感受不到的.結合微課中的實驗現象,學生提出了第二個問題:紅光外側存在不可見光,那么在橙色、黃色、紫色之外是否也存在不可見光?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紫外線”的概念出現在物理課堂上,進一步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對于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來說,問題是引導教學活動繼續深入的重要手段,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才證明其具備強烈的求知意識.教師必須對物理知識進行合理利用,借助微課引導學生提問、開展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教學互動”已經成為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中“被忽視”的教學板塊,在落實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學生并不會主動與教師進行互動,對于物理知識的掌握以教材、教師敘述為主.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錯誤的物理觀念無法被糾正,長此以往“積弊成疾”,后續的物理教學活動必然受到阻礙.
在嘗試利用微課的過程中,可借助微課突出本單元的教學難點,在微課中對物理知識進行理解、分析,以此來加快學生消化物理知識的速度,提高互動活動的有效性.以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材《彈力》的教學為例,教師結合微課播放實驗視頻,結合實驗活動與學生開展互動:在實驗中,利用相同的力拋出玻璃杯和塑膠球,發現塑膠球彈起,玻璃杯破碎;當利用不同的力拋出大小、質量完全相等的橡膠球時,橡膠球彈起的高度又不同.此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問題:物體所受彈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結合實驗現象,學生認為彈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材質有關.但部分學生認為,物體所受彈力的大小只與物體的材質有關,某些物體是不具備彈性的.配合微課,教師要求學生回憶彈性的概念.學生與教師進行互動:當物體受到外力而發生形變時,如果撤去外力,物體依然能夠恢復原形,這一使物體恢復的力就叫做“彈力”.結合物理概念,學生產生了新的認識:彈力是不會破壞物體的原本形態的力,故此得出結論:玻璃杯的彈性形變能力差,所以在相同的力下會破碎,完全相同的兩個塑膠球,其所受到的力大小雖然不同,但是因為彈性形變不同,所產生的彈力才不同的,所以彈力的大小只與物體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不具備彈性形變的物體同樣不具備彈力.在物理互動中,學生對物理概念與客觀現象進行整理,然后借助教師的引導回答自己的問題.在展現個人的物理智慧的同時,進一步保障了互動的有效性.
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學檢測活動是一種“打分”的手段,檢驗結果只能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發揮作用,檢驗活動的有效性十分有限.借助微課與學生開展互動,對檢驗學生的方法進行重新加工,延長學生的記憶周期,則能夠進一步提高檢驗活動的有效性.
穩定記憶知識,應用物理概念,這才是檢驗的核心作用.在物理教學環節,可借助微課選定話題,圍繞固定的話題開展檢驗活動.以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材《氣體的壓強》的教學為例,可配合微課與學生開展檢測.教師在微課中給出物理問題,要求學生通過舉例回答:“氣體的壓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在物理教學活動中,學生結合“質量”這一要素給出答案,認為氣體的質量越大,壓強越大.部分學生則提出否定意見,認為體積相同、密度不同的氣體,密度越大的氣體壓強越大,密度才是影響氣體壓強的第一因素.學生們各持己見,教師再次結合微課給出答案:展示虛擬實驗,配合壓力計、溫度計等材料對固定氣體的壓強進行測量,測量發現氣體壓強與氣體體積、溫度有明顯關系,體積越小,溫度越高,壓強則越大;在其他條件恒定的情況下,氣體的量增加,壓強也會隨之增加.在微課中,教師可幫助學生掌握新的知識點:氣體壓強的計算公式是pV=nRT,但該公式屬于“理想方程”,因為氣體中包含雜質且形態不固定,很難對固定氣體的壓力值進行測量.通過微課,教師能夠快速掌握學生的學習盲點,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在幫助學生解讀物理知識的同時,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效率.
教師可借助微課導入實驗,在實驗中引導學生推導物理現象,幫助學生掌握復雜的物理知識.通過微課可以將實驗中的關鍵部分以比較清晰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能夠更加仔細的進行觀察和記錄,從而更好的認知物理概念,有效地記住相關的物理知識點.以蘇科版九年級教材《電磁感應 發電機》的教學為例,在微課中,教師向學生展出銅線圈、回形針、電線、電池、磁鐵等材料,然后設計實驗.將回形針拉直與線圈連接,將磁鐵沾到電池上,將回形針與電池的兩端相連接,實驗發現在沒有其他磁極的作用下,銅線圈開始轉動.此時,學生提出物理探究問題:電池上只有一塊磁鐵,沒有與其他磁鐵構成引力或斥力,小銅圈為何能夠不斷旋轉?在電池上增加磁鐵的目的是什么?結合法拉第的“磁鐵——線圈”實驗,學生認為放在磁場中的導體產生了電動勢,當電路閉合時,電動勢趨勢電子流動形成感應電流.部分學生認為,是與電池相接處的線圈通了電,產生了磁力,磁力與磁鐵相互作用使得線圈轉動.在相同的實驗現象中,學生給出了不同的實驗結論,在分析物理知識的同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發揮出來.
雖然初中階段的學生是剛剛接觸物理,但是在平常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物理現象和物理知識等待學生去發現.因此,在進行物理授課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的實例,激發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興趣,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加入到物理知識的學習中去.在這個時候,微課能夠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也為教師拓展物理知識提供了有效的平臺和空間,教師可以更加快速的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然后再依照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合理地調整和設計教學計劃以及教學方案.所以,在進行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的開展時,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秉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當作課堂的中心,尊重學生的意愿,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快速地掌握物理知識以及相關的物理現象,并且能夠將自己所學到的物理知識有效地應用于生活中.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開展物理實踐活動,從生活中去觀察物理現象,在生活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并支持學生將自己的物理實踐活動記錄下來,制作成微課視頻,在物理課堂上分享,講述自己的心得.這樣不僅能夠使教學的素材增加,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能夠有效地保持對于物理知識學習的熱情.
總之,微課能夠在實驗教學、課堂互動、教學檢測等活動中發揮作用,但對于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來說,微課的價值遠不止于此.要用微課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應該對教學展示、課堂互動投入相應的重視,強化微課在各個環節的合理利用,以此來為學生創造開發物理技能的新環境,有效地促進學生物理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