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雙艷
(晉中信息學院,山西 晉中 030800)
勞動教育始終是教育領域中的焦點問題,尤其是在近些年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進一步擴大了其在勞動教育方面的投入,在原有的基礎上構建起了能夠同當下時代要求相適應的勞動教育體系,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其實際應用仍面臨一定的不利因素,基于此,有必要對其展開深入的探究。
人本身便是類存在物,勞動作為一種生命活動,其生產生活本身便是滿足人生活的手段之一,而生產生活實質上就是類生活,人的類特性則在于可以有意識地進行相關活動。人同動物之間相互區別的根本標志便在于人會開展具有實踐性質的勞動活動,人通過勞動實踐可以實現對于無機界的改造,進而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縱觀人類的發展歷史,其本身便是一部勞動史,人的勞動構筑了所謂的世界史。盡管在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能夠打破以往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條件限制,但卻不能夠實現對于“勞動”的取代。人類一旦停止勞動便會導致其社會生命喪失,僅僅是作為一個固定存在體和物自身存在。除此以外,人在進行不斷勞動的過程中還會構建起族群社會,所有的社會關系本質上都是一種勞動關系。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舉”基礎上所提出的教育理念,與“五育并舉”相比,“五育融合”更加側重于教育的動態融合。五育具體包括德、智、體、美、勞幾種能力的教育,但當前普遍面臨著過于注重智育而忽視其他教育的特點,這難以真正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而五育融合為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其中每個教育的實施各有側重,以勞動教育為例,便是通過開展勞動實踐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以及更強的勞動能力。雖然五育在資源和場所的應用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其分別都擁有完整的育人體系。
勞動能夠有效連接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自然界在長時間的運動變化中孕育了生命,進而產生了人以及人類社會,而自然界中又包含著人類社會長期發展和生存所需要的各種生產生活資料。另一方面,人類社會的發展并不會單純被動地依靠自然界,而是可以在長期實踐中積極主動地認識和探尋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再從這些規律出發,通過勞動生產對自然界進行能動的改造,進而獲得人類生活所需要的各種資源[1]。
從本質上來看,創新勞動其實就是創造性的勞動,具體指的是運用人的智慧開展對于思維、知識以及技術等的革新,進而實現其勞動效率的提升,獲得更多的財富和勞動成果。創新勞動的開展需要具有良好的開放性思維以及挑戰性實踐,若想真正展現出創新勞動的實效性,應當具有充足的技能和知識儲備。新時代高校教育更加側重于學生智慧的培養,而在勞動教育中同樣要融入智慧教育的內容,進而切實展現出智能創新勞動的實質性作用,在傳統勞動觀念和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升級,進而使得勞動能夠同當下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要求相適應。
良好的認知是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觀念的基礎內容,學生若能夠對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產生充分的認識,勢必會對其勞動行為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廣泛參與到勞動實踐當中,更強調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對勞動產生正確的認知,以便為后續的勞動創造良好的條件。
當前絕大多數的高校大學生都很抗拒勞動,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其并沒有形成良好的勞動情感,而勞動情感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勞動行為,所以高校的勞動教育應當強化落實對于學生情感的培養。具體來看,教師應當從創新實踐活動這一角度著手進行實施。鼓勵學生參與到實踐當中去,并在其中意識到勞動的價值、感受到勞動的樂趣,進而對“勞動最光榮”產生更為深入的解讀,在未來的實踐中逐漸養成勞動習慣,并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2]。
在進行高校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其行為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大學生應當能夠在家中積極主動地承擔家務。學生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在學校,在家的時間僅有假期短短幾個月,所以大學生需要在形成良好勞動意識的基礎上主動幫助父母完成整理房間、刷碗、做飯和掃地等工作。其次,大學生在學校內部還應當積極參與到多樣化的勞動實踐活動當中,結合當前高校所開展的勞動實踐活動來看,主要包括社團、勞技課、大掃除以及值日等等,這些勞動實踐活動的開展既能夠強化對于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還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最后,高校大學生應當自覺投入到各種志愿勞動服務當中。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志愿勞動服務指的是大學生作為志愿者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服務,適合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包含很多種,例如垃圾分類、打掃衛生以及去敬老院慰問等等。
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夠一味增加勞動的比重,若是忽略休閑娛樂的部分勢必會導致學生對勞動失去興趣,嚴重的情況下還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不僅難以起到勞動教育的效果,反而會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勞逸結合是提升效率的重要舉措,勞動教育同樣需要與相關休閑活動相配合,以最大限度展現出勞動教育的實質性作用,最終實現對學生勞動素質的培養。
高校教育本身便是對學生智力進行進一步開發的教育,所以,高校在進行勞動教育的時候應當綜合考慮當前社會發展的各方面需求,在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在勞動實踐中融合智能創新,進而將其更好地應用在生活中解決各種實際問題。
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的主題和內容也存在一定的區別,我國早在20 世紀便已經開始了勞動教育,但其勞動教育大多受到當時時代發展的多方面限制。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各種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得勞動的內涵呈現出了明顯的變化,基于此,若想進一步保障高校勞動教育能夠同當前的時代背景相適應,應當積極促進傳統和現代的結合,進而滿足當下社會對于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各方面要求[3]。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若想構建起切實可行的勞動教育體系,最關鍵的便是要強化開展相應的頂層設計,構建起勞動教育的相關制度和機制。具體來看,高校應當針對現行的勞動教育政策展開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并在政策的基礎上對大學生的培養和發展目標進行確定,以便提升勞動教育設計和規劃的有效性。機制的構建應當實現對于人類保障、責任劃分以及資源分配等多方面的全面覆蓋,進而促使勞動教育本身有著更強的科學性以及規劃性,盡可能減少勞動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變化,以最大限度展現出勞動教育本身的作用和價值。高校需要立足于實際情況,科學開展勞動教育,繼而為勞動教育同其他教育活動之間的有機結合創造良好的條件,進一步提升勞動教育的成效。高校在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設計時,應當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強對于勞動教育的重視,并從當前國家的實際要求出發對相應的教育計劃和目標進行制定,同時還要高質量完成課程體系的建設工作,盡可能保障其立體化以及科學化,加速推動理論知識、勞動專業實習同社會實踐之間的高效融合。除此以外,高校還應當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學科,進而促進勞動教育整體的高質量實施,進而從多門關聯學科的教學著手,幫助學生更加立體化和多維度地對勞動進行深層次的認識和解讀。
為了提升勞動教育體系的實施效果,高校應當對現有的教育渠道進行拓寬,同時還要積極采用各種渠道和方式組織勞動教育活動。在正式開展勞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當積極開展其基礎的理論知識教學,并在高校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實現對于勞動教育的滲透。高校在積極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對分散教育采取強有力的融合措施,既要開展勞動教育課程實施勞動教育,還要強化推動勞動教育同各個學科以及課程的充分結合。例如,教師可以在社會實踐、實習實訓、專業教育以及思政教育中實現對于勞動教育的滲透,與此同時還可以將課內和課外教育結合起來,在實踐過程中促進勞動教育開展渠道以及實施路徑的進一步拓寬,并豐富勞動教育的內涵和開展形勢,通過對于各種資源的高效應用打造出更具有立體化和全面化特點的勞動教育體系[4]。
勞動教育的高效落實不能僅僅依靠高校單方面的勞動教育,而是應當強化落實各個方面的相互配合,進而實現協同發展的目標,積極搭建家校共育的勞動教育機制。對于大學生來說,家庭教育對于其勞動素養、意識形成以及習慣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絕大部分的大學生都為獨生子女,再加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諸多家庭往往不會產生讓孩子勞動的意識,這使得大學生自己也沒有形成勞動觀念,進一步弱化了大學生的勞動能力。
校園文化會對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為了提升勞動教育體系的實施成效,高校應當加大力度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這樣便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激發出勞動教育的內在動力,促使師生對勞動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產生更加深層次的認識,并擴大其在勞動教育中的投入。工匠精神本身指的是一種天崩于前亦不改其專心致志的一種意志品質和專注力,同時其還象征著執著嚴謹的工作作風,可以促使學生在大學階段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和態度。精神本身存在著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教師需要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影響學生。教師自身需要形成良好的榜樣意識,進而讓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不自覺地受到教師的引領,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若想促進該工作的進一步落實,高校應當在現有的教師評價體系中實現對于勞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充分融入,這樣便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對于師德師風評價內容的進一步豐富,并構建起更加優質的教師團隊。此外,高校還要積極組織各種校園活動,在各企業中聘請勞動經驗豐富的工匠來學校開展講座,充分發揮出其自身的榜樣作用。在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教師還可以應用抖音或者是微博等網絡媒體開展對學生的榜樣教育,積極開展對于先進人物和事跡的宣傳工作,擴大優秀工匠和事例對于學生的影響,讓其在校園活動中對勞模和工匠精神產生更為深層次的認識,進而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更好地投入到勞動實踐當中去[5]。
綜上所述,高質量的勞動教育體系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勞動教育實施質量,對于高校勞動教育水平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相關研究人員應當加強對于該方面的重視,進而為勞動教育的持續平穩推進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