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茹,張小靜
(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附屬幼兒園,江蘇 淮安 223001)
隨著幼兒教育行業不斷地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幼兒的教育。語言作為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之一,也是幼兒園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關注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創新教學方式,為幼兒營造一個適合其語言發展的環境。在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繪本閱讀激發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以此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在幼兒教育階段,幼兒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與成長的關鍵時期,雖然在該時期幼兒的學習思維并不成熟,但是卻是幼兒啟蒙教育關鍵組成元素。所以在幼兒教育中如何加強幼兒的主動觀察能力,并且引導幼兒在語言學習中進行大膽表達就成為廣大教師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幼兒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解能力相對不足,所以為了降低幼兒的學習,可以在教育活動中融入更多的繪本教育內容,讓幼兒可以在閱讀繪本的同時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表達欲望。之所以繪本會對幼兒的語言表達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主要原因是繪本由大量的圖片和少量文字共同組成,色彩鮮明,具有豐富的故事情節,符合幼兒的思想認知特征可以吸引幼兒主動閱讀。幼兒在完成閱讀之后也會對繪本產生屬于個人的獨特理解和主觀聯想,這樣幼兒就擁有了語言表達的欲望。
例如,在《想吃蘋果的老鼠小弟》繪本閱讀教學活動中,主要講述老鼠主人公如何吃到蘋果。這樣的故事情節內容豐富有趣,會快速抓住幼兒的注意力。隨后教師就可以根據繪本內容為幼兒提出一些探索性問題指導幼兒進行聯想,如:“小朋友們,我們通過觀察繪本會發現小老鼠的個子太矮了,但是蘋果樹卻長在高高的地方,如果你是小老鼠,你想要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吃到蘋果呢?”讓幼兒可以脫離繪本內容,重新構建故事情節,這樣就能夠快速發揮幼兒的個人想象力。并且幼兒在想象過程中還會主動閱讀和思考繪本內容,讓幼兒對繪本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提升了幼兒的閱讀能力,也為幼兒構建了良好的語言表達氛圍。
閱讀情境對于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有著決定性影響。如果教師可以為幼兒創建一個有趣的閱讀情境,那么就會激發幼兒強烈的閱讀興趣,讓幼兒可以結合個人興趣愛好和生活經驗完成繪本閱讀,以此幫助幼兒降低對于繪本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動物園》的繪本閱讀活動中,其主要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幼兒通過繪本學習各種不同的動物特征。教師可以在繪本閱讀活動開展之前為幼兒建設一個具體的繪本情景,讓幼兒將主觀情感帶入到繪本內容中,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完成繪本閱讀。如:“小朋友們,大家在平時有去過動物園嗎?大家在動物園中看到過哪些動物?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是哪些?能不能與老師分享一下自己的游玩經驗?”隨后教師就可以借助繪本引導幼兒進行回憶,讓幼兒對比分析自己逛動物園時遇到了哪些與繪本中相同或者不同的動物,這樣就為幼兒建設了一個具體的閱讀情境,促使閱讀活動變得更加真實,具有趣味性。
繪本閱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幼兒建設豐富有趣的游戲活動。仍然以《動物園》繪本教育為例,教師可以讓幼兒根據繪本中動物的特點進行模仿。幼兒會根據自主觀察模仿大象、長頸鹿、袋鼠等擁有不同特點的動物,幼兒的閱讀活動變得更加幽默豐富。幼兒在模仿各個動物特點細節時是會使勁擺弄個人肢體,通過有效的模仿,幼兒將會對不同的動物特征擁有更加深入的記憶力。通過豐富有趣的活動開發幼兒的學習潛能,能為幼兒發散性思維的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在繪本閱讀過程中,幼兒將會對繪本故事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將會出現對故事情節走向的不同意見。教師應當注意幼兒這一繪本閱讀特征,在幼兒教育中給予針對性教學,培養幼兒大膽猜測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動物園》的繪本閱讀過程中,部分幼兒會發現繪本中存在一些自己沒有看過的動物,或者自己在動物園中看到的動物沒有在繪本中出現。這可以成為引導幼兒大膽猜想的契機,讓幼兒主動思考,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和科學常識來完成對于繪本內容的二次創作。教師同時也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定的聯想問題,如:“小朋友們,為什么在不同的動物園中會看到不同種類的動物?這些動物是從哪里來的?”讓幼兒大膽猜想。同時,教師就可以將“保護環境,珍愛動物”的良好思想理念融入繪本閱讀教學中。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幼兒繪本閱讀教學效果,還能夠增強幼兒的德育教育。幼兒會在良好的猜測習慣中對新繪本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幼兒將不再懼怕閱讀繪本或者各種文字文本。通過廣泛的閱讀開拓幼兒的語言學習視野,讓幼兒可以對閱讀產生積極的態度,為幼兒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幼兒語言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在課前應當仔細研讀繪本內容,找準繪本故事的中心思想,以便于語言活動的順利開展。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針對班級內幼兒的語言能力水平及認知水平,將語言學習內容加入繪本閱讀過程中,調動幼兒的感官參與到活動中,激發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想象力,讓幼兒在活動中體會到表達的快樂,從而積極地參與到語言活動中,對語言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以繪本《一顆紐扣》為例。該故事內容很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通過繪本故事中的“一顆紐扣”引發幼兒在繪本中運用觀察法和比較法發現紐扣不同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表達。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用太過于專注于文本內容,可以提前為幼兒設計相關的情節,引導幼兒思考、表達。如,教師可以在活動開始前出示一個自制的紐扣并提問:“這是什么?這是一顆什么樣子的、什么顏色的紐扣?”通過問題的設計在提升幼兒認知能力與觀察力的同時,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幼兒回答完問題后,緊接著自然地引出繪本內容:“小老鼠撿到了一顆紐扣,可是這顆紐扣不是小老鼠的,你能幫助他找找紐扣的主人嗎?”這樣的互動形式不僅可以給予幼兒大量的語言表達機會,還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活動主題,讓幼兒產生求知欲,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幼兒繪本閱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語言教學內容貫穿至繪本閱讀教學中,還需要引導幼兒大膽思考、大膽講述,使幼兒有話可說。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不僅僅只是讓幼兒掌握繪本閱讀的基本方法,最重要的是引導幼兒學會觀察、分析,大膽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情感的變化。因此,教師在開展繪本語言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為幼兒思考、講述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
例如,在《好餓的毛毛蟲》教學中,需要教師通過繪本故事,讓幼兒了解到毛毛蟲的生長,體會毛毛蟲破繭而出的過程;學會運用“如果我是毛毛蟲,我喜歡吃……”和“如果我是毛毛蟲,我會……做”的句式說一句完整的話。由于幼兒對于毛毛蟲的認知不足,因此教師要依據文本中的“星期幾”引導幼兒進行思考。繪本中毛毛蟲會根據星期幾的不同吃不同的食物,并且每一種水果都對應一天,最后毛毛蟲通過每天吃不同的食物變成了一只美麗的蝴蝶。教師要抓住“蝴蝶是怎樣演變而來的”教學重點,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思考。由于繪本內容本身就十分有趣,色彩也十分鮮艷,幼兒的注意力也能夠很快地進入到閱讀過程中,幼兒在思考后則是教師請幼兒表達自己思考內容的時間。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教師在幼兒表達的過程中要通過不斷地引導激發幼兒的語言表達。
幼兒園是幼兒進行繪本閱讀主要場所,為了能夠激發幼兒的語言表達興趣,教師需要合理利用周圍的環境為幼兒設計特別的語言環境。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一起欣賞影視作品,運用聲音、動畫、表情、動作相結合的形式讓幼兒切實地感受到故事的發生、劇情的發展。運用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還可以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這些能力的發展都與幼兒的語言發展密切相關。在幼兒仔細觀察后,教師可以隨之進行提問,引導幼兒自由發表自己的建議或者想法,鼓勵幼兒主動交流,激發幼兒的語言表達興趣,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班幼兒依戀情結重,特別需要安全感,特別是剛入園的寶貝們總希望大人能夠多抱抱他們、親親他們。例如《媽媽抱抱我》這本繪本故事特別適合小班幼兒閱讀。動物媽媽和動物寶寶之間愛的親密動作,讓孩子感受媽媽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從而讓幼兒體會到媽媽對孩子的情感和擁抱的溫暖。因此,教師在活動中應該為幼兒創設溫馨、和諧的閱讀氛圍,通過準備各種小動物媽媽擁抱孩子時的視頻及圖片,讓幼兒能夠將故事內容具體形象化,在這樣的氛圍下更加有利于后面的交流環節的開展。
教師在進行繪本教學時可以根據繪本內容布置活動環境,讓幼兒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在講述《母雞蘿絲去散步》繪本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將活動教室布置成繪本中的某一場景,將母雞玩偶和狐貍玩偶放置在教室中,并且運用母雞和狐貍的叫聲加入詼諧有趣的背景音樂,烘托繪本教學氛圍,使幼兒完全融入繪本故事中,讓幼兒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內容,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繪本教學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培養幼兒閱讀興趣,激發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繪本可以直接將文本內容以色彩鮮艷的畫面、具體的形象等最直觀的方式展現給幼兒。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繪本閱讀的作用,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應當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幼兒的語言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在其教育建議中也有指出“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并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由此不難看出促使幼兒語言能力提升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給予幼兒更多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幼兒從多方面獲得語言表達實踐訓練。因此,教師在進行繪本閱讀活動時要積極引導幼兒觀察圖畫中的內容,讓他們產生認知和語言上的沖突,然后再與幼兒互動交流,并基于此開展具體的語言活動。
例如,《兔子先生去散步》的語言活動是針對大班幼兒開展的,這個故事是由標志串成的一個故事。繪本中的標志有些是幼兒見過、接觸過的,有些則是幼兒沒有見過的標志。在開展活動之前,大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水平,并且思維較活躍,無論是理解能力還是想象力都比中小班幼兒要強很多,這樣更加方便活動的開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與故事相應的小標志激發幼兒的興趣,提供給幼兒觀察,讓幼兒通過視覺感官參與活動,通過對畫面的觀察,認識到故事中出示的標記。教師在活動的開始可以播放《兔子先生去散步》課件,通過提問“兔子先生從家里出門要去外面走走,一出門就看到了一個標志?咦?這是個什么標志呀?這個標志長什么樣子呀?”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標志的形狀,猜測標志的含義,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運用同樣的方式與幼兒一起閱讀繪本故事,在兔子先生掉進洞里后,教師可以提問“兔子先生為什么會掉進洞里?”“你們猜猜接下來會發生什么?”讓幼兒對接下來的故事內容進行猜測講述,從而讓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為了有效促進幼兒語言綜合素養的提升,教師可以合理地利用幼兒愛表現的性格特點,在進行了繪本閱讀后組織幼兒針對繪本故事內容開展表演活動。
例如,《我的幸運一天》是一本充滿戲劇性和趣味性的大班繪本,繪本選取了幼兒十分熟悉的小豬和狐貍兩種小動物,描述了一只糊里糊涂的小豬將狐貍的家認作了小兔子的家,最后不懼危險運用自己的智慧虎口脫險的過程。本次語言活動教師可以將說教法與表演法相結合。根據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實際情況和繪本閱讀的特點,教師可以直接運用直觀演示法,通過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感官進行教學,并通過各種啟發引導式的問題引導幼兒有目的地進行觀察。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加入猜測討論法,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想象力,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幼兒通過與教師的共同閱讀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及內容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幼兒進行繪本表演,引領幼兒在表演中感知繪本中角色的心理情感與故事情節。在進行繪本表演時教師可以參與其中,教師扮演狐貍敲門,邀請一名幼兒扮演小豬,根據故事中的對話內容和情節,在《動物狂歡節》的音樂中進行表演,讓幼兒通過表演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不僅如此,在教師表演完后,還可以邀請兩名幼兒自由發揮表演,引導幼兒將書面的語言轉化為極具個人特色的口語能力,不斷提升幼兒的語言綜合素養。
幼兒時期是語言思維與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幼兒語言發展的黃金階段,巧用繪本閱讀激發幼兒語言學習興趣,使幼兒的語言能力能夠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