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昕
(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樹新城幼兒園,江蘇 宿遷 223800)
幼小銜接視角主要是指從幼兒園至小學教育的有效銜接。幼小銜接視角下主要學習階段是幼兒園大班的春季學期,學校與家長應當采取多元化方式加強幼小銜接活動,并且班級教育模式也開始逐漸向較成熟的小學模式開始過渡,使得幼兒在幼兒園期間就可以熟悉并且適應小學的生活與學習,以及課堂管理和課堂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夠讓幼兒脫離以游戲為主的幼兒園教育,合理定位自己的課堂角色,逐漸學會適應帶有一定教師權威性的小學課堂,讓幼兒可以快速適應小學教育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
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學習過程中,需要適應小學教學和多學科教育,并且幼兒園的生活環境與小學環境有著極大的差異和不同,還需要引導幼兒合理認識小學社會交流的變化。所以幼兒園也開始注重幼小銜接教育工作,基本現狀包括以下幾方面。
幼兒園是幼兒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自從幼兒開始升入大班后,幼兒的游戲時間將會有所減少,學習時間將會有所增加,教室課桌的擺放形式和教師的教學方法都開始逐步向小學教學模式靠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會有意識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通過主觀能動力觀察和提問,鍛煉幼兒的閱讀和表達能力,讓幼兒可以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保持長久有集中注意力,培養幼兒思維能力,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適應小學教育環境。
小學教學活動相對于幼兒園教育來說更加緊張,所以在生活方面,幼兒園教師也需要開始改變幼兒的作息規律,要求幼兒在幼兒園綜合課堂教學中不能遲到,并且減少午休時間、減少游戲時間、增加戶外活動時長,注重幼兒身體成長的鍛煉,進一步促使幼兒能夠采用正確的坐姿站姿,完成各類精細化訓練,讓幼兒的手腦協調能力和肌肉的發展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小學生活更加需要幼兒的獨立自主生活能力,所以在幼小銜接的準備活動中,還需要有意識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需要在環境安排上讓幼兒從事一些簡單的勞動,如掃地、擦桌子等,鼓勵幼兒擔任值日生衛生委員,增強幼兒的責任感和服務意識。
幼兒園與小學學生所處的環境有著巨大的差異,在社會性方面幼兒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如何使用正確的語言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和諧相處,鼓勵幼兒在學習期間可以主動大膽地與其他同學交朋友,合理表達個人主觀思維,引導幼兒遇到問題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培養幼兒獨立自主意識。幼兒教師還特別需要注重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小學教學活動規則性極強,具有極其嚴格的時間安排,只有幼兒能夠適應小學教育生活節奏,才能夠有效提升幼兒在小學教學活動中的適應性。幼兒教師也應開始在教育活動中向幼兒傳輸有關于小學活動的信息,培養幼兒主動參與小學活動的意識,并且也可以帶領幼兒參觀小學,讓學生對小學生活能夠產生良好的期盼,從而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思想感情。
在當前幼兒園教學中,雖然幼兒教師已經開始意識到,幼兒可能在升入小學后存在不適應的情況,也開始嘗試對班級環境和教育內容加以改革。但是受到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幼小銜接視角下,班級環境創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急需改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方面:
在當前幼兒園教育階段,為了讓幼兒可以快速適應小學教學模式,幼兒園會為幼兒配置具有小學教學能力的教師,這部分教師雖然能夠有效將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成為小學教育模式,但是卻并未做好有效的銜接。幼兒園課堂教學直接從幼兒教育轉變為小學教育,并不符合幼兒循序漸進的發展需求,但是既熟悉幼兒園各類教育任務,又了解幼兒身心發展,也了解小學一年級教育內容和相關教學方法的教師,相對較少。并且在幼兒園內部也并未展開科學合理的教師培養任務,教師無法了解幼兒在升入小學后產生的環境和學習內容方面的變化,教學任務認知不夠清晰。幼兒園缺乏相關幼兒教師人才儲備。
在幼兒園大班之前,幼兒的班級陳設中,主要是以豐富有趣的游戲化素材和手工素材為主。這樣的環境可以讓幼兒長期處于良好的學習氛圍中,但是這樣的幼兒教育環境卻過度注重幼兒發展的娛樂性。所以在幼兒進入大班學習之后,就將幼兒班級陳設直接轉變為小學樣式。這樣的環境變化,實際上在幼兒的自我感知過程中卻過于生硬,幼兒很難在幼小銜接中獲取良好的思維過度,反而會對小學的學習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害怕小學學習,也害怕小學學習任務過重。所以在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時,需要在原有基礎之上減少娛樂化,內容增加小學教育環境,讓幼兒可以從幼兒園教育階段逐步轉變成為小學的學習。以此來促使幼兒園班級環境循序漸進地轉變,符合幼兒的成長與發展變化。
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是當前每一個家長關注的重點,為了保證自己的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幼兒家長會給幼兒過早傳授小學階段教育內容。很多幼兒在幼兒園成長階段就開始接觸小學教學科目,雖然可以讓幼兒對小學教學內容有所了解打好基礎,但是教學目標卻過于急功近利,導致幼兒沒有做好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準備。幼兒只是在家長的吩咐下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完全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幼兒會將這樣的被動學習情緒帶入到小學教學中,在小學學習中幼兒將會過度依賴教師的教學,不愿意主動思考,無法掌握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再加上幼兒家長過度強調幼兒的考試成績,因此在幼兒成長過程中也會產生以考試成績為主的學習目標,不利于幼兒未來的成長與發展。
相對于幼兒教育來說,小學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規范性要求更高。而在幼兒教育中,對于幼兒的課堂要求卻相對不夠嚴格,幼兒并未形成良好的課堂規范性,所以如果讓幼兒保持這樣的習慣進入小學學習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適應性,也將導致學生在小學教學階段過于頑皮。所以教師要重新建設課堂規則,讓幼兒能夠保持良好的課堂規則,是進入小學學習活動的首要前提。
首先,課堂規則建立目標是加強課堂教學秩序,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小學課堂規則要比幼兒園嚴格得多,相對嚴肅的課堂教學很容易讓幼兒產生不適應的情況。教師要逐步為幼兒建設一個相對嚴肅的課堂學習氛圍,幫助幼兒規范學習習慣和課堂行為,這樣幼兒才能夠在進入小學學習中避免出現不適應的情況。課堂秩序要有具體的維持制度和常態規則,讓幼兒擁有一個有條不紊且具有安全感的課堂學習環境。
其次,課堂互動交流,小學與幼兒園有著極大的差異。在幼兒園教育中,幼兒可以在課堂中隨意發言,幼兒教師也鼓勵幼兒隨意發言。但是小學教學教師擁有其個人的教學節奏,在小學教學階段幼兒想要發言就必須要學會舉手報告,并且在聽到與自己學習思維不符的見解時,需要懂禮貌,尊重他人的學習成果,能夠在他人說完之后再提出個人不同的見解。最后小學課堂教學時間與幼兒園課堂教學時間也有著一定的差異,小學課堂教學時間更久。為了訓練幼兒課堂教學的規范性,教師可以將幼兒課堂教學時間與小學課堂教學時間調成一致,讓幼兒在更長的時間內鍛煉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為幼兒未來的學習習慣奠定良好基礎。
幼小銜接視角下規則課堂建立需要有力的措施。第一,采取與小學一致的作息表,課堂教學時間延長至40 分鐘左右,課間活動時間修改為10 分鐘,并且要求幼兒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夠隨意下座位或者上廁所,讓幼兒在課堂教學中擁有一定的規范性,必須要舉手后發言,必須要教師同意后才能夠發言,讓幼兒可以懂得基本的課堂禮儀和課堂規范性原則。第二,為了讓幼兒事先體驗到上小學的環境和主觀情感,教師可以為幼兒開展“我要上學了”的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在幼兒園中模擬小學生一天的生活與課堂節奏,以模擬游戲的方式讓幼兒熟悉小學教學氛圍,根據主題教育目標,師生共建教育環境。還可以組織小組競賽,如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桌面、打掃衛生等。利用幼兒喜歡的游戲化教學提升幼兒對于小學學習的經驗,激發學生想要步入小學學習的學習動機。
幼兒教學階段,幼兒年齡偏小,對于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會提出各類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幼稚,但是教師無一不為幼兒進行精心解答。其實在幼兒教學階段,幼兒教師并未對幼兒的學習行為加以約束,所以幼兒會在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這是幼兒作為個體向周圍人和世界表達自己主觀思維的特殊方式,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引發外界關注。無論是課內問題還是行為問題,都會產生打亂學習進度和教學節奏的情況,有些習慣必須要對幼兒進行引導,引導幼兒快速從幼兒教育階段轉變成小學教育階段的主觀思維。
首先,想要讓幼兒具有良好的自我行為管理能力,就必須要讓幼兒學會自我管理技巧,在教育活動中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應該做、哪些事情在小學教育中可以被其他同伴接受、哪些事情會認為是一種負面的情感表達。學生的行為和問題出現大多情況下是由于課堂環境造成的,有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要合理分配學生的行為因素和相關問題,不能夠一味指責幼兒。
其次,在幼兒教育中,幼兒教師需要選擇恰當的教育時機,要用更加和藹可親的態度面對幼兒。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普遍年齡在6 歲左右,具有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教師要改變幼兒行為和主觀問題,就必須要讓幼兒明白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事情是壞的。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幼兒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跑神、與他人說話的情況,這些幼兒行為是負面的。所以幼兒教師需要鼓勵那些做得好的幼兒,讓幼兒可以明白哪些事情是應該做的。若是幼兒在有進步的時候,教師應當不吝嗇自己的言語,以肯定的態度向幼兒表述激勵,例如“真像一名小學生。”讓幼兒可以從教師激勵和語言內容中感受小學生應當怎么做,并且讓學生認識到如何做到更好,逐步改變幼兒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適合小學學習的行為習慣。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與家長接觸的時間較長,所以家長對于幼兒的影響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教師想要建立良好的班級環境,也需要家長參與其中,讓幼兒家長可以改變教育思路,從而讓幼兒可以快速脫離傳統常規的幼兒學習思維。
首先,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應當著重培養調幼兒自理能力。在日常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有目的地為幼兒布置自理任務,如限時完成穿衣服、收拾玩具等活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幼兒必須要克服自己沒有接觸過的問題,從而達到應有的目標,培養幼兒不斷突破自我解決困難的意志力。
其次,需要與家長進行有效的聯系,讓家長認識到幼兒生活習慣變化對于幼兒發展的重要性,要與家長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經常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保證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相統一。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學會獨立自主地完成家庭勞務,如學會自己整理文具、作業本、書包等個人物品,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需要減少對孩子的照顧,讓幼兒可以盡快掌握自理能力。同時教師還需要向學生家長講解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重要性,讓幼兒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避免過度溺愛孩子,導致幼兒產生一系列不良的習慣。
最后,幼兒教師需要為家長提供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能夠在平臺中結合幼兒的具體表現加以互動交談,共同發現幼兒在日常生活和幼兒園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幼兒正確的引導,同時利用平臺關注幼兒的生活情境和總體成長情況。
總之,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幼小銜接教學活動,對于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展開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幼兒教師需要關注班級環境的創設,逐步利用環境影響幼兒的主觀思維,讓幼兒做好進入小學學習的準備,以此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