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生數學隱性學力培育策略探析
張玲玲
(儀征市育才中心小學,江蘇儀征211400)
當今教育背景下,聚焦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數學隱性學力已成為教師教學的主旋律。數學隱性學力是在傳統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綜合性思維,其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全面性等特點,是學生三維目標、內在潛力發展的重要品質。從其內容來看,隱性學力主要由學習興趣、數學思維與建模能力、數形結合等思想構成,而這亦是當今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為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重新審視育人與教學之間的聯系,轉變傳統教學思路,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給予轉變,強化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其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帶領數學教育走出質低而收效甚微的低谷。
小學數學;學力;培養
近年來,隨著《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等文件的出臺,小學生數學隱性學力培育已然成為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作為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隱性學力亦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了解數學一般規律的重要依托。以往教學模式下,教師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對學生數學思維、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并未過多涉及,使得學生能力、認知發展存在斷點。如何改善以往的育人架構,提高教學工作針對性也已成為每位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為廣大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作為學生能力、素養提升的關鍵品質,數學隱性學力主要包含數學感知素養、數學思維素養和數學素養三方面。從本質上來看,三者存在一定共通點,既能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又能促進其數學思維的內化與躍遷,使其在日后學習、發展中實現能力、素養的相互轉化。從目前數學課堂教育情況來看,三者內隱于課堂中,以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為傳播媒介,豐富課堂教學內蘊含的同時,給予學生多元化的課堂體驗,加快了其核心素養的培育。
隱性學力的本質在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使其在日后學習中仍然能夠保證高漲的學習熱情。而數學感知作為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具有良好數學感知的學生,往往會在學習過程中收獲最大程度上的滿足感,并主動探尋數學知識的內涵,從而做到“樂學、好學”。同時,Cai,J.& Merlino,F.J.Metaphor曾在數學感知、數學情感的相關研究中指出,積極、向上的數學感知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使其更好地面對一些復雜抽象的數學知識,提高自身學習成效的同時,實現自我能力、素養的突破。
學生能力的提升往往需要隱性學力做支撐。與一般學科相比,數學知識冗雜、邏輯性強,對學生思維、認知等能力要求較嚴苛,而隱性學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數學思維發展高度。核心素養視域下,學生數學思維培育已然成為教師教學關注的重點,愈來愈多的教師將其作為學生發展的重要指標。同時,一些國內外教育學家對當下數學教育體系進行研究后指出,隱性學力依賴于數學知識背后的思想、方法,即使學生忘記了之前所學的知識,仍可以從數學思維的角度對知識進行重新審視、分析,從而解決各種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實現能力、認知的全方位提升。
于現階段小學生來說,學習不僅是為日后升學奠定基礎,更是為日后實現個人價值提供良好的平臺。數學雖然是一門抽象的邏輯學科,但其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一些社會活動可通過數形、建模的形式展現于人們眼中,并為其后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借鑒。隱性學力作為數學核心素養的綜合體現,亦是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關鍵能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日后生活,而且能夠促進其綜合素養的培育,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同時,由于數學學科的特殊性,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無法將其與日常生活割裂開來,而是要將知識落實與生活,以培養學生“數學社會素養”為目的,合理設置教學內容,科學開設多個教學板塊,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魅力,從而實現自身隱性學力、數學核心素養的協同發展。
現階段小學生思維、認知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氛圍融洽、形式多樣的課堂氛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使其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同時,剛剛步入校園的他們,對周邊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而數學作為一門“數形”結合的學科,能夠很好地契合現階段學生思想,教師可借助圖形、符號等形式,將抽象、復雜的知識進行簡化,并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確保其隱性學力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應充分體現開放性的原則,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題,結合隱性學力、核心素養、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共同營造優質的育人氛圍,鼓勵每位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集思廣益,自主探究。實現師生良性溝通的同時,加快構建專業性、趣味性的數學講堂。
數學史作為數學學科的重要內涵,對學生思維邏輯、情感認知等方面的培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教學中引入數學史,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其數學視野,而且在歷史故事、生活情境的引導下,能夠幫助其化解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突破教學難點,從而實現數學知識的遷移與內化。對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可借助數學史的趣味性構建相關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的同時,將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重難點進行拆分,并合理融入各個教學板塊中,從而喚醒學生學習熱情,為其日后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以《圓》一課為例。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可以利用圖片、影像等形式向學生展示世界上第一個輪子以及制造過程,并設置多個導學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為什么要設計“圓形”的輪子?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是由“圓”組成的?在學生思考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我國關于“圓”的研究,如《墨經》中提到“圓,一中同長也。”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這句話的含義,教師可以準備不同大小的圓片,讓學生思考“一中”“同長”是什么意思?二者之間有什么聯系?鼓勵其以小組的形式,借助相關測量工具共同探究圓的定義。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古人是如何繪制“圓”、測量“圓”,并引入滾動法、繞線法等測量方式,培養學生“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增強其對圓的直徑、半徑和圓心等知識認知的同時,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溫度。
以往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采用“板書+PPT”的形式,將知識以圖片、影像等形式展示于學生,使其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養成正確的解題思路。現階段小學生思想、認知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由于年齡、認知等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很難獨自一人理解數學抽象的知識。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出現,有效地彌補了這一短板,不僅能夠拓寬學生思維,而且組內成員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能夠使每位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數學問題,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內涵的同時,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以《數據收集整理》一課為例,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以創設生活例題,引導學生思考的同時,為后續教學鋪路。例題如下:
A班老師有3人,學生數量是老師的7倍,其中男老師有2人,請問這個班師生一共有多少人?女老師有多少人?
要想弄清這些關系,學生就必須將題中的信息進行整理,即男老師+女老師人數為3,班級學生總人數為老師總數的7倍,也就是3×7=21人,女老師人數:3-2=1人。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相應的名稱卡片,并賦予其不同的顏色,使學生通過數量、類型關系,對班級各部分人數進行梳理。同樣,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數據收集與整理的相關例題制作成數學游戲,讓學生在游玩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從而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升。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因材施教,努力為學生創造易懂易學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還能夠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真正變“被動”為“主動”。相比于傳統的“教師主導”教學模式,分組分層教學法方式多樣、容錯率高,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學情靈活變化,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知識運用等方面的培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此,分層分組教學模式下,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發展目標,確保學生學習效率。
以《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課為例。教師可將學生分成三個基本類型。對于學困生而言,教師要以當前教學內容為主,以本節課核心目標為導向,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如掌握統計表與條形統計圖的繪制、理解統計圖表數據對應的含義,并制定階段性學習方案,使學生在逐步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建立學習自信;對于中等生而言,教師則要在原有核心目標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如,創設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學習,使其在實際問題的引導下強化自身記憶;對于優秀生而言,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發展為中心目標,既要保證他們自身的學習發展,又要促進其綜合素養的全面拓展,引導學生拓寬思維廣度與認知面,獲得更高級的發展目標。例如,教師可以開展“班級學生雙休日時間安排”的統計活動,讓學生思考“哪些活動占用時間較多?誰的時間安排比較合理?”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教師還可引入平均數、眾數、中位數等知識,改變傳統“直輸式”教學模式的同時,化“灌”為“導”,從而促進學生的躍遷與內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輔助工具。為進一步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培育,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搭建“雙線課堂”,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促進其知識運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位置與方向》一課為例,教師可將教學內容分為線上預習、線下鞏固兩個環節。線上教學時,教師要立足本節課重點知識,結合網上教學資源制作成微課視頻,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梳理。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游戲,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構建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線下教學時,教師可以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軟尺、鉛筆等測量工具,對校園內部環境、建筑位置等內容進行記錄,并以學校教學樓為中心繪制校園平面圖。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多個導學問題,如圖書館在教學樓的哪個方向?怎么才能到達?操場在地圖中哪個位置?在學生思考過程中,教師還可增加方位、角度等知識,加強知識聯系性的同時,促進其隱性學力的培育。
現階段小學生思想、認知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受年齡、學習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們抽象思維相對薄弱,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存在局限性。問題設置作為教師推動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不僅能夠改變原本“教師主導”的教學架構,提高課堂深度,而且在多種問題的引導下,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問題變為多個子問題,降低學習難度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為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注重學生數形結合思想的培育,加強問題引導,轉變知識形式,進一步達成既定目標。
以《分數乘除法》一課為例,作為小學階段的重點知識,對于學生日后學習有理數、無理數等知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效掌握其運算方法與規律,教師可以用圖形表示運算過程,并直觀地解析分數乘分數的基本含義。例如,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設置生活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例題如下:一個施工隊伍一個小時可以完成1/2施工任務,2/3小時后,完成了多少施工任務?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算式的含義,教師可以借助幾何畫板的優勢,讓學生通過繪制圖像進行算式的表達。有的學生采用線段圖,假設項目任務量為1,則整條線段表示工程量,二等分可以選出1/2的線段,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三等分就可以得出其中的2/3;有的同學采用方形圖,將整個方塊作為工程量1,結合題目中的相關信息進行圖像繪制,得出具體的算式。這樣一來,在圖像的幫助下,學生不僅掌握了利用圖形解決分數乘分數的運算問題,而且理解了分數相乘的本質內涵,為日后學習打下了扎實基礎。
綜上所述,隱性學力作為數學思維的重要構成,亦是學生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關鍵能力。教師作為學生前進路上的“風向標”,要立足學生發展實際,把握新課標、新要求、新標準,立足數學文化,點燃學生學習熱情;依托小組合作,強化學生知識感知;實施分層教學,培養學生建模思維;構建“雙線”課堂,強化學生數學思維;加強問題引導,培養學生數形結合思想。多措并舉,提高教師教學工作針對性與全面性的同時,促進學生隱性學力的多元化發展。
[1] 林航.基于學習力提升的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試題與研究,2019(34):94.
[2] 楚文濤.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教學改革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37):120-121.
[3] 李星云.基于深層學習的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2(09):8-12.
C961
A
1002-7661(2022)10-0010-03